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大時代的夢> 第六十四章 瓷胎竹編(2)

第六十四章 瓷胎竹編(2)

  漸漸地,竹絲細得沒有了骨力,難以自己成型,張國正就選用了瓷器、漆器來作為底胎,讓竹編依附在底胎上。由此竹編技藝從無胎成型進入了有胎依附的階段。瓷胎竹編的前身——有胎竹編誕生了。當時這種純手工製作的精美藝術品,多作為貢品供皇室享用。


  瓷胎竹編以其“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絲”等技術特色在眾多民間工藝中獨樹一幟。細竹編的出現,特別是有胎竹編的出現,使竹編從單純的實用進入到實用與觀賞相結合的新境界,步入了工藝美術的行列。


  或許也因為瓷胎竹編一出生便如此精貴,在近兩百年的曆史中,曾幾經絕傳。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成都竹絲工藝廠成立,在僅存無幾的竹編老藝人的帶領下,瓷胎竹編的精妙技藝終於得以流傳。


  現在,四川細絲竹編的生產主要以崇州、青神、邛崍三地為主,瓷胎竹編,竹編書畫的生產在經過四川竹編藝人的不斷發展之下已經形成了有一定規模,分工明確的較為現代化的生產方式。


  站在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平樂古鎮白沫江畔,發源於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經古鎮,給古鎮帶來了豐饒和靈氣。正是夏季豐水期,白沫江江水浩蕩,喧囂磅礴。就是這條江,給平樂古鎮帶來了悠久燦爛的曆史文化;帶來了厚重綿長的人文和一江鍾毓。


  018年8月日,四川成都邛崍市平樂古鎮的瓷胎竹編傳承人陳錦梅,和往日一樣坐在自己的工作室裏,她的手中忙碌著瓷胎竹編,不時的功夫,瓷器上就被精美的竹編包裹起來。


  細細觀賞陳錦梅的作品,精致精細。在茶器上進行瓷胎竹編,是陳錦梅每的工作。陳錦梅的工作室依偎著白沫江,白膜江的歡唱給了陳錦梅視野和耐力,她像春蠶一樣勤勞,用細竹絲編織生活和文化,傳承著瓷胎竹編的技藝,開掘著其中的文化內涵和底蘊。


  瓷胎竹編起源於清代中葉,當時主要用做貢品。胎竹編是四川成都地區獨有的傳統手工藝品,又名竹絲扣瓷,以纖細如發的竹絲,緊扣瓷器,依胎成型。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被人們親切地譽為“東方藝術之花”。


  陳錦梅從事瓷胎竹編瓷有0多年的曆史,她的長項是竹編茶具、竹編花瓶竹編文具等。陳錦梅心靈手巧,瓷胎竹編編織技藝爐火純青。在陳錦梅專心致誌編織過程中我們發現,瓷胎竹編所用竹絲斷麵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發絲厚,寬度也隻有四五根發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是個細活。


  在陳錦梅手中竹絲翻飛中我們看到,瓷胎竹編在製作過程中全憑她的雙手和一把刀進行手工編織,讓根根竹絲依胎成形,緊貼瓷麵,所有接頭之處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然生成、渾然一體。


  編製時隻使用竹材表麵一層,纖維十分致密,同時進行了特殊的處理,能夠耐幹燥,不變形,不蟲蛀,耐水可清洗。因此,瓷胎竹編技藝,在民間這片廣袤的土壤上,在“陳錦梅們”的接力前行下傳承,最終盛開為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


  邛崍市平樂古鎮的瓷胎竹編為何吸引世人的目光?

  陳錦梅介紹,瓷胎竹編工藝使用的竹材是經過嚴格挑選來的特長無節瓷竹。在邛崍平樂古鎮一帶眾多的竹源中,蘆溝、寨溝、金雞溝所產的慈竹能用於編織,並且隻能選擇生長在陰山坡地上一年以上、兩年以下優質節長的慈竹,使用其老嫩適度,長度均勻的中間三四節。


  然後,經裁料、去青、破節、曬色,再經選料、烤色、起薄、定色、刮片、衝頭、柔絲、抽勻、染色等十餘道極為精細的加工,製成斷麵方正、棱角分明、柔軟如綢、均勻一致、色澤光亮、薄如蟬翼、細如發絲的竹絲。


  單單從瓷胎竹編來看,平樂古鎮人傑地靈和物產豐饒。


  陳錦梅給我們播放了一段視頻,這段視頻記錄了瓷胎竹編的全過程。經過破竹、烤色、去節、分層、定色、刮平、劃絲、抽勻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最後製作出精細的竹絲。我們一行被瓷胎竹編的製作工藝陶醉和折服。


  在邛崍民間,這樣的非遺傳承如火如荼。


  “在長期的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工藝傳統,不僅是一種技術的結晶,更是一種文化精神與審美理想的載體,瓷胎竹編就是這樣的瑰寶”。陳錦梅邊編織瓷胎竹編邊對著我們。


  一個是四川竹林人家的“草根技藝”,一個是世界頂級品牌,兩者相遇會產生怎樣的情景


  7月16日,青神縣城一棟普通的舊樓裏,青神竹編大師——60歲的張德明帶著弟子們正在給瓷胎“穿衣服”,細如發的竹絲在他們手中經緯交織,套在溫潤微光的白瓷上,一位來自愛馬仕公司的工作人員把竹編瓷器放在不同的光照下反複旋轉、撫摸、檢查……


  這是張德明和愛馬仕約定收貨的日子。一門生在四川竹林人家的“草根技藝”,一個世界頂級品牌,他們的相遇,共同打造出一係列充滿中國味道的藝術品。


  為愛馬仕找“感覺”整整年才過關


  張德明編了幾十年的竹編,從沒想過有一能夠和愛馬仕這樣的國際大牌相遇,也沒想過自己的作品能夠通過愛馬仕的大櫥窗賣到世界各地。


  008年,愛馬仕(中國)采購部通過網絡了解到青神竹編,又通過青神縣有關部門牽線搭橋,聯係到青神多位竹編大師,通過對竹編大師的比對,他們覺得張德明的風格最對路。


  雙方達成意向後,張德明派自己作坊裏的骨幹張師傅駐紮上海編製竹編樣品,以方便和愛馬仕方麵直接當麵溝通,自己則在青神和張師傅遙相呼應。


  愛馬仕喜歡什麽樣的風格?他們的要求提得很模糊:你們就隨便編,我們看到好就行。


  張德明當時就預感到這個沒有標準的標準其實很難拿捏。他的預感還真對了。


  一年過去,張師傅已經迷上了上海菜,卻還是沒有拿出讓愛馬仕滿意的作品。正當張師傅準備離開上海前幾,左思右想後的張德明提出用兩根絲交叉起來編的想法。張師傅用這種張德明創新的編法做了一個樣品,愛馬仕工作人員覺得有點感覺了,但還不是十分滿意。第二年,張德明又換了劉芝全師傅到上海繼續為愛馬仕打造樣品,通過將編織的經線變細,竹編的效果又好了不少,“線條開始流動起來,變得生動。”對方表示滿意。


  但新問題又來了。看上去完美無缺的瓷胎竹編在用開水煮過後,個別竹編表麵有一點點發白。


  竹絲經過各種處理後應該沒問題,難道是粘貼的環保型膠水不合適?在青神,張德明也在做著實驗。牛皮膠、萬能膠……市麵上的膠水差不多都試用完了,他還嚐試用黃豆、中草藥熬膠,但還是不行。


  跑遍了眉山所有膠廠,張德明終於在成都的一家膠廠找到一種膠水解決了問題。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太好了。”愛馬仕相關負責人在看了他們的最終作品時,眼中閃過一絲亮光。這距離最初提出合作,已整整過了年。


  張德明的竹編要求非常苛刻:瓷胎竹編都是節選長66厘米以上,沒有劃痕的兩年青壯年竹,每100斤原竹隻能抽取8兩,真正的“經篾薄如綢,緯絲繃如發”。


  即使年才做出讓愛馬仕滿意的產品,張德明也沒有放棄。“我做事,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到最好。而且能與這樣的大品牌合作,本身就是一種吸引力。我想讓中國竹編藝術真正登上大雅之堂,把竹編藝術推向一個高度。”


  曾有一次為愛馬仕提供瓷胎竹編,因為04毫米的竹絲錯用成了045毫米,造成150個盤子全部不合格,損失了0多萬元。


  因為這種苛求,張德明與愛馬仕品牌保持了長期合作的關係。現在張德明有0多個竹編師傅,每個師傅一個月隻做得出一套作品。


  國際竹藤組織總幹事費翰思看了他的藤編作品後,寫下一句話:“你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藝術品。”愛馬仕執行總裁還私人收藏了他編織的兩套“橋”係列竹藝茶具。


  除了和愛馬仕合作,張德明還自創了自己的竹編品牌“竹福”。“這樣我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來創造作品,也能擁有自己的品牌。”


  看著眼前一件件竹編藝術品,張德明談起未來的設想:很多年前,中國瓷器走進了歐洲上流社會,如今我想讓中國竹編瓷器再次躋身世界。


  當傳統的竹背篼竹扇子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時,竹編該如何與這個時代親密接觸?

  走進青神,農家房前屋後,溝邊坡上遍布竹子,城市建設也融入大量竹元素,路燈是竹,建築是竹,不斷提醒著人們“中國竹編藝術之鄉”的存在感。


  采訪中,青神縣竹編產業園區管委會黨工高官、主任楊燕強到一個觀點:如果隻是延續傳統做法,這個產業必定麵臨滑坡的風險。轉型勢在必行。青神使出幾個招數:一是與高端品牌嫁接,比如與愛馬仕的合作,比如為宜家生產燈具;當傳統的竹背篼竹扇子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時,竹編該如何與這個時代親密接觸?

  走進青神,農家房前屋後,溝邊坡上遍布竹子,城市建設也融入大量竹元素,路燈是竹,建築是竹,不斷提醒著人們“中國竹編藝術之鄉”的存在感。


  采訪中,青神縣竹編產業園區管委會黨工高官、主任楊燕強到一個觀點:如果隻是延續傳統做法,這個產業必定麵臨滑坡的風險。轉型勢在必行。


  青神使出幾個招數:一是與高端品牌嫁接,比如與愛馬仕的合作,比如為宜家生產燈具;二是瞄準國際市場,比如中國竹藝城創始人陳雲華專門針對國際市場推出竹編女包,售價不菲;三是構建電子商務渠道,在淘寶開設青神竹編店,集中所有竹編企業;四是培育新產業,從單一竹編拓展到竹家具、竹建築、竹紙巾。


  青神縣高官胡國民則多次提到“想象”這個詞。他竹對中國人來講是一種氣節,一種精神,而且生長周期短,綠色環保,因此做這個產業需要想象,從文化中挖掘財富,從創意中萌生靈氣。政府要做的就是營造大氛圍,打造“半城山水半城竹”的意境;發展大借力,7月10日,與浙江安吉江南竹子研究設計中心簽訂合作協議,每年0萬元,該中心負責設計0個青神竹編產品;人才大培育,引入成都藝術職業學校開設竹編專業,今年將招收500人;品牌大營銷,將承辦016年舉行的第九屆中國竹文化節。


  讓傳統工藝成為時尚的締造者,需要想象,也需要實幹。青神竹編正謀劃來一場越傳統、越時尚的轉型。


  在四川渠縣,一根根比頭發絲還細的竹絲,經工藝大師劉嘉峰巧手編織後,能做成各種精美的竹編陶瓷工藝品和字畫工藝品,栩栩如生,韻味十足。


  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劉嘉峰形成了以“提花編織法”和“以竹作畫”聞名的劉氏竹編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年近古稀的劉嘉峰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手藝讓傳承新生。


  這個產品叫做瓷胎竹編,顧名思義,裏麵是瓷胎,外麵是竹編,有茶杯、還有茶具、甚至咖啡具,這些都有。這是竹編字畫,它是先把畫稿整理出來,然後根據畫麵編織出來。


  在距離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工藝美術廠,隨處可見正在製作的竹編工藝品,起這些,劉氏竹編創始人劉嘉峰滔滔不絕。


  劉嘉峰可以是和竹子打了一輩子交道,6歲起自學竹編技術,197年,他發明了獨具特色的竹編“提花編織法”,1980年,他又首創了竹編字畫,還陸續開發出提花瓷胎竹編,雙麵竹絲編、竹編台屏等係列竹編工藝新品。在他的陳列館裏,擺滿了三十多年來創作的上千件精美的竹編作品。


  這幅是富春山居圖,我把兩幅接在一起,這樣編了一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圖,全長有7米多長,我和三個工人在一起一共用了兩年時間,這個是竹編字畫裏比較典型的,這邊這件是瓷胎竹編裏的精品,是彩色竹編,叫梅瓶,它就像淺浮雕似的,花瓶非常美。


  劉嘉峰,這些竹編凝聚著自己的心血,要當作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除了創作,劉嘉峰還帶出了很多徒弟,如今徒弟們也已經有了自己的徒弟。008年,由劉嘉峰首創的劉氏竹編被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如今,劉嘉峰已經年近古稀,除了潛心創作與設計,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探索如何傳承、保護渠縣劉氏竹編和培養接班人上,他要讓渠縣劉氏竹編永葆青春和活力。


  我的願望是把手藝傳承下去,培養更多的接班人,製作更多的好的作品,修建一座竹編博物館,把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瓷胎竹編是以瓷器器皿為胎,用纖細如發的竹絲,柔軟如綢的竹蔑,依胎編織而成。瓷胎竹編工藝品的編織程序較為複雜,基本包括從起底、翻底、翻頂、鎖口等工藝流程,必須是有經驗藝人做到眼、手、心合一,每一個工藝品在老藝人的手下嚴絲合縫、毫無差錯。


  竹絲接頭圓潤、和諧,絞絲、疊絲等手法錯誤基本不存在,經蔑緯絲流暢、連貫、結構緊湊。竹編在編製與紋飾的構成美感,在美學與工藝美術等都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隨著人們對於精神文化的追求,瓷胎竹編的經濟價值也越來越高,在文藝市場中所占據的市場份額也逐漸增大,市場潛力和“非遺”價值都亟待關注和深入研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