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軟木畫(2)
“軟木畫很好地詮釋了‘工匠精神’,匠人大多一生一技,對建築物、動物、植物、人物、器物的雕刻各有所長,一幅作品至少需要兩三人分工合作。”陳國,老匠人們都有一套純手工打造的刻刀,用順手了就是一輩子。隻要手不抖,他們願意一直做下去。 遊來了7名軟木畫師傅和1名設計師後,017年,胡娟的工作室終於成立了。 這些軟木畫師傅和設計師都是十幾歲就開始做軟木畫,他們之中最年輕的目前也有58歲。被大家親切稱為“駒哥”的林駒,是福州原國營軟木畫廠的最後一任廠長,見證了軟木畫行業的興衰起伏,他如今依然願意為新軟木畫的探索和發展發揮餘熱。 貼著福州工藝三寶、國家非遺“標簽”的軟木畫,曾受到國家領導人的喜愛,並作為國禮贈送給外賓。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盛時期形成產品製式後,因鮮有突破,軟木畫逐漸給人以固化的刻板印象,與時代審美漸行漸遠。正如國內許多傳統老手藝,其從業人員也日益老齡化,陷入青黃不接的窘境。 胡娟相信不破不立。“在老物新生的改造中,隻有從形式和審美上不斷調整,與時俱進,大膽創新,軟木畫及其他傳統藝術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並傳承下去。要用一生一技詮釋工匠精神。” 帶著思考,她開始了一次次探索。比如,針對掛框類產品,在形式上打破傳統軟木畫一貫豐滿的表現手法,借鑒宋畫以少勝多的優雅意境,將軟木畫與書法、繪畫相結合,呈現出全新風格,與現代軟裝陳設空間相得益彰;針對立體擺件類產品,注重其實用性,讓軟木畫集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於一身。 胡娟,她最開始是在梅、鬆、竹、柳軟木畫四條幅的創作中嚐試“做減法”,放棄傳統繁複的刻畫,讓線條更簡潔,對畫框進行了大膽留白。 “老師傅們從事了大半輩子軟木畫創作,早已形成固定思維,注重傳統製作技法。一開始,他們甚至質疑我在‘偷工減料’。”胡娟。 她盡力服老師傅,這是“減量不減工”,一幅好作品不僅需要好的製作工藝基礎,更需要好的表現張力、精良的裝裱工藝、與產品定位相配套的包裝,方能呈現出彩效果。 待一幅幅新作品完成後,老師傅們凝視了良久不話,原來傳統單一的軟木畫也有其他的組合形式,帶來了新的體驗。經過一年多的磨合,老藝人們逐漸改變舊有觀念,嚐試接受新觀點與挑戰。 出生於軟木畫世家的林冰,善於推陳出新,對軟木畫的畫麵構圖和製作技藝有獨到的見解,他擔任了工作室的設計師。 工作室應顧客要求製作的軟木畫《螺渚風流》,長145米,高09米,以螺洲八景為表現內容,從資料搜集到實地采風,從原創設計到實物作品,老藝人們花了4個多月時間,讓軟木畫行業“誕生”了至今麵積最大的作品。 製作軟木畫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