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絹人(3)
“絹人”亦被稱為
“北京絹人”,正名
“絹塑”藝術。既一種絹的軟變形工藝,是流傳在我國民間十分源遠流長的手工技能,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可考的曆史。
北京絹人是我國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品,這種以絹來塑形的工藝品,人物全身由上到下的服飾、衣料及頭戴的絹花、手中的宮燈、絹扇等全部為上等的絲綢、絹紗和蠶絲。
因而絹人製作原材料十分考究。由於絹人作品大多取材於中國民間故事中的曆代侍女、戲劇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因此具有極其濃鬱的傳統風格和民族風格。
此外,一個絹人作品製作前期講究創作動機、時代背景和曆史意義,每個作品(像:56個民族三維立體絹人)同時也涉及到了絹塑工藝種類的所有技巧,集中體現了絹塑藝術的難度和最高水準,是絹塑工藝的傑出代表。
絹人,即用絲、綢、紗、絹、羅、綾等材料做成的美術人形。絹人藝術起源於中國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民間布製玩具
“針紮”、
“彩紮”等手工藝品,都和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北京絹人的誕生,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中期。
那時,我國應邀參加在印度新德裏舉行的國際玩偶展覽會。葛敬安、李佩芬等幾位工藝美術者各方收集資料,在吸收中外傳統美術人形製作工藝的基礎上,試製了五件表現少數民族婦女形象的作品參賽,第一次將絹紗運用到人物的頭部和臉部中,形成了鉛絲做骨、棉花為肌、紗做皮膚的工藝。
後來,她們又陸續試製出許多新的作品,就這樣將一度失傳的技藝恢複了起來。
絹人的製作,要經過雕劃、製頭、製手、服裝彩繪、頭飾、道具等十幾道工序,最後組裝製作成三維立體造型。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妙高超的技藝,每一件作品,都要求賦絹紗以生命,施絲綢以靈性。
一個絹人作品最具魅力之處便在於人物瞬間神態的展現,無數個靈動的細節成就了傳神的瞬間。
這其中又以頭部和手的製作最顯功力。製作頭部要先雕塑出一個頭型,在臉部糊製絲織物,待幹燥後,再糊上第二層絲織物,最後糊蠶絲織物,再次幹燥。
其中的關鍵是要把握好幹燥的時間、絲織物的濕潤程度。頭部絲織物的含水量適中,才能保證臉部
“皮膚”的平整、細膩,惟妙惟肖。頭部晾幹後再畫出眼睛、睫毛、嘴唇,撲上腮紅,眼影。
最後,在製成的頭部
“空殼”模子中填充棉花等物。絹人手中有絕活手的製作除了需要高超的技藝,還需要有耐心。
先用五根細金屬絲捆成手指的骨骼,然後分別用脫脂棉纏繞成手指的形狀。
絕妙之處便在接下來的一步:要用柔軟的蠶絲織物縫出微的手套,再將手套翻過來。
每個手指不足毫米,卻要將每個手套的每個手指翻轉,如何完成?滑先生頗為神秘地笑笑:“這個保密。曾經有日本的手工藝人特意來北京取經,但這是我們的絕活兒,肯定不能讓他們學了去。”完成手套的縫製後,再扭彎細金屬絲,作出蘭花指、佛手指等手型,有的還需染紅指甲,帶戒指。
所有的這一切都在不足厘米的絲織布上完成,且不得露線頭,不得露針腳,神型兼備,讓人不得不驚歎工藝師的精湛技藝。
絹人的形體製作相對簡單。先用金屬絲做成人型骨架和四肢,按比例定位人體三維尺寸。
用棉花和紙毛填充身體時,既要身材苗條,又要肩背圓潤,胸臀豐滿,以體現人物的形體美。
如果由一個人來完成絹人的全部製作,少則花上一個月,複雜的人物形象甚至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
絹人造型有講究滑先生介紹,北京絹人多取材於中國古代民間故事和文學名著、京劇選段中的人物。
最為常見的是古代仕女形象。滑先生認為,沒有特色的工藝品是不會有人垂青的,為了創作出更多的人物形象,他百讀史書,尋訪名勝古跡,從曆史的沉澱中尋找創作的靈感。
現在,四大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古代四大美女以及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等100多種人物都惟妙惟肖地展現在人們麵前。
滑先生最為得意的作品是
“楊貴妃”,這個人物造型根據楊貴妃遊園的故事創作。貴妃手持牡丹圓扇,體態豐腴,長袖霓裳,釵環搖曳,盡顯其雍容華貴。
在古代,我國民間流行用竹、紙為原料,製作各種工藝品。隋煬帝下江南時,沿途繁花似錦。
回到皇宮,他便令所有的宮女用絲絹紮成花狀,染色後置於宮廷中,使其一年四季都可感受到盎然的春意。
197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絹木傭(頭是木頭做成,衣服為絹布所製)。
經考證,為唐代貞觀七年(公元6年)製作。它也成為可查的最早的絹人原形。
到了明代,絹人製作在民間已頗為廣泛。清代時,以絹綾綢紗剪紮成的老壽星和麻姑,同壽桃壽麵一起,成為祝賀壽誕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