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密議

  元和中興

  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

  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

  自此以後, 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擁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 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唐德宗死後,經過了唐順宗的過渡階段,[91] 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其即位以後,經常閱讀曆朝實錄, 每讀到貞觀、開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唐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 認真總結曆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 敢於任用能臣為宰相, 他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唐憲宗在位15年間,政績諸多, 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 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 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使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一度獲得再次統一。長期以來, 唐朝皇帝得到評價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唐憲宗沒有能夠像唐太宗和唐玄宗那樣開創一個輝煌盛世, 卻能夠和他們並駕齊驅、相提並論,這也正明了他的不同尋常。[61]

  會昌中興

  李德裕


  李德裕


  唐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61]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晚唐時藩鎮和宦官直接衝突的種子。[94] [95]

  唐文宗死後,唐武宗繼位,改元會昌。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係鬥爭而繼位。唐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李德裕在執政期間,中書省的職能作用發揮較好,因而宦官的勢力被削弱了。對於宦官也有諸多不滿的唐武宗,沒有像唐文宗那樣,采取極端措施來進行解決。而是吸取唐文宗失敗的教訓,改用陽為尊崇,實則逐漸冷淡的手段。[94] [96]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

  在會昌二年四月,宦官仇士良見武宗日益親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權勢,便散布流言蜚語,稱宰相與度支商定,要削減禁軍衣糧和馬草料等費用,欲以此激怒禁軍鬧事。李德裕聞訊後立即向唐武宗麵奏此事。唐武宗很憤慨,唐武宗拿出了君主的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軍去宜布禦旨:“此事純係謠傳,一切都是朕的安排,無關宰相之事,爾等不得信口雌黃。[97] ”將士們被震懾住了。[61]

  仇士良的陰謀被揭穿以後,隻好惶恐地向唐武宗謝罪。在仇士良的陰謀被挫敗後,唐武宗沒有乘勢對他采取進一步的行動,而是將他提升為觀軍容使,以領神策左、右二軍。名義上得到了升遷,實則卻被剝奪了對禁軍的控製權。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對他的態度,知道自己的處境不妙,以退為進,以身體有疾提出了辭職。唐武宗順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辭呈,將他改任為內侍監。內侍監沒做多久,基於大勢已去,無東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對外擊潰回鶻烏介可汗及其部眾,對內平定澤潞鎮叛亂。在位時期藩鎮降服。唐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唐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61]

  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


  唐武宗死去後,宦官選擇李忱繼承皇位,想繼續保持朝政,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麵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無能之人。即位以後勵精圖治,對內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抑製宦官勢力過分膨脹;打擊不法權貴、外戚。在位期間宣宗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一改唐武宗的封殺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61] 唐宣宗時期沙州人張議潮領導沙州等地人民擺脫吐蕃貴族統治的首領,驅逐了河西地區的吐蕃守將,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歸唐朝。鹹通七年(866年)二月,張議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鶻首領仆固俊克複西州、北庭、輪台、清鎮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與吐蕃大將尚恐熱交戰,大敗吐蕃軍,並斬殺尚恐熱,傳首京師。吐蕃餘眾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襲擊,再敗,奏遷於嶺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肅清,使唐廷無西顧之憂,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十分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康局麵。實際上,大中暫治並不穩定。唐宣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他死後不久就爆發寇亂。[99]

  日落西山

  唐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路。[100] 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農民起義,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101] 經過黃巢起義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起義後,唐僖宗在唐末的動亂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繼位。[101] 公元898年,發生了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等人的政變,唐昭宗被軟禁,太子李裕開始監國,同一宦官假傳聖旨,唐昭宗退為太上皇,並令皇太子即位,年號光化。[61]

  唐末農民戰爭圖


  唐末農民戰爭圖


  到了複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聯合禁軍將領孫德昭打敗了劉季述,迎唐昭宗複位,李裕複降德王。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溫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溫入宮盡誅宦官。祐元年(904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之後不久將唐昭宗殺害。[10] 祐二年(905年),朱溫大肆貶逐朝官,並將三十餘位朝臣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所以提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10] 。祐四年(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於開封。唐朝滅亡,立國共90年。[61]

  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朝的皇帝並無血緣關係。元和中興


  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

  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

  自此以後,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擁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唐德宗死後,經過了唐順宗的過渡階段,[91] 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其即位以後,經常閱讀曆朝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唐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曆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能臣為宰相,他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唐憲宗在位15年間,政績諸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使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一度獲得再次統一。長期以來,唐朝皇帝得到評價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唐憲宗沒有能夠像唐太宗和唐玄宗那樣開創一個輝煌盛世,卻能夠和他們並駕齊驅、相提並論,這也正明了他的不同尋常。[61]

  會昌中興

  李德裕


  李德裕


  唐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61]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晚唐時藩鎮和宦官直接衝突的種子。[94] [95]

  唐文宗死後,唐武宗繼位,改元會昌。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係鬥爭而繼位。唐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李德裕在執政期間,中書省的職能作用發揮較好,因而宦官的勢力被削弱了。對於宦官也有諸多不滿的唐武宗,沒有像唐文宗那樣,采取極端措施來進行解決。而是吸取唐文宗失敗的教訓,改用陽為尊崇,實則逐漸冷淡的手段。[94] [96]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

  在會昌二年四月,宦官仇士良見武宗日益親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權勢,便散布流言蜚語,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