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三京陷落】
然而要固守平壤府,就必須要確保大同江萬無一失,因為這是平壤府的天然屏障,故此李氏朝鮮宣祖昭敬郡王河城大君:李昖,就任命了李氏朝鮮成均館大提學:韓應寅,為〈諸道都巡察使〉不受任何人節製,獨自率領平安西道的江邊士兵數千餘人,在大同江布下防線。
並且開始發布勤王召令。
然而經過尚州牧、忠州牧,兩次會戰之後,李氏朝鮮軍隊的主力已經喪失殆盡,而護伴李氏朝鮮郡王的「內三廳」兼司仆、內禁衛、羽林衛,這三支郡王殿下衛隊,一路上也逃散了大半。
故此發布的勤王詔令一出來,地方上隻有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李洸、李氏朝鮮全州府防禦使:郭嶸、李氏朝鮮羅州牧助防將:李之詩,等人,率領本道(全羅左右道)兵馬四萬。
其次就是李氏朝鮮忠清左道巡察使:尹先覺、李氏朝鮮清州府防禦使:李沃、等人率領本道(忠清左右道)兵馬兩萬前來勤王護主。
而李氏朝鮮尚慶右道巡察使:金睟,簡直就是一個光杆司令,手下一個士兵也沒有,因為之前都被倭軍打完又或者逃跑了,目前隻有軍官三十多人。
然而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雖對李氏朝鮮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有知遇之恩,且擁兵兩萬卻無勤王之意,隻是迫於李氏朝鮮郡王屢下勤王詔令,無奈之下才硬著頭皮出兵。
但在走到忠清右道公州牧時,就傳來京畿右道漢城府王京失守的消息,這給了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一個放棄的理由。
他秘密下令讓一名軍官手持傳令牌,騎著快馬,邊跑邊喊道“朝鮮語:罷陣,罷陣!”
瞬間李氏朝鮮勤王軍隊們,就軍心渙散,謾罵聲、詛咒聲,不絕於耳,都在痛斥李巡察使道“朝鮮語:爾無意勤王,然徒勞我輩,是何號令顛倒之甚也?”
之後等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回到全羅右道全州府時,全羅右道的軍民們都對其貪生怕死之麵深為痛恨。
其中有一名叫白光彥的忠清右道泰安郡人氏,勇猛無比,且疾惡如仇,人皆憚之。
他親自前去麵見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李洸,打傷了守衛並痛斥道“朝鮮語:君父播越,則臣子之職,固當挺身赴難,公手握重兵而退縮,有何意乎?”
話畢白光彥就拔出腰間利劍,怒目而視,準備手刃了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由於利劍寒光閃閃,讓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頓時慌了神,他驚慌失措道“朝鮮語:吾未深思耳,此後惟公指揮!”
就這樣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在情急之下居然耍弄無恥的詭計,要把兵權交給白光彥,還封他做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
這下正合白光彥的心意,他自請為先鋒,前去招聚散亡的各州郡縣軍民。
但全羅左右道的人心已經散蕩,沒有一個人敢響應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白光彥,的號召。
僅有李氏朝鮮全羅右道全州府府尹:高敬命,令他的長子:高從厚、次子:高因厚,分領其部眾聯合義兵與僧兵北上勤王,共同抗擊倭寇,畢竟前有尚慶右道星州牧的秀才:郭再佑,身穿紅袍組織義軍,屢次令幕府第七軍僧侶大名:安國寺惠瓊,戰敗使其無法順利進入全羅左道,因而激勵了李氏朝鮮王**民對倭軍的抗戰。
這時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李洸,也親自領兵兩萬,以李氏朝鮮羅州牧使:李慶福,為中衛將、李氏朝鮮羅州牧助防將:李之詩,為先鋒。
李氏朝鮮全州府防禦使:郭嶸,則負責分領兵馬兩萬,以李氏朝鮮光州牧使:權栗,為中衛將、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白光彥,為先鋒,一共總兵力為四萬餘人,馳赴京畿右道漢城府王京救援,準備收複失地。
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自全羅右道益山郡龍安縣渡過錦江,在沿著忠清右道林川郡、溫陽郡,一帶北上行軍,李氏朝鮮全州府防禦使則從全羅右道全州府出發,沿著礪山進入忠清右道公州牧北上,兩軍在稷山會合。
首先由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命令,李氏朝鮮全州府防禦使進攻京畿左道竹山都護府龍仁縣之敵,以打開北進之道。
龍仁縣位於王京以南,是都城的門戶。
負責進攻的李氏朝鮮光州牧使,又是一位很有見識的統將,日後可挑起驅逐倭寇的重任,他誠心告誡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說道“朝鮮語:倭賊已盡占險要之地,勢難仰攻,今爾全師馳援,國家存亡,在此一舉,務必持重以圖萬全,不可與小敵爭鋒,徒傷神威。”
還建議他直渡祖江,從京畿左道水原府北上以逼臨津江,穩固西路形勢,確保糧道暢通,先占據有利地形,然後養精蓄銳,等待朝廷的命令,相機而動。
但怎奈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剛愎自用,對此看法置之不理。
隨後李氏朝鮮全州府防禦使就派遣先鋒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前去探路,回來時報告道“朝鮮語:道路狹窄,樹林茂密,不可輕進。”
可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卻故意頗有怒色,又因為之前與他有過露刃相脅之仇,便遂挾前嫌,假以違抗軍令罪,杖打責罰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
還令軍士們狠下死手,打得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皮開肉綻,幾乎死去!
不過咬牙堅持下來的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則憤怒說道“朝鮮語:吾寧可死於倭賊之手!”
說罷白光彥就忍著劇痛,起身裹好創傷,並辭去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一職,獨自北去,但事已至此李氏朝鮮全州府防禦使也隻得下令出兵。
於是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就讓李氏朝鮮羅州牧助防將前來相助。
而此次防守龍仁縣的倭軍首領是~幕府第三軍播磨國龍野城城主兼水師中務少輔:脅阪安治,的家臣:幕府脅阪左兵衛、幕府渡邊七右衛門,總兵力五六百人,倭軍在龍仁縣城的北鬥門上修築了小壘,防禦十分堅固。
5月15日,白光彥組織義軍和僧兵,聯合了李氏朝鮮羅州牧助防將率眾數千人,逼近倭軍的北鬥門堡壘前胡亂射箭。
見到倭軍數量較少,兩人又產生了輕敵之意,麵露不屑一顧之色,隨軍的李氏朝鮮光州牧使就勸誡他倆,要小心謹慎,不可輕舉妄動!在等待大軍來臨之後,再戰也不遲。
不過白光彥、李氏朝鮮羅州牧助防將,卻求戰心切,把李氏朝鮮光州牧使的話當作耳邊風,兩人繼續率軍來到北鬥門壘下。
然而倭軍依舊堅守不出,白光彥、李氏朝鮮羅州牧助防將屢次仰攻均無戰果。
酉時四刻,苦戰了一整天的李氏朝鮮軍隊們疲憊不堪,狡猾的倭軍見狀趁機偷襲拔刀大呼,並傾巢而出,嚇得李氏朝鮮士兵們望風披靡,隻顧各自逃命。
倭軍還乘勢砍殺,白光彥、李氏朝鮮羅州牧助防將:李之詩,等人倉皇逃走,被倭軍追上,一刀砍死,李氏朝鮮士兵們瞬間士氣大泄,再無鬥誌開始軍心渙散。
天亮之後,倭軍們從山穀上張旗而下,衝殺在前列的三個倭軍士兵,手中的東瀛太刀在空中飛舞,直奔各營的李氏朝鮮士兵而來。
這讓李氏朝鮮士兵們遠遠望去,無不心驚膽戰立即潰散,如山崩潮退般,無法遏止。
主帥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李洸,身邊的李氏朝鮮全羅左道觀察黜陟使:王景祚,拔出配刀斬殺退卻的士卒,但是依然兵敗如山倒,潰逃的李氏朝鮮兵甚至還反裹挾著李氏朝鮮全羅左道觀察黜陟使,一起沒命地逃回了全羅右道全州府。
接著倭軍緊追不舍,李氏朝鮮士兵拋棄輜重器械,奪命而走,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奔還全州府、李氏朝鮮尚慶右道巡察使:金睟,則逃向尚慶右道,隻有李氏朝鮮光州牧使所部不損一人安全退到了全羅右道光州牧。
「龍仁縣之戰」,全羅左右道、尚慶左右道兩路兵馬四萬之眾,竟然被五六百名倭軍殺得丟魂失魄,潰不成軍!如落葉當迅風,古今未有也!此為壬辰衛國戰爭中最為不堪的一戰,李氏朝鮮士兵戰鬥力之弱,由此可見一斑。
5月19日,李氏朝鮮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在聽說京畿右道漢城府王京失守,以及郡王殿下北遷的消息後痛哭流涕,他立刻下令全軍撤回位於麗水城的全羅左道水軍營地駐紮。
這邊還在平安西道平壤府的李氏朝鮮宣祖昭敬郡王河城大君:李昖,得知〈玉浦峪海戰〉的捷報後,馬上就將李氏朝鮮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的官階提升為〔嘉善大夫〕從二品下。
5月23日,三路幕府正規軍以部分兵力(約3百人)參與包圍平安西道平壤府戰役,主力則跟隨幕府第一軍左副將:小西行長,攻打平壤府以南黃海左右道的瑞興郡、鳳山郡、黃州郡、中和郡,等地區。
得知幕府倭寇小股軍隊追擊而來平安西道平壤府,這迫使李氏朝鮮郡王再次流亡北上,決定往更遠的地方跑去。
在5月27日,幕府第二軍右副將:加藤清正、幕府第三軍福岡國藩主:黑田長政,兩部軍隊一起攻陷了平安西道平壤府之時,安土桃山幕府對馬島國藩主:宗義智,就已經率先帶隊抵達鹹鏡南道大同江邊了,至此李氏朝鮮「三京」既;漢城府王京、開城府、平壤府,紛紛俱失,幾乎到達亡國程度。
緊接著李氏朝鮮郡王為了讓人殿後,負責攔住倭寇追擊,就讓李氏朝鮮庶長子臨海大君:李珒、庶六子順和大君:李??,兩人往東前去鹹鏡北道鏡城都護府招兵抗擊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