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旭日東升之帝國霸業> 第二百五十章【仁宣之治】

第二百五十章【仁宣之治】

  3月初2日明太宗手諭諸將們親征,命明征虜副將軍兼安遠侯:柳升、明寧陽侯:陳英,領中軍都督府,明英國公:張輔、明成國公:朱勇,領左掖,明成山侯:王通、明興安伯:徐亨,領右掖,明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兼武安侯:鄭亨、明保定侯:孟瑛,領左哨,明陽武侯:薛祿、明新寧伯:譚忠,領右哨,明征西將軍:陳懋、明忠勇郡王:金忠,率領前鋒。


  4月初4日車駕從京師出發,明太宗命明皇太子負責監國以明文淵閣大學士:楊榮、明文淵閣大學士:金幼孜,等人留守京畿輔佐明皇太子處理政務。


  4月25日車駕到達開平衛境內牛群頭驛站,當即就有探馬來報稱“北虜韃靼太師去年秋天聽說大軍來到就以遠遠逃走,到冬天,大雪積至百丈餘,牲畜大多也都死絕,其部下也各奔東西,再次聽到朝廷又出兵北征,就逃到達蘭納穆爾河。”


  明太宗認為敵人一定離大軍不遠,就命諸將速進追擊。


  5月初5日大明皇帝陛下的禦駕進駐開平衛適逢大雨,後隊到達的明軍士兵因而受濕寒,隻得下令命諸將撫恤士兵,在加上連年用兵白骨遍野,明太宗不忍心就命明征虜副將軍率軍士收拾官道中殘留明軍遺骨,並親自寫文祭奠。


  6月初1日禦駕到達祥雲屯。


  6月初3日到達翠玉峰,明太宗就讓前鋒明征西將軍、明忠勇郡王探查敵情在回奏。


  6月10日禦駕至金沙濼,明征西將軍帶回所得九匹馬。


  6月17日到達天馬峰,明征西將軍派人奏報道“臣等已到達蘭納穆爾河,不見敵人蹤跡,懷疑敵人逃走已經很長時間了?”明太宗聽後就派明英國公、明成山侯分兵搜索山穀但仍毫無任何發現!隻得領兵返回。


  6月20日明征西將軍等部將領因糧盡而還,明英國公也上奏道“望給臣等一個月口糧,以率騎兵深入,必可擒獲敵人得其首級。”但是明文淵閣大學士卻勸明太宗早些班師回京並被采納。


  6月22日各路將領商議分兵兩路南下,明太宗率騎兵東行,命明武安侯領步兵前行約定在開平衛匯合。


  7月18日明太宗第五次北征瓦剌、韃靼在回師途中的經過榆木川,因積勞成疾再加上舟車勞頓不幸駕崩時年65歲!

  8月10日明英國公、明文淵閣大學士為了避免明趙簡親王、明漢昭親王兩人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隻把軍隊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明太宗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隻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再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


  同時明文淵閣大學士與明禦馬監太監:海壽,先行一步回北直隸京畿紫禁城進京密報,明皇太子得知事情後立即派長子皇太孫: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麽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之後明皇太子連忙穿戴吉服哭喪,在仁智殿加殮納梓宮,又在群臣們的擁立下服喪即位,稱〈明仁宗〉隨即就調整了其父的擴張政策,對內則采取措施減輕民困,對外進行戰略收縮,還在即位詔書中宣布停止下西洋以減少大明帝國不必要的經費開支,安撫百姓休養生息。


  9月10日先皇被奠諡為〈大明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入〖長陵〗。


  9月13日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鄉紳造反自稱〈平定郡王:黎利〉騷擾乂安府的茶籠州,被駐守的明交趾都指揮同知:方政,擊敗其中明昌江衛指揮同知:伍雲,因孤軍深入而戰死!

  隨後平定郡王又攻清化府,明廣西都指揮同知:陳忠,也戰敗而死!當初明司禮監太監:山壽,鎮守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時與平定郡王關係很好,回朝後力言平定郡王可以招降,並以死來擔保。


  於是明仁宗:朱高熾,就派他帶敕授平定郡王為大明清化知府,但敕書還未到而平定郡王就已經騷擾清化府了,平定郡王在收到敕書之後仍然毫無降意,還是不斷四處劫掠。


  10月11日明仁宗立皇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並冊胡氏為其皇妃,又封皇二子:朱瞻垍,為鄭親王、皇三子:朱瞻墉,為越親王、皇五子:朱瞻墡,為襄親王、皇六子:朱瞻坰,為荊親王、皇七子:朱瞻墺,為淮親王、皇八子:朱瞻塏,為滕親王、皇九子:朱瞻垍,為梁親王、皇十子:朱瞻埏,為衛親王。


  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2月初1日,明仁宗頒布製諭以及將軍印給邊將稱;鎮守雲南承宣布政使司的為〈征南將軍〉、鎮守兩廣的為〈征蠻將軍〉、鎮守遼東都指揮使司的為〈征虜前將軍〉、鎮守大同府的為〈征西前將軍〉、鎮守宣府三衛的為〈鎮朔將軍〉、鎮守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的為〈平羌將軍〉、鎮守寧夏七衛的為〈征西將軍〉。


  此時明常山右護衛指揮使:陳智,鎮守著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也被頒發了〈征夷副將軍〉印,還命令舊授製諭者獻交朝廷,為防禦北邊明仁宗又於2月初4日,命禮部鑄〈征虜大將軍〉印,之後又加鑄〈鎮朔大將軍〉印。


  2月初8日明仁宗聽從了明戶部尚書:夏元吉,的建議命去年從西洋回國的明司禮監太監:鄭和,率領部下官軍留守南直隸應天府,於內與明正使:王景弘、明內官監太監:朱卜花、明印綬監太監:唐觀保,協同管理事務,對外有事同明襄城伯:李隆、明常寧公主駙馬都尉:沐昕,商議施行。


  明仁宗還采納了群臣們的意見停止收購邊境的茶、馬等貿易,並停派去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和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采辦黃金和珍珠使團,一度改變了永樂時期的政策還安撫民心,提倡簡樸重用儒家理想治國影響很深。


  甚至還提出要廢除大規模的對外武力擴張,以及要南下重新遷都回南直隸應天府南京城,不過此舉遭到非常多的朝臣們反對,因此事情被延遲了。


  5月11日明仁宗深夜處理完政務準備回寢宮之時,忽見天空上有星變滑落,恰好感覺胸口陣陣疼痛?他忙召明太子少師兼吏部尚書:蹇義、明謹身殿大學士:楊士奇,等人前來說道“朕天命盡矣!”


  隨後又歎息道“大明建國57載,被讒言邪惡所擾心之憂危,我們三人相同全依賴父皇才得以明哲保身,倘若朕不幸去世後,誰還能知咱們三人之心呢?”明仁宗邊說邊留下了傷心的眼淚,明吏部尚書、明謹身殿大學士也留下了眼淚。


  由於病情不斷加重直到5月29日明仁宗便直接猝死於宮內的欽安殿裏(史稱;因肥胖體弱加之心髒病突發沒有控製住,但能確定非正常死亡!)時年48歲。


  當時明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從南直隸應天府南京城趕往京城奔喪,途中明漢昭親王:朱高煦,得知立即打算半路伏擊並截殺明皇太子,然後自立稱帝但由於行動倉猝沒有成功,還措失一次刺殺的機會。


  6月27日成功到達北直隸京畿紫禁城忙完葬禮之後的明皇太子,正式登基史稱〈明宣宗〉他一即位就放棄了他父皇把朝廷帝都遷回南直隸應天府南京城的計劃,仍把北直隸京畿紫禁城當作帝都,這多半是因為他成長在此地,因而與明太宗永樂文皇帝一樣深切地關心著北方的邊境安全。


  7月初2日明宣宗:朱瞻基,上先帝尊諡為〈大明仁宗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廟號「仁宗」隨後葬入〖獻陵〗。


  8月初2日聽聞有朝廷使者明司禮監太監:喬來喜,在被趕赴去烏斯藏行都指揮使司行至黃羊川之時,被所屬罕東衛的密羅鏃治下的明安定衛指揮使:孛兒隻斤·哈三孫散哥(故北元宗室後裔)以及明曲先衛指揮使:散即思,率眾斬殺朝廷使者,搶奪駝馬幣物貨逃去。


  因而遭到了明宣宗的震怒,他傳璽書諭告誡赤斤蒙古衛、罕東衛、安定衛、曲先衛,等處查問賊主姓名?在敕令讓明陝西行都指揮使:李英,明河州衛指揮使:康壽,率軍進兵討伐。


  首先由明陝西行都指揮使探知此事是明安定衛指揮使、明曲先衛指揮使所為,便率兵西進追擊賊人,越過昆侖山深入數百裏地,到達雅令闊時正巧與安定衛賊兵相遇,明軍將他們打得大敗,還俘虜和斬獲一千一百餘人,繳獲馬牛雜畜十四萬。


  使得曲先衛的賊兵聞風遠逃,明安定郡王:桑爾加失夾,有些害怕了!直接上奏朝廷謝罪,被明宣宗嘉獎明陝西行都指揮使的功勞,設宴慰勞他並令他乘驛車入朝,待明陝西行都指揮使到後,被升明宣宗封為〈右軍都督府左都督〉。


  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正月15日,明漢昭親王:朱高煦,與明趙簡親王:朱高燧,得到明宣宗的賞賜並且高於其他親王府們,所以明漢昭親王就得寸進尺向明宣宗提出敷陳利國安民之事,沒想到居然被明宣宗答應了。


  此後但凡是明漢昭親王提出來的請求,明宣宗都照辦不誤而明漢昭親王則認為明宣宗不行個性比較懦弱。


  3月初5日明榮昌伯:陳智,率軍到茶籠州與平定郡王接戰,但屢戰屢敗被迫撤兵退往演州府。


  4月初6日朝廷傳旨降明榮昌伯、明交趾都指揮使為〈事官〉立功贖罪,在派明成山侯:王通,為援剿總兵繼續征剿平定郡王。


  打了一個月之後未果在5月10日明宣宗被迫下令赦免平定郡王罪證許其改過自新,但他不聽任然挑起戰火。


  6月14日明宣宗定宗室官職以及俸祿,冠服儀式;鎮國將軍俸祿千石,從一品、輔國將軍八百石,從二品、奉國將軍六百石,從三品、鎮國中尉四百石,從四品、輔國中尉三百石,從五品、奉國中尉二百石,從六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