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之開局攤上個皇帝群> 第十六章 博弈天下,工資製度!

第十六章 博弈天下,工資製度!

  身為帝者。


  四海之內皆升平,不道民之苦,不經民之哀,如何得知民之生計所需堅苦卓絕之處?


  此乃大德!


  “那你認為,該如何解決?”


  李世民本打算聽聽李恪的建議 ,沒想到,成了他洗耳聆聽教誨。


  關鍵是,李恪的話,的確給他新的思路。


  “此問,設立三步,第一步解民之饑荒,第二步解民之生計,第三步解農業循環!”


  李恪微微沉思,繼續說道:“大唐如今,每遇災荒,皆由寺廟開設粥廠,聖上恕兒臣直言,此事隻讓一個民間機構來辦,合適嗎?”


  “哪怕大唐一萬座寺,能填飽幾萬災民的肚子?”


  李二頓頓,思慮一番後道:

  “你是說,此事讓三省六部其中一部去辦,加之絕對嚴明的律法,將賑災落於實處?”


  “不錯!”李恪眼睛一亮,和聰明人說話就是輕鬆,“公事公辦,更能體現大唐愛民如子心切!”


  “此事由工部負責,設立各州稽查隊,直接由中央監督,保證每一口米糧都進災民腹中!”


  “至於賑災錢款,大唐商人眾多,貨物流通的便利為他們帶來財富,大災時,絕不能讓他們發災財!此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李世民目光更明,李恪這話屬實刷新了他的觀念。


  他本以為,李恪的點子若實行,必要打破如今三省六部管轄。


  但李恪卻反其道而行之,直接由六部之一負責,而監管,則是讓他這個皇帝親力親為!

  試問,律法之嚴明,和天子之龍威哪個更有懾意?

  甚妙!甚妙!

  李二對眼前這個不學無術的兒子越來越歡喜,有如此見地,他兒子都比金殿那些吃幹飯的大臣好!


  “接下來是複民之生計,生為生存,計為技術,計養民生,生輔計存,此為一循環。”


  “隻不過,此法若是實施,難上加難!”


  李恪不說話了,李二指尖疾馳腦中不停閃過諸大臣的折子,隨後隻道一聲:

  “確實不易!”


  李恪的法子,他不是沒想過。


  老百姓沒有手段,隻能靠苦力去養家糊口。


  於大唐而言,費之又費!

  看著李二思考的神色,李恪再次開口:“隻不過,此事想要落實,也不是無法。”


  “六部其中禮部,工部,兵部,戶部,可以將漂染,鑄鐵,製械,統算等無關機杼的製藝下方,而不是放任百姓敝帚自珍!”


  “如此以來,不僅能製造更多就業崗位,如甚可以招為公用,從而緩解大唐人才緊缺之現狀!”


  李二再次陷入沉思。


  這個兒子。


  給他的驚喜越來越多。


  就連這種機重大臣沒想過的提議,他都能如此輕鬆若然的訴出。


  可見,此念在他心中已存多時。


  而且李二還想到,大唐邊疆維穩,所需兵器人馬越來越多,此案真要實行下去,兵器定然不缺!


  以複難民生計,還能強兵軍備!

  被震驚半天的李世民突然有種領先李恪一步的意思。


  隻不過下一秒,李恪就摸著下巴道:“而且,其中製造出佼佼者,還可以專為皇家兵家供應。”


  李二苦笑一聲,原來都在這小子的算計中。


  天才!


  實在是天才!

  “那你最後一問,恢複農業循環又是何意?”


  “如果上計實施,百姓見技藝能賺更多錢,都去學計,而輕了農業導致存量無幾,著實有點買櫝還珠的意味了!”


  如果說,李世民前麵還帶著與李恪探討的意思。


  此刻。


  他完完全全在請教!


  從古至今,維穩集中,失均則萬法如蟻穴潰堤!


  皇帝不僅要讓大臣之間勢力對等,著眼於天下,百姓也要形成平均之態。


  李恪頓笑,抿了口茶。


  他何嚐看不出李二態度轉變?


  隻不過和聰明人商討天下大事,著實爽快無比!


  “此計,就需要聖上來作為其中,定穩不失均。”


  “分補農田,給予田補,賦稅減免,大豐時餘量皇家收購,保證田農勞作成本極大降低!”


  “大旱大水時皇家救助,豈不能保證農田勞作均衡?”


  李恪娓娓道來。


  李二聽完思考了一會,手掌忍不住拍著自己的大腿,再次看向李恪時,如同餓了十天的虎獅。


  太妙了!

  隻不過李二有個問題,技藝和農業其中的均衡,實在太難拿捏。


  尤其是農業。


  大豐時盆滿缽滿,大災時顆粒無收。


  再看技藝,日日夜夜勞作,拿到手的錢又很穩定。


  不見漲幅。


  雖說養家糊口即可,穩定和看天吃飯,不難作出選擇。


  似是看出李二的迷惘,李恪端起狼毫,撕來一卷宣紙,李二目光寸步不離!


  “維穩,我此處又有一計。”


  “那就是,為百姓引入工資製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