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董卓,這磨人的妖精。
說道這裏,董卓臉上少有的不好意思。
“除了這個《三字經》,董某還有些想法,謂之曰《百家姓》。”
“二位可根據百家之姓,也同樣編一套小兒啟蒙讀物出來,就四個字一段吧。”
“以百家之姓編撰?!”蔡邕眼中露出踟躕。
董卓點了點頭,“正是,以姓氏成書,即能識字,又可加強宗親血脈之傳承。”
然而這時蔡邕卻顯得更加猶豫,董卓看出了蔡邕像是有些顧慮,直言道:“伯喈有顧慮否?!”
蔡邕扯了扯嘴角,回道:“這百家姓,若是編撰出來,這排序……”
董卓聞言拍了怕腦袋,草率了。
國人大多喜歡論資排輩,如果真編撰了《百家姓》,那這姓名誰前誰後的確是個麻煩事。
董卓倒是知道,後世的《百家姓》之所以是,"趙錢孫李"開頭,那是因為當時的皇帝姓趙,至於錢……
因為作者好像是姓錢。
董卓鋝了鋝胡須,開口道:“這排序的話,就以劉開頭吧,四字一列,後麵編撰的押韻便好。”
“劉、董、蔡、楊?!”
董卓隨口說道,除了皇帝劉協,正好現在府中正好董卓、蔡邕、楊彪。
“伯喈、文先以為如何?!至於後麵的排序,也都由你們了。”
蔡邕、楊彪都覺得董相國這隨口張來,是不是更草率了,很明顯,董卓不想動腦筋,那剩下的事情隻能他們去辦了。
蔡邕、楊彪隻得點了點頭應下。
“既然有了,《三字經》、《百家姓》、所幸把《千字文》也弄出來,反正也不用自己費事。”
隻見董卓輕咳兩聲,又言道:“本相思如泉湧,文如N……”
“咳,本相又想到了一種可行之法,還是要勞煩二位了。”
蔡邕扯了扯嘴角,望了楊彪一眼,發現楊彪的手好像抖了抖。
上官一句話,下官跑斷腿。
董相國點子多,但你可以一個一個說啊,你這一次性全拿出來,那自己就不用了幹其他事情了。
“伯喈、文先,是這樣,與那《百家姓》一般無二,同樣是四字一段。”
董卓開始搖晃腦袋:“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蔡邕、楊彪不由自主跟著記憶起來,然而剛到“秋收冬藏”董卓聽了下來。
蔡邕疑惑道:“相國,那這後麵呢……?”
董卓輕咳一聲,“本相目前也就想到這麽多,至於後麵同樣……”
董卓瞟了一眼蔡邕、楊彪一眼,不再說話,那意思不言而喻。
我。
董卓。
後麵,不知道了。
但是我不會說,就是這麽吊。
“邕明白了。”蔡邕心中暗罵了一聲,行了一禮,“《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此三種蒙書,邕與文先定盡快編撰出來。”
“嗯。”董卓點了點頭,回道:“也就這麽個事,就交於你們了,千字文要求對仗工整,條理清晰便可。”
“是。”二人躬身行禮。
蔡邕開口詢問道:“明公,若無他事,那我等就先回府呢?”
董卓擺了擺手,“去吧。”
蔡邕、楊彪二人聯袂而出,才出了相國府門,隻聽楊彪苦笑道:“董相國安排的事,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
“就是頗要廢些精力。”“伯喈,依我看你那漢書恐怕又要推延了。”
“唉!”蔡邕無奈搖了搖頭,“推延就推延吧。”
“相國所說的這種蒙學,的確有獨到之處,待吾等將此三文編撰出來,邕到覺得比寫史,要有意義多了。”
楊彪瞟了蔡邕一眼,要知道蔡邕現在朝堂之事不怎麽過問,每日在家主要的事情便是編撰《漢史》,可以說所有的心力都用在了寫史書上麵。
現在說出這樣的話,可見蔡邕對即將要編撰的這三本書是多麽看重。
“這三本書若是推廣下去,我朝的孩童們有福矣。”蔡邕望著天,口中長長一歎,嘴角不自覺上揚。
這算是為往聖繼絕學的開始吧,自從上次聽到“董公四言”後,蔡邕天天將那四句話放在心中揣摩。
天天腦子裏麵有空了就想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人都有些魔怔了。
“兩位先生,兩位先生,請留步。”就在這時,董卓家的小廝快步跑來,連忙喚住了蔡邕、楊彪二人。
“怎的?!”楊彪眉頭一皺,望了那小廝一眼。
別看楊彪平時在董卓麵前看上去有些唯唯諾諾,但在外麵他可是高人一等的禮部尚書、當朝太尉。
眉宇之間流露出的氣勢,瞬間就把小廝震住了。
小廝謙卑道:“兩位先生,相國有請,說是還有要事與兩位先生商議。”
楊彪眉頭一挑,望了蔡邕一眼。
蔡邕無奈道:“走吧,既然相國還有事,那我等便多耽擱一會。”
董卓看到去而複返的二人,訕訕的笑了笑,覺得自己有些不厚道。
這呼來喚去的的確有點不好。
“伯喈、文先,是董某無禮了。”董卓先是主動向兩人認了個錯。
本來心中有些不滿的二人,也是消了一口氣,畢竟是當朝相國,人家主動認個錯,你還能怎麽地?
還真不能怎麽地,口頭上認個錯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不知相國,又喚我等前來……”蔡邕、楊彪二人疑惑的望向董卓。
董卓掠了掠胡須,鄭重道,“方才董某與二位談及那孩童蒙書時,忽略了一件大事!”
“大事?!”
“什麽大事?!”蔡邕二人心思急轉。
這時隻聽董卓卻不說大事,轉而詢問道:“伯喈,本相記得當年先帝在位時,伯喈曾請奏先帝,校正經書、刊刻於石?”
蔡邕心中一愣,點了點頭,“回相國,確有此事。”
董卓詢問道:“當時是把儒家七經抄刻成石書?”
蔡邕又點了點頭,“回相國,沒錯。”
不過說到這裏,蔡邕心中就非常不舒服了,因為當初為了將經書校正,刻在石頭上,他們一行人,一共花了八年有餘的時間!
八年啊!
但是後來董卓燒毀洛陽宮廟,太學荒廢,石經遭破壞一些破壞,雖說損毀的不嚴重,蔡邕心中還是很心疼。
那可是自己的心血。
現在董卓忽然提起,無異於在傷口上撒鹽啊。
狂妄的撒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