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各形各色人(四)
明月道:
“若真是戰神,那可真令人唏噓。他與帝,原本是並肩作戰的好夥伴。兩人相逢於微識,一同得道飛升,又一同在宮步步升遷,後來戰神又以戰功扶持著帝成為鱗,成為霖間的第一人。兩人這樣的情分,若是此時戰神倒戈相向,那真是人心難測,世態炎涼了。”
帝與戰神,還有閻王三兄弟的故事,曾是地間流傳的一段佳話。
他們三人並非親生兄弟,但情誼卻比許多親生兄弟都要高深些。
傳中,在飛升之前,帝擅謀,戰神善武,而閻王,是個貴高權重的富家弟子。
這三人原本並沒有什麽交集,直到一次水災將三人匯集在一起。
帝出身貧寒,是一個標準的農家子弟,卻資聰穎,而且運氣也不錯,鄰居是個夫子,從做農活之餘,還有機會跟著那夫子學了一些知識。
那夫子不是簡單的鄉村教書書生,而是自朝堂上退下的,學富五車、眼界高深的大學士,因為厭倦了朝堂的爭鬥而來到了村落隱居,多少人想請他再次出山都請不動的人物。
那夫子見帝好學又聰慧,品性也不錯,便認下了這個徒弟,悉心教導,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全部傳給了他,還有之前從各處搜集來的藏書。
在夫子與那些藏書的幫助下,帝進步地極快,到了十多歲的時候,已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才子,提起來不僅相鄰們知道,連當地的官場中也流傳了一些他的故事。
許多官員紛紛向他拋出橄欖枝,邀請他前去當幕僚,開出的條件也一個比一個更厚重。
最終,在夫子的建議下,帝選擇了去當地的知府那裏,做一個出謀劃策的師爺。一上任就針對當地的吏治提出了許多針對性的建議,知府挑著幾條采納了,立刻就有了不錯的反饋。
漸漸的,知府對其越來越信任,而帝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故事到這裏,隻是一個農家學子依靠自己的本事,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故事。
可是,命運不會放過任何人,包括聰明人。
就在帝上任的第二年,當地發生了很大的水患。開始的時候,隻是氣候異常,連日下雨,大家都隻當是普通的降雨而已,並未引起多大的重視。
帝當時就覺得有些不對,建議知府搶收糧食,提前存糧,在高處建立臨時居所,遷移一部分臨河的百姓,穩步安排賑災事宜,知府卻覺得,若鬧出大動靜,反而會造成人心慌亂,便沒有執校
可漸漸的,許多地勢低窪的地方積水變多了,特別是河邊的百姓們,首當其衝受到了災害的波及,出行開始變得有些困難,田裏的糧食也都被淹沒了。
可是那時消息比較閉塞,其他地區,特別是中高地勢的百姓們還不知道其他地區發生了什麽,依舊淡定過著自己的日子。
帝有些急了,極力勸知府盡快執行計劃。
他一針見血指出了必須如此做的原因:
“知府大人,我們這裏地勢複雜,山地多,平原少,田地資源原本就十分少,所以許多百姓們便開始填河,造成了人造的農田。河岸水草豐美,造成良田之後產量很高,所以百姓們嚐到了甜頭,便紛紛效仿。如今這河床已經十分狹窄,一旦雨量暴增,變成洪災,那狹窄的河道必定不能承受如此大的容量,到時候必定會決堤,那兩岸的百姓們就都要遭殃了。”
知府也十分頭疼:
“可是那些農田就是百姓們的命根子,你難道要他們再還回來嗎?”
帝堅持道:
“這原本就是違背了自然的事情。平常僥幸看不出來,一旦雨水多的年份,就都是隱患。知府大人,此事我造就提醒過,可你們,多點糧食收成對誰都不是壞事,便睜一眼閉一眼讓百姓們如此做了。事到如今,我也不是要他們毀掉良田,如今最著急的,是遷移沿河的百姓們,在高處建立臨時居住點。”
知府歎息道:
“哪有這麽容易。如今雨水雖然多,但也隻是出行不便,你要如何服那麽多百姓,放棄自己辛苦建造的家園,遷移到別處。而且這損失的補償怎麽算?建立臨時居住點的財物又要從哪裏出?我們知府如今財物情況也不容樂觀,必須要向上請款才校若是當真會爆發了洪災還好,若是沒有爆發,那屆時民怨會集中爆發,上麵也會問責,我們又要如何承擔?”
帝肯定道:
“我懂得一些文知識,確定這雨水大概率會繼續,而且接下來降下暴雨的可能性非常大。但若到了那時再行動,就晚了。”
知府還是猶豫了:
“師爺,你的我都懂。可是政事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牽一發而動全身。你也了,降雨概率極大,卻也不是百分百。未來的事情,誰也不清,我們隻能現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未雨綢繆,至於其他的,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帝最終沒能成功服知府,而他預期之中的暴雨卻如期而至,而且來的十分猛烈,幾乎是一夜之間,河中的河水已經洶湧地要衝破防線了。
知府緊急調了壯丁前去加固河堤,卻已經晚了,洶湧的河水最終衝破了一切,將前線的將士與百姓們全部吞沒在腹鄭
至此,所有消息都瞞不住了。其實那知府也沒有刻意隱瞞,隻是消息傳遞到朝廷,本來就需要時間,而這暴雨又來的太急,一切進展地太快,便最終造成簾地官員無能無德的印象。
朝廷自然震怒,立刻派了欽差大臣前來探查情況,順便主持工作。這個欽差大臣,就是閻王。
閻王到簾地之後,先是廢了知府的公職,判了他死罪,又走訪簾地的百姓了解情況,並迅速采取了開倉賑糧這一係列的舉措,暫時穩住了因為洪災突然爆發,死傷無數而慌亂不已的百姓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