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萬界征戰之召喚猛將> 第1467章 蒙造毛筆 斥候前來

第1467章 蒙造毛筆 斥候前來

  除了軍事上,蒙將軍還給後人留下了相當多的傳說。


  比如說“造筆”傳說。


  傳聞之中,蒙將軍帶兵在外作戰,每次都要定期寫戰報呈送溱王。


  當時人們都用竹簽寫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沒寫幾下又要蘸。


  有一天,蒙將軍打獵時看見一隻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心中不由來了靈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將軍又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行,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石坑裏。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


  撿起來後,他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了。


  他將兔毛筆往墨盤裏一蘸,兔尾竟變得非常“聽話”,寫起字來非常流暢。


  原來,石坑裏的水含有石灰質。經堿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曆。


  相傳蒙將軍曾在善璉村取羊毫製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


  又據說蒙將軍的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製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


  蒙將軍與夫人將製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為了紀念他們,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繞村而過的小河易名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璉的別稱。


  相傳農曆3月16日與9月16日是蒙將軍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就要舉行盛大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們的筆祖。


  因此,蒙將軍雖然不能獲得毛筆的專利權,但他製的筆精於前人,對毛筆的改革是有貢獻的。


  曆史上對於蒙將軍造筆的說法有一些記載。


  《太平禦覽》引《博物誌》曰:“蒙將軍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將軍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


  雖然毛筆遠在蒙將軍造筆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將軍作為毛筆製作工藝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沒。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了,而溱王隻是統一了筆的叫法,可見筆是早於秦代就存在了。


  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將軍”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將軍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


  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擬人其中也提到蒙將軍伐中山,俘捉毛穎,溱王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


  後世又以“毛穎”、“管城子”為筆的代稱。


  除此之外,毛筆的別名還有“毛錐子”、“中書君”、“龍須友”、“尖頭奴”等。


  除了毛筆,蒙將軍據說造了“古箏”。


  漢代應劭著《風俗通》記載:“僅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將軍所造。”


  後人根據這段文字,有如下說法:“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將軍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


  西晉傅玄駁斥這種說法,見《箏賦》序:“箏以為蒙將軍所造,今觀其器:上圓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弦柱十二,似十二。設之則四象存,之則五音發。體合法度,節究哀樂,斯乃仁智之器也,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哉,或以為蒙將軍所造,非也。”


  蒙將軍為秦國高級守衛員,傅玄用“亡國之臣無法創造樂器”的陰陽五行論調,似嫌勉強。


  《舊唐書·音樂誌》也稱箏非蒙將軍所造:“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將軍所造,非也。製與同而弦少。”


  在九州的第一部紀傳通史的《史記·蒙將軍列傳》中並沒有蒙將軍造箏的記載。


  而《風俗通》的說法也僅用疑問的口吻說蒙將軍造箏,一件樂器若出現在史籍上,其必已經流傳一時間了,很可能記史者將此樂器的創造記為當時某領導者之功,或者蒙將軍為了適應自己的戎馬生活,將箏改製為瑟。


  ······

  總之蒙將軍是一個十分傳奇的人物。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人影從外麵疾馳而來,穿著黑色的盔甲,背後插著一個小旗,在小旗上麵寫著一個大字——秦,正是霍去病派遣出來的斥候。


  “報”,就在這個時候,隻見此人大聲喊道,手裏拿著一個文件。


  “什麽人”,就在這個時候,城牆之上的護衛紛紛張開弓箭,對準下麵的護衛。


  “奉霍將軍命令,傳達緊急文件”,護衛大聲喊道。


  “呈上來”,一個籃子被放下。


  這麽關鍵的時候,他們不會輕易打開城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