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萬界征戰之召喚猛將> 第1416章 坐堂醫生 《傷寒雜病論》

第1416章 坐堂醫生 《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告訴老百姓這一消息。


  張仲景的這一舉動,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張仲景感恩戴德,後來時間久了,便慢慢地形成了慣例。


  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醫看病的群眾,甚至有些人帶著行李遠道而來。


  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裏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


  張仲景看到百姓對他非常信任,在醫術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斷探索。


  他大量采集民間驗方,進行認真研究。


  有的時候甚至不畏路途遙遠,拜師取經。


  傳聞之中,有一次他聽說襄陽城裏同濟堂有個綽號“王神仙”的名醫,對治療扼背瘡很有經驗。


  他立即帶著行李,長途跋涉幾百裏,去拜“王神仙”為師。


  對“王神仙”在藥性、醫道各方麵的獨到之處都用心學習研究,獲益很大。


  張仲景不是神,雖然他的醫術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醫治。


  東漢末年,戰亂頻繁,不斷的戰爭導致瘟疫流行。


  建安年間,瘟疫大流行,前後達五次之多,使很多人喪生,一些市鎮變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於傷寒病的人最多。張仲景的家族,原來有二百多人,自漢獻帝建安元年以來,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於傷寒病。


  一些庸醫便趁火打劫,不給病人認真診脈。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對片刻,便開方抓藥,隻知道賺昧心錢。


  更多的人,雖師承名醫,卻不思進取,因循守舊,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競相追逐權勢榮耀,忘記了自己的本分。


  張仲景對這些人非常氣憤,痛加斥責,他決心要控製瘟疫的流行,根治傷寒病。


  從此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刻苦研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借鑒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並於建安十年開始著手撰寫《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是一個當時主流社會的異類,在張仲景寫的《傷寒論》的序中,可以看到他那字裏行間顯現出憤世嫉俗的悲歎。他撰寫了《傷寒雜病論》,被後世一致奉為經典著作。但在當時可能是名聲不彰,因此正史中沒有他的地位。


  張仲景撰寫《傷寒論》的時候,參照了《湯液經法》等等前經方典籍。


  《傷寒論原序》有“撰用”二字,不過,經研究,“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二十三個字為王叔和加入。


  進一步證實了《傷寒論》主要內容來自《湯液經法》。


  張仲景也在陰陽學說的背景下移植和整理了方證辨證診治方法。


  張仲景將蠻荒年代野性思維的結晶與當時最有力的思想武器——陰陽學說結合在一起。同時,他清醒地意識到方證辨證,這種另類思維的珍貴性。所以在整理過程中盡量保存了《湯液經法》中方證的原貌。


  《傷寒雜病論》係統地概括了“辨證施治”的理論,為我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


  張仲景寫成該書後仍專心研究醫學,直到與世長辭。


  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後,張仲景的遺體才被後人運回故鄉安葬,並在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和仲景墓。


  張仲景為人謙虛謹慎,提倡終身堅持學習。他在序文中說:“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張仲景引用孔子語錄,在於說明自己不是天才,隻能靠刻苦努力學習來獲得知識。


  他特別表明自己從青少年時期就熱愛醫學,請允許他紮紮實實地按照孔子的話去做,因為醫學沒有止境,必須終身堅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張仲景還為後人樹立了淳樸無華、勤懇踏實的學風。《傷寒雜病論》著述風格樸實簡練,毫無浮辭空論,對後世中醫著作影響甚大。他診病和學習時遇到一絲一毫的疑問,即“考校以求驗”,絕不放過,一定要弄清楚是怎麽回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