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3章 功過是非後人斷 扶蘇野心
曆代文人和政治家中對秦始皇大加褒揚的不乏其人。
例如,西漢名臣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九州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唐朝大詩人李白在詩《古風》中寫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穀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
特別是“揮劍斬浮雲,諸侯盡西來”成為千古絕唱。
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論》指出秦始皇廢除分封製、建立郡縣製,符合了曆史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謂“非聖人意也,勢也。”
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九州、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之國,而用集權製,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製度。
······
不過有貶就有讚,秦始皇被某些人評價為專製獨裁、橫征暴斂、嚴刑峻法、生活奢侈的君主,成為九州文化中代表“暴君”的符號。
先秦以前“百家爭鳴”的文化、思想大爆發的情況自秦之後滅跡。
秦朝以高度組織化的政府機構來管理人民和資源,而且使用嚴酷的刑罰來保證政令的實行。
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從漢武帝以後的九州曆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
而且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極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麵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
秦始皇的建築工程,包括秦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規模均極為龐大,動輒勞動舉國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
秦長城主要目的是標名與匈奴的防衛基準界線,始皇仍遣蒙恬發兵三十萬攻擊匈奴,後人對此的評價是:“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
蒙恬死後沒多久,匈奴便輕鬆跨過秦長城,不但收複了原來的失地,並且占領了燕、代等郡。
西漢思想家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道:“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並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
唐朝文學家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評論:“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
可以說,這些都是名傳千古的文章。
扶蘇隻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接著,扶蘇再次製定了政策。
“諸位愛卿,寡人決定在民間修繕學校和醫院,將儒家,農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作為基礎,普及天下,同時,在醫院之中,培養一大批醫學人才,眾位愛卿感覺如何”,扶蘇看著下麵的眾人,笑著問道。
眾人聽到扶蘇的話,急忙讚同,“臣複議”!
“恩”,扶蘇點了點頭。
“寡人希望平民百姓,白丁之身也有學習的機會,寡人曾經在東郡之時就說過,要人人入龍,隻有有了知識,才能變得更強”,這僅僅是扶蘇的其中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