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扶蘇的話,眾人都開懷大笑起來,不由自主地看向魏征。
也隻有魏征有這樣的膽識,敢於諫言。
就在扶蘇開懷大笑的時候,小鄧子突然走了上來。
“回稟大王,兩位公子已經答題完畢”,小鄧子低著頭,說道。
“哦,讓他們出來吧”,扶蘇點了點頭。
不一會,紀曉嵐,劉墉從偏殿之中走了出來。
“拜見大王”,兩個人再一次參見道。
“恩,將你們寫的東西呈上來”,扶蘇對著紀曉嵐和劉墉說道。
“是”,劉墉和紀曉嵐將自己書寫的白紙交給小鄧子,然後讓其呈送上去。
扶蘇從小鄧子的手中接過白紙,然後仔細觀看起來。
第一張紙上寫的是劉墉的思想。
首先是在政治方麵。
政治人才不談政治,而去談論其他,有點不現實。
政治方麵,要注意選賢任能,聽從百姓的意見,關注民生。
官員隻見,需要吸取春秋戰國時期各城池之間毀滅的教訓。
不能太飛揚跋扈,更不能濫用自己的權利。
因而,官員需要經常告誡各下麵的手下,要處理好官員與人民之間的關係。
另外一方麵,官員還要重視人才選拔和發現人才。
劉墉心裏清楚,扶蘇是一個極其重視人才之人,從扶蘇的行事之中,也可以看出一二。
多少人是扶蘇從鄉村之地提拔出來的。
又有多少人在扶蘇的慧眼之下,一步登天,逐漸發達。
關羽,張遼,程咬金,李逵······
數不勝數。
深知為官之道的劉墉,當然要投其所好。
看到這裏,扶蘇不由點了點頭,深以為然。
扶蘇也深知“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所以他一直將選拔優秀人才作為大秦的頭等大事來對待。
扶蘇在以前的時候就給手下的官員強調過,要德才兼備,不避親仇,注重品德。
當然,扶蘇能夠做到這種程度,與其他大臣的幫助也離不開。
就比如說,扶蘇能夠虛懷博納,從諫如流,在這一方麵,魏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魏征在諫臣中尤為突出,雖然扶蘇十分地不耐煩,但是他經常對扶蘇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可以說,魏征對於扶蘇的作用,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
雖然有時候,扶蘇心裏十分反感魏征。
但是不得不說,魏征對於扶蘇,不可替代。
接著,扶蘇再次向下看去。
在經濟上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輕徭薄賦,注重農業生產發展。
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為了減輕農民負擔,需要重視農業生產,積極推行一係列重農業的政策,輕徭薄賦。
當今天下,戰亂頻繁,人口稀少,需要一方麵竭力推行均田製和租庸調法,限製世族,豪強對土地的壟斷和霸占,一方麵鼓勵農民遷往荒地開荒,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官員要以身作則,注意勤儉節約,清正廉明。
扶蘇看到這裏,再一次點了點頭。
“不錯”,沒有哪個君王喜歡貪官的,扶蘇也不例外,他也喜歡清正廉潔的官員。
雖然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但是如果貪官到了一定的程度,百姓就要遭殃了。
這個時候,君王的統治被推翻也不遠了。
第三個方麵是軍事,在菌食上實行“寓兵於農”的兵製。
府兵製是建立於均田製基礎上,府兵戰時出征,平時在籍,春、夏、秋務農,冬季習武,兵農合一。
因為劉墉是文官的原因,所以對於兵製改革上不甚了解,所以他沒有發言權。
劉墉就寫了兩句話,十分地簡介。
避重就輕,十分地聰明。
第四方麵是文化方麵,銳意經史,倡導儒學。
君王深知“武以定邦、文以興國”的道理,官員也不例外。
治理城池和治理國家一個道理。
要選賢舉能,發展教育。
改革選拔人才的製度,采用全新的製度進行考核。
大興教育,使黎民百姓都能有文化,有學識,這樣國家才能夠長治久安,黎民才能夠知榮辱,懂禮儀。
國家興盛昌隆。
在國家方麵,國家關係上采取“七國一體”等較為平等的懷柔政策,慎征伐,重安邊,以親和代替戰爭。
秦國人民和魏國人民的關係,是所有人都十分重視的。
需要通過比較開明的政策處理各國矛盾,改善各國關係。
對於那些被征服的以及主動來歸附的他國人民,不強行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並且任命他們原來的首領擔任各級官職,管理本地區的人民。
······
洋洋灑灑一大堆,讓扶蘇心裏有認同的地方,同時也有不認同的地方。..
喜歡萬界征戰之召喚猛將請大家收藏:()萬界征戰之召喚猛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