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篇
突厥原本居住在現在的裏海一帶,以遊牧為生是典型的高加索人。南北朝末期向東方進發,一舉擊敗了當時的蒙古草原霸主柔然,就此進入了我國的曆史發展中。有意思的是消滅柔然後突厥由白種人變成了混合人種。由此來看一個民族融入到另一個民族之中,有時候會是一件非常簡單迅速的事。
當初匈奴衰落之後,殘留在草原上的人口很快便融合到了鮮卑族中。在古代的世界裏從長白山到裏海,一直流行著典型的遊牧民族文化。雖然他們的信仰不一,甚至連人種的構成也不盡相同。卻都屬於同一種文明文化體係。正是基於這一個原因,曆代的中原王朝都不能徹底根除,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因在那龐大的遊牧文明體係中,即便對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鐵腕打擊,使得那一個民族迅速衰弱。很快便有其他的民族遷移過來,成為朝廷新的禍患。
漢朝一直打擊匈奴,雖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反而幫助鮮卑族趁機控製了草原,為他們進一步進入中原創造了條件。唐朝多次痛擊突厥,直到將這個民族趕出中國曆史中,卻給了契丹強大起來的機會。在武則時期的東峽石古之戰中,契丹便一舉殲滅了17萬朝廷軍隊。並擊殺了一直備受武則器重的又微衛大將軍王孝傑,一直威脅宋朝的契丹民族,在武則時期就已經非常強大了。而如果沒有中原王朝將突厥打擊衰弱,契丹如此迅速的崛起是不可想象的。
到明朝時期,中原王朝一直致力於打擊蒙古,由此使位居於遼東的女真族迅速強大起來,建立了我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曆朝曆代或是主動出擊,或是修建長城防守,雖然都將絕大部分的國防力量放置於北方,雖然幾乎每一個朝代都能在對遊牧民族的作戰中取得一定的成果。卻沒有一朝能解除北方的威脅。其根本的原因便在於,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的遊牧民族文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便中原王朝強大到能占領草原的境地,卻也沒有任何方式將兩種不同生活體係融合。不管軍事上取得多麽大的勝利,隻要北方草原還在,就一定還會出現強大的遊牧民族,成為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
雖然曆史上不乏有許多卓越建識者,致力於將這兩種文化緊密連接起來,卻無不以失敗告終。其根本的原因便在於受製於當時的生產條件,根本無法支撐起使兩種文化和平相處的社會經濟。即便是同時統治著兩種生活體係的大清王朝,也不能夠解決這一根本矛盾,而是頒布了嚴格的規定限製漢人與蒙古人的接觸。
直到工業革命到來以後,世界上才出現了能夠將這兩種文明融合的社會體係。以此來看古代世界中這兩種文化的關係,是無法以人的意誌做出根本性改變的。從曆史的發展角度客觀分析,這幾千年的鬥爭史,不能以簡單的對錯善惡來定性,而是社會生產力低下時期的一種必然。
我們返回去再突厥,這一民族雖然在隋文帝時期,成為了中原王朝的附屬。但在之後的時間裏,卻一直占據著絕對的優勢,曾經將向北出遊的隋煬帝,長時間圍困於今山西北部的一座城之內。李淵在起兵時期也不得不向突厥稱臣,以獲取他們的支持。而一代霸主李世民在繼位之後也無法阻擋突厥人南下的步伐,。有一次突厥長驅直入直達唐朝的首都長安附近,李世民親自談判答應了不少好處,才換取了突厥的退兵。不過突厥雖然崛起的迅速,其衰落消亡的過程也十分短暫。
隨著唐朝的迅速強大,先是在李世民時期唐軍活捉了東突厥的可漢,將東突厥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後又在李治時期擊敗了西突厥,這一籠罩在中原王朝頭頂上,長達百餘年的民族就此迅速消失。
關於這一民族的最後走向,主流觀點認為遷移到了今的土耳其一代。並形成了奧斯曼土耳其國的前身,相較於匈奴遷移於匈牙利的法,突厥遷移擁有更廣大的信服人群,並能通過曆史資料進行考證。所以過去一直認為這便是事實的真相。。
不過隨著現在基因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土耳其人屬於阿拉伯人與希臘人的混合體。隻有一些舊貴族,擁有突厥人的基因,就此來看遷移到土耳其的突厥人數量並不算多。那並不是這一民族的主體存留。通過考察我國古代的文獻可以得知,東突厥在歸順朝廷以後,被安置在今的甘肅與新疆一帶。很多人認為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唐王朝從西域被迫撤兵用來平息內亂,突厥的移民也就此脫離了中原王朝的掌控。伴隨著阿拉伯的崛起融入到了***體係之中。
但以上的法並不準確,許多突厥人在安史之亂後也被招回了中原一帶。比如長期與篡奪唐朝國位之人朱溫相對抗的李克用,便是西突厥的後裔。因為李克用是沙陀族人,而沙屯族則是西突厥的一支。而後來李克用的兒子李存旭更是入住了中原,建立了後唐王朝。所以突厥這個民族很大一部分也是融入到了中華民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