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漢末小士族> 第一百七十四章 釣魚用餌

第一百七十四章 釣魚用餌

  今天是這場考試的第一科舉的第一天,但是張儼並沒有去現場視察。


  作為士子們未來的上官,張儼覺得有必要保持一些適度的神秘感,當上級和下級保持一定的距離之後,有助於上級對下級的管束。


  至於等士子們通過了通過了前三關之後,張儼自然會出麵慰問他們,與他們交談。


  如今士子足有一千多個人,張儼這樣去視察,反倒會鬧得考場亂哄哄的,說不好還會適得其反。


  最後通過第一關的足有六百多人,人數是最多的。


  通過第二關的時候也還有三百多人,等到通過第三關的時候就隻就隻有不到一百人了。


  而最後的策論是張儼親自出題。


  既然他是護匈奴中郎將,那他出題的內容自然就會跟他這個官位的職責有關係。


  他給所有的士子出的題目就是論目前對南匈奴的管理。


  張儼出的這個題目,其實是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在裏麵。


  他希望通過這個題目向並州內的世家大族釋放善意,以獲得更多並州大族的支持。


  因為並州人生於此長於此,對於南匈奴的侵犯和發展情況十分了解,對漢匈之間的關係世族子弟也從小便有了相關的觀念。


  對於這樣的策論並州士子得分顯然會更高,而世家大族也可以從張儼出的這道題裏麵理解到他的深意。


  而中原北上的流民,因為生長在中原地區,相對於並州本地土著而言,對南匈奴的了解還是不占優勢的。


  最後奪冠的士子也的確驗證了張儼的想法,這名士子是一個並州人。


  不過有這個士子,有點出乎張儼的意料。


  答出最令士子滿意策論的這名士子竟然不是出自於太原王氏,而是一個太原祁縣人,名字叫溫恢。


  溫恢所提出的策論的確是很讓張儼滿意,因為他想到對付南匈奴的方法與張儼想到的辦法十分相似。


  溫恢提出南匈奴的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的,尤其是三郡之地失去之後,大大打擊了羌渠單於在南匈奴內部的威望,必然會導致其他各部產生不必要的野心。


  他建議張儼可以挑起這些匈奴內部的叛亂,比如說支持左部胡合或者休屠各部的白馬銅。


  甚至可以為他們向朝廷請求官職和封號,又或者是給他們提供一定量的兵器物資,引起他們的內耗。


  這樣張儼的軍隊就可以坐山觀虎鬥,以獲得最大的利益。


  這個策略使得張儼一眼就看中了這溫恢,還把他點為這科舉的頭名,並把他留在張儼身邊充當參軍從事。


  這個消息公布出來之後,可的確是讓其他的士子眼紅得很,大家都知道在護匈奴中郎將的勢力是如日中天,早些年跟隨他們的文士可都成了兩千石的太守,紛紛覺得溫恢這是這廝可真是攀上了高枝了。


  溫恢對此也頗為欣喜,連連對張儼表示表達了感謝,並且還主動與其他人一樣喊張儼為主公。


  ………………


  隨著這文舉結束之後,張儼又開始籌備了武舉。


  張儼覺得這武舉並不能簡單粗暴的比試武藝。


  這有不少的儒將能發揮作為作用也是極大的,像是高順一樣,雖然他都武力可能比不上趙雲和典韋,但是高順發揮出的作用也絕對不比這兩個人小。


  於是,張儼把這武舉分成兩部分進行,先考武藝再比策略,也可以隻參加其中一項,到時候會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來分配官職。


  並且張儼還允許雲中軍低級的軍官和士兵參與這武舉,這也是張儼對低級軍官和士兵的一種籠絡手段。


  這武舉可就比科舉熱鬧多。


  張儼設立的舉辦武舉地方就在這軍中的校場內。


  不但如此,張儼也還允許外人前來參觀武舉比武,也算是大大增加了這個武舉的含金量。


  哪個男兒不想名揚天下?

  張儼把校場開放的出來,允許百姓們圍觀武舉的這個行為,讓不少自持勇力的武舉子都十分興奮。


  武舉子都覺得居然能在那麽多人的麵前舉辦這樣的武舉,想來私相授受的可能性也並不高,起碼保證了基本的公平,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好處。


  張儼這樣子做的目的自然不是為了讓百姓們看樂子,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增加他手下軍隊在這雲中郡的存在感。


  隻有當這些百姓切身感受到這支軍隊就在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才會把這支軍隊認成他們的子弟兵,才會給張儼的軍隊更多的擁護與支持。


  不過有個事情讓張儼始料未及的,就是有因為武舉比武精彩打鬥情況較多,有不少的百姓和小商販私底下竟還開出盤口來,尤其是在這武舉的最後幾場,甚至有些盤口還搞出了個浮動賠率出來………


  不過這武舉倒是沒有招到什麽聲名赫赫的大將。


  若是說到有,那的確也有一個,這名武舉子的名字叫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太原)人。


  在郭淮也不是個普通人物,在曆史上可是做到了曹魏勢力的前將軍,甚至死後還被追封追贈為大將軍,可見其才能到底有多高。


  就在這武舉的最後一場比武,郭淮輕鬆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在高台之上,張儼親自任命郭淮為他的直屬親兵步兵副統領,也就是典韋的副將。


  實際上,典韋這領兵作戰的才能並沒有多高,隻是他的個人武勇少人能敵而已。


  郭淮還的統帥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武力值相對又沒典那麽高,讓他給典韋當個副手,正好長短相補,相得益彰。


  郭淮初投到張儼麾下便得到了如此的高位,自然是感激涕零,而校場四周的圍觀者也看到了這護匈奴中郎將唯才四舉的模樣,紛紛相互相互傳頌,著實給張儼打了一番好廣告。


  圍觀者有不少的人還是滯留在雲中城的士子,等到這些是士子回家之後,張儼愛惜人才的名聲便傳遍了整個並州。


  這樣可以後來為張儼以後招納人才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這恰恰也正是張儼給郭淮和溫恢一個對高位置的目的。


  隻要張儼第一次科舉和武舉辦成功了,那麽他以後再辦科舉來,就能贏有更多有本事,有才華的人來參與。


  這樣張儼才能更多的收納到這天下的人才,如今給出的區區兩個官職,怎麽算都是劃算的。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