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漢末小士族> 第四十四章 造紙與士族(上)

第四十四章 造紙與士族(上)

  徐庶的忙碌也因為郭鴻的到來,得到了很大的解放,慢慢樓煩縣的事情都走上了正軌。


  相對於清剿兼並馬賊,當下張儼還有別的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進行經濟建設。


  多虧了前世跟著爺爺在老家生活了一段時間,學會了土法造紙技術。


  在張儼兒時記憶裏,他常到爺爺的家庭造紙小作坊裏去玩耍,看著爺爺光著腳有節奏地踩著坑裏的原料,他感到好奇且有趣,於是自己常常也光著小腳丫去試上一陣。


  這讓張儼終於還是有了一根金手指,若是不然的話。這個經濟建設可就太難了。


  但至於這個紙造出來之後能瞞多久,那還是不好說,畢竟他們現在沒有任何的情報保護機構,就連私貪了點戰馬都經易被未來嶽父大人知道了,張儼這方麵的自信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但是這一項技術是肯定不能隨便傳出去,一旦讓人家傳出去了,憑什麽要為你這個買單,技術隻有保密好了的時候才能賣出最高的價格,壟斷才是最掙錢的。


  所以保密工作是必須的,自己那點騎兵是肯定不夠用了,這方麵也不夠專業,回頭還是跟大哥徐庶商量商量吧。


  否則,這樣子就算造出來的,到時候一賣出高價,不用三個月全傳出去了,還是看一下能不能省一點錢把錦衣衛搞出來吧。


  其實在漢末時候已經有了紙的出現,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蔡倫造紙。


  其實蔡倫造紙的質量並不好,這種紙的質地粗糙,吸水性也極差,他造出的紙並不是白色的,而是黃色的,且顏色有點灰暗。


  所以有錢人家的話多用羊皮紙紙或帛紙,或者直接就用竹簡,因為沒有改造下的蔡倫紙絕對不適合用來進行書寫活動,所以使用的還是非常的少。


  當然而張儼所想要做的紙也不是真正的白紙,他也是黃色的,但是色澤黃亮、薄厚均勻、質感細膩的紙。


  他要做的紙主要采用嫩竹做原料,經過選筍、壓榨、磋筍、抄紙、切割等工序製作而成。


  先將選好的嫩竹在石灰水中泡軟,然後用腳踩踏石槽裏已經被浸泡過軟化了的竹子,使竹子變成是造紙的最主要原料紙漿。


  在一個內有米黃色液體的水池前,兩名工匠分立左右操縱著一個長約五尺米的木框。


  輕輕將木框平鋪在水麵前後蕩漾一下後取出,此時的細篾竹簾上已鋪上了一層乳黃色薄膜。


  待水稍幹後,從木框中取出竹簾,將取出的紙簾倒蓋在後方一張大桌子上。


  如此反複操作,桌子上由黃色薄膜所形成的凝固物越積越厚,最後推積起來厚厚的一塊。


  隨後將這一大塊的紙進行烘烤幹燥,待紙變得幹燥平滑,再一張一張取下,用木板壓平,其中時機的把握最重要,時間太短,取紙會出現破損,時間太長,紙又會糊在烘壁上。


  這樣一步一步的工序下來,一張綿軟細嫩的好紙就做好了。


  來到樓煩縣後,經濟極度艱難,於是有了造紙這個想法以後,張儼便就寫信回去給了父親,讓父親從家族裏派來了近三百人的莊戶,領頭的是一個叫做杜元的工匠。


  十分難得的是這個叫杜元工匠竟然有製作蔡候紙的經驗,這會使他們少走很多彎路,畢竟那時候的張儼還小,隻知道大概的做法,很多細節的地方都已經忘記了。


  徐庶為他們建造的這個莊子。在樓煩縣城西邊五裏處的一個山穀內。


  山穀經過了明顯的改造,環山的三麵通過挖掘都變成了一個難以攀爬的峭壁,隻有穀口可以進出,大大降低了山莊裏麵可能技術泄漏的可能性。


  張儼調來了五十名騎兵看守住山穀,並下令,但凡有人敢強行進入後或者未經允許進入和外出的,均格殺勿論。


  處理完這些事情之後,張儼開始了踏上了他的新紙製造之路。


  不過,畢竟萬事開頭難,然後中間難,然後結尾難啊。


  張儼發現了一個很尷尬的事情,他有些有些前世的材料找不到了,隻能找一些替代品。結果造出來的紙,並不合他的心意不夠亮,也不夠順滑。


  最後還是在杜元的經驗幫助下,足足過了近一個月,才製造出真正意義上的好紙,雖然這個所謂的好紙遠遠達不到後世宣紙的的水平,但是在這個時代足夠用了,已經達到了書寫和製作書本的基本水平。


  其實對於白紙的建造,張儼十分關心,比其他的任何東西都要關注,這個關注的程度甚至超過了正在訓練的騎兵部隊,因為張儼的最終的目標是要建立自己的王朝。


  雖然張儼也是出身士族,但是等他以後化家為國的時候,他的最大敵人也恰恰就是士族。


  漢朝的人才選拔製度是什麽?多數人都知道就是察舉製度。


  但察舉製度本身也有極不完善之處,選拔人才的大權為權門勢家所把持,當然這個察舉製度暫且不說,但是這個察舉製度到魏晉時候引申出一個更恐怖的人才選拔製度,那便是九品中正製。


  出現九品中正製以後的三百年間,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麵,而九品中正製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製度。


  世家大族通過中正控製朝廷官問吏的任免,門閥製度的產生造就了魏晉南北朝的混亂局麵。


  而到了唐朝時候門閥甚至宣稱:“沒有千年的皇朝,隻有千年的門閥。”


  士族與朝廷相互對立,在地方與朝廷爭奪地方權力;


  在中央,他們抱團以對抗皇帝的權威,這些正是張儼無法忍受的。


  古語有雲:“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如果把名位、禮器假借給別人,這就是把政權給了別人。然後,權力運行就會失去秩序,便是“政亡”。


  “政亡”後,是政權亡、國家亡。


  但是如果要打破門閥統治的話,張儼需要怎麽做?

  其實,唐朝的經驗是可以直接借鑒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