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清疆臣。> 第四十六章 馬戛爾尼的覲見

第四十六章 馬戛爾尼的覲見

  行幄原是蒙古大帳樣式,此時便矗立在萬樹園正中,原是乾隆接受蒙古王公賀禮,或日常接見外國使團之處,四周各有數十步。眼看身前蒙古王公已經一一入帳。金簡隻見眼前多了一位年長太監,麵色祥和穩重,正是鄂羅哩,鄂羅哩隨即對兩隊使團道“皇上有旨,緬甸、英吉利兩國使臣不遠萬裏,前來天朝,朕心甚慰,念及英吉利使臣遠渡重洋,初來朝覲,特命英吉利使臣在先,緬甸使臣在後,前後入殿覲見,欽此!”


  說著,鄂羅哩和之前那位太監引了金簡,走入帳內,鬆筠和阮元跟隨其後,英吉利使團一行漸次而入,至大帳正中,鄂羅哩方示意停下,隨後緬甸使團也跟隨入內。


  直到這時,金簡才看清身前竟是何人,一行王公大臣最前,是三個身著四團龍補服的皇子,乃是皇八子儀郡王永璿、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和皇十七子貝勒永璘,永瑆當時留京辦事,不在乾隆麵前。三位皇子身邊,是兩位身著蟒袍的大臣,一是嘉勇公福康安,一是忠襄伯和珅,還有兩名禮部尚書德明和紀昀。此外二十餘人乃是蒙古王公,看來隻是個小規模覲見禮,距離萬壽慶典的大禮,可要相差甚遠。


  金簡更為疑惑,原本想著隻把這些英吉利使臣帶到萬壽慶典之上,讓他們行一次三跪九叩禮就萬事大吉,卻怎麽又多生了這一番事端?正不解間,隻見班列之前,和珅出班跪奏道“啟稟皇上,今日英吉利、緬甸使節,已至殿前,各有方物需要進獻,還請皇上對進獻一事,予以定奪。”


  乾隆聽了,也隻點點頭道“準。”


  這時鬆筠也出班跪奏道“啟稟皇上,英吉利國王聞我天朝聖德,更兼皇上聲威,披於四海,故特遣使節不遠萬裏,遠渡重洋,曆時一年方至天朝。英吉利使臣本來自禮儀不通之處,於此大庭廣眾之下行大朝儀,唯恐生疏,竟讓皇上忘了其遠國向化之誠。臣念及今日覲見,本依常朝之儀,特請皇上念及遠人無知,許英吉利使臣行禮,從其本俗,以示天朝寬仁之度。”


  而令金簡更意想不到的是,乾隆隨即答道“英吉利使臣既是初來乍到,邊鄙無知,此次覲禮,便依英吉利舊俗罷。隻是英吉利各位使臣,也當記住,這幾日要勤加練習,三日後的萬壽大禮,當從大清儀度才是。”


  鄂羅哩隨即道“宣英吉利正使馬戛爾尼,上前覲見!”


  馬戛爾尼當即出列,雙手捧住國書,走向乾隆,長長的衣擺漸漸拉開,這是一件寬大的巴茨騎士鬥篷,英吉利使團考慮到清廷官員衣服多為寬大式樣,特意選了這樣一件衣服,給馬戛爾尼披在身上,至於長長的下擺,則由小斯當東扶著。斯當東是牛津大學的法律博士,這日也身著法律博士的紅色綢袍,出列而進。德明和紀昀引著二人,走到乾隆金墀之下,左右站定,斯當東當即單膝拜倒,小斯當東也不再向前。


  馬戛爾尼則拾級而上,在乾隆禦座之前三步處單膝跪倒,雙手向上,呈上國書。道“英吉利國王喬治,久聞大清大皇帝聲名,特遣在下出使於貴國,願大清大皇帝萬壽無疆!”台下李自標早已就位,一一將馬戛爾尼這番話譯了過來。


  小斯當東也在台下道“願大皇帝萬壽無疆!”與馬戛爾尼不同,他說的是中文。


  乾隆聽了,眼中也是一亮,隨即點頭,笑道“英吉利國王遣使不遠萬裏,來獻方物。此等向化之心,朕已知曉。你等便回去告知國王,朕,惟願兩國長享萬年之好。”說著取過國書,卻不觀看。其實國書早已由郭世勳在廣州遣人翻譯完畢,馬戛爾尼這一份是英文版正文,乾隆也看不懂,便隻取了放在一旁。


  馬戛爾尼再次向乾隆鞠躬致意,乾隆便準了他下階而去。忽然,乾隆又道“階下那位會說漢文的英吉利少年,你把使節送回去之後,再行上來,朕有話想對你說。”


  李自標唯恐小斯當東聽不懂乾隆這番話,剛想出口相譯,見小斯當東樣貌時,似已經聽得清楚,便不再多言。小斯當東將馬戛爾尼送還隊列,自己又走上前來,在乾隆麵前跪倒,看乾隆樣貌時,卻是無比慈祥。想來對於一個會說中文的外國少年,乾隆並無其他疑忌之心。


  乾隆看著會說中文的小斯當東,自是得意,若不是大清聲威遠播海外,這少年卻又如何習得漢語?想到這裏,更是喜上心頭,道“孩子,你還會什麽漢文字句?也說來與朕聽聽。”


  “嗯……願大皇帝萬壽無疆、千秋萬歲、萬世太平……”


  “孩子,這‘萬’字你說了三次了,還有別的詞句嗎?”乾隆雖然這樣問,卻是滿麵喜色。


  “嗯……身體康健、平安和樂、多福多壽……”


  “不錯。”乾隆更高興了。“那書本上的話呢,知道多少?比如,孔夫子的《論語》?”


  “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不亦……”小斯當東畢竟學習中文時間較短,加上這幾句都是書麵用語,不免有些緊張。


  “很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是說,你等英吉利使臣,隻要願意和大清永結友好,我大清,就願意和英吉利同享太平。朕今日,也高興!”說著,乾隆從身邊解下一個荷包,放在小斯當東手裏,道“日後若是漢文再有精進,便來找朕,朕另有重賞。”


  小斯當東謝過乾隆,便又回到使臣之中。便是馬戛爾尼這般尋常不苟言笑之人,此時也已麵露喜色,眼看乾隆如此高興,或許自己帶來的通商之約,就可以順利達成了。


  隨後,斯當東上前獻上禮單,也由德明代乾隆收下了。眼看英吉利使團進獻已畢,便輪到緬甸使團前來進貢。可直到這時,金簡猶是一頭霧水,不知這一次覲見是從何而來。


  事後多日,金簡才從鬆筠那裏聽聞故事始末


  原來,這是一場鬆筠和阮元特別構思的覲見之禮。當日阮元聽了英吉利使臣言語,已自清楚英吉利使臣的心意,他們並非完全拒絕三跪九叩,但又不希望太多國人得知,可萬壽大禮又不能廢,因此,阮元想到了“特引覲見”這一方案。


  所謂“特引覲見”,阮元最初的構思便是在英吉利使臣來到避暑山莊之後,擇一日讓乾隆先接見使團,此時使團全員參加。因為特引並非元日、萬壽一般的大型朝會,比禦門聽政還要簡單,所以禮儀也自從簡,本無需三跪九叩。而英吉利使團從俗行禮,也並無不可。但之後幾日的萬壽大典,三跪九叩禮還是逃不掉的。


  當然,針對這個問題,阮元也已提出建議,在萬壽大典之時,各國國使原本可以入覲的就不多,這次入覲,英吉利使臣中便隻挑馬戛爾尼、斯當東父子等少數幾人,入澹泊敬誠殿行禮。這樣其他英吉利使團成員,均不會知曉真相,反而會被第一次引見時的單膝下跪禮所誤導,以為第二次行禮也是如此,之後回國自然不會聲張。至於馬戛爾尼等幾人,當然也會守口如瓶。


  不過阮元這個計劃雖好,何時引見,如何行禮等事,他並沒有經驗。好在身邊鬆筠在場,鬆筠為官資曆遠勝阮元,又有和俄羅斯交涉的經驗,自然想到萬壽大典之前,乾隆往往會特別接見外國使臣,以彰顯其“遠播海外”之恩。於是兩人把意見集中在一起,就有了這日提前接見英吉利使團的一幕。


  乾隆雖然對單膝行禮一事,也頗為不悅,但想到後麵萬壽典禮仍是三跪九叩,又聽鬆筠和阮元提及,使團中有個十餘歲的少年,頗善中文,自然高興,也就不再計較行幄中這次行禮。隻是這般順遂外國使團意願之事,清代卻也不多,故而這次接見,隻有京中少數必須到場的成員隨駕,其餘便是較為邊遠的蒙古王公,純粹是為了壯大聲勢。這樣英吉利使臣特別行禮之事,在清朝一邊自然也不會被聲張出去。阮元也特別向斯當東父子說明了乾隆的性情習慣,乾隆最想看到的,就是所有人都按照他的想法辦事,若是小斯當東可以在乾隆麵前說幾句中文,以表“遠國向化”之心,乾隆自然會格外優待。


  隻是阮元和鬆筠想著金簡對這大禮頗為執著,若是提前讓他知道,隻恐他又會爭執不休,便一直瞞著金簡,隻對乾隆上了密奏。其實這事不止金簡不知,若不是當日王傑無意聽見,似他這般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之人,也無權過問。眼看金簡“受驚”不小,這日宮中太監也提前送了他回寓所。而乾隆經此會見,對英吉利使臣頗為滿意,最後也特許英吉利使臣,八旬萬壽之際,三跪不得裁減,但九叩卻可以變通。


  次年,年近八旬的金簡因病去世,也不知是完全因為年邁,還是受了這件事的影響。


  這日下午用罷午飯,鬆筠、阮元等人也先回了行館歇息。英吉利使節團便由和珅和福康安帶領,前往避暑山莊遊覽,一路之上,隻見亭台樓閣,華麗而不失典雅,四周花草木石,亦皆精美,更有不少草場,將空曠與細致一加結合,更顯錯落有致。英吉利使團諸人,也不禁連連讚歎,有些人也開始暗中比較避暑山莊和圓明園。可圓明園畢竟是清廷百年心血所至,更兼中西結合,還是比承德略勝一籌。


  福康安畢竟是公爵,地位高貴,介紹避暑山莊風景之事,便由和珅負責,和珅陪駕數十年,自然對這裏每一處風景都了如指掌,眼看靜好堂、冷香亭、采菱渡、觀蓮所一一走過,和珅介紹起來,自己也不由得暗自得意。馬戛爾尼見朝中貴人氣色不錯,便對李自標說了幾句,李自標上前對和珅作揖過了,道


  “稟和中堂,英吉利馬戛爾尼大人,於覲見之外,另有些國中要事,想與大皇帝商議。聽聞和中堂乃是大清首相,但凡要事,均需先奏與和中堂。是以馬戛爾尼大人想著,該把這通商要務先告知和中堂,若蒙中堂不棄,還望中堂稟報大皇帝,成兩國永世之好。”


  是時英國國中小皮特擔任首席大臣,也在此一任,確立了“首相”之名。但中國之內,大學士與軍機大臣職能都與首相類似,所以李自標為免繁複,直接搬用了“首相”這個詞來稱呼和珅。和珅聽過,也暗自得意,若說身兼大學士與軍機大臣,便可為“相”,那此時清朝首相應是阿桂而非自己,李自標此番言辭雖是逾矩,卻正說到了自己心上。更何況此時也沒有“要事先奏”這般定例,李自標這一番“多餘”之言,讓自己更加滿意。


  但即便如此,和珅在軍政要務之前,也不敢隨意逾越乾隆,便道“你隻告訴他們,這邦交要務,隻能由皇上一人決定,我可以收下你們的國書,將邦交事宜轉告皇上。可皇上能不能同意,這個我可做不了主。”


  李自標翻譯過了,馬戛爾尼和斯當東也有些猶豫,馬戛爾尼暗自從袖中取出一份單子,似乎是想要李自標交給和珅,李自標隻好一邊遞上單子,一邊陪笑著同和珅道“和中堂,使臣大人是想說,此次英吉利使團前來朝見大皇帝,已是盡心誠意,這所挑選的禮物,也是國中精品。更何況,這行禮之事……”


  “盡心誠意,即便夠了?”和珅笑道“這進獻貢品之事,幾十年來,多少國家,進獻過多少方物?難道僅僅因為進了貢,皇上就要聽你們的不成?都不說別的,就說這些進貢的國家裏,有些還成日爭鬥不休呢,要是兩個鬥得你死我活的國家,同時向皇上進獻貢品,你們說,皇上要幫哪一邊才對?你等隻管把國書拿來,至於皇上同不同意,那我等可都做不了主。”


  不過說著說著,和珅還是打開了禮單一角,隻見其中數行所書,都是西洋珍寶,自然滿意。可他隨即神色如常,將禮單收入袖中。


  福康安忽道“你這翻譯,也太不知禮數,和中堂替使臣指路,你便如此巴結。那這樣好了,下麵的路,我來指,我福中堂在這裏,也待過不少日子呢,你等覺得可好?”這話意思不難理解,和珅那邊,禮都送了,自己這裏,英吉利使團也不能怠慢才是。


  馬戛爾尼一看福康安麵色,意思便已清楚了七八分,又聽李自標譯過,當即清楚,便對李自標說了幾句,李自標笑道“其實不瞞福中堂,馬戛爾尼大人已經備好了禮物,之前送到靶場去了,福中堂若不嫌棄,還請移步一看才是。”


  福康安聽聞自己也有禮物,自然滿意,此時引領大臣,隻有他與和珅二人,其餘兵士俱是心腹,即便私下收受饋贈,乾隆也定不知情。一行人遂來到靶場,隻見空曠的靶場之中,佇立著一尊炮車,此外還有十餘支火槍立在一側,火槍形製,與清軍常用的火繩槍大異,並無引火線之物,卻在扳機之上,有一龍頭凸起,乃是更先進的燧發槍。


  李自標對福康安道“稟福中堂,福中堂英武之姿,馬戛爾尼大人也早有耳聞,是以特意備下這些國內最好的槍炮,還望福中堂不要見笑才是。”


  誰知福康安拿起一支火槍,看了半晌,卻道“不過是平平之物罷了。”


  英吉利使臣一聽翻譯,也自議論紛紛,不知福康安平日常用火繩槍之人,卻如何看不上這燧發槍?福康安眼看英吉利使臣樣貌,笑道“此等槍械不用火繩,但用槍機,我大清也有個名字,叫自來火,皇上禦用的便有十餘支。我久侍聖駕,自也見過。說著是不用火繩,發射更快,其實華而不實。”


  斯當東聽完翻譯,也笑問道“這槍是如何一個華而不實的樣子?我英吉利國中,眼下用火繩槍的已不多了,軍械大體均是此類,自然是因燧發槍不用火繩,利於發射之故。”


  福康安聽完翻譯,道“你等自以為不用火繩,發射快了,作戰之事,便萬事大吉了,是嗎?這自來火曆來有個嚴重缺陷,槍機不易打火,往往是扳機扣了半天,子彈都沒打出來,反倒是敵人已經近身了,那豈不失算?倒不如火繩槍好用,你看著引火需些時間,可軍士使用慣了,反而比這自來火用得方便呢。”


  說著,福康安也取過火藥彈丸,填充完畢,走到一處木靶麵前,扳機一扣,隻聽“啪”的一聲,那木板已被擊得粉碎。


  英吉利使臣眼看福中堂槍技出眾,自也讚歎了幾句,斯當東卻頗為不解,上前問馬戛爾尼道“伯爵,你覺得他們的槍,是不是有些問題?”


  “想是冶鐵不精,做不出好槍機。而且,火藥太粗,硝石質地不純。”


  馬戛爾尼治軍多年,槍械之事,自是一眼便能看出高下。福康安用過這把英吉利燧發槍,也隱約覺得,這槍比之前用的更得手。可隨即想想,自來火的問題往往要用一段時間才會出現,也自不在意。


  可就在這時,馬戛爾尼和斯當東說的幾個詞語,卻讓他意外一驚。


  福康安隨即轉身,向李自標道“你去問問他們,年前廓爾喀之戰,英吉利可有參與?”


  李自標也有些不解,隻將這幾句話翻譯給馬戛爾尼聽了,馬戛爾尼也有些詫異,讓李自標再問過福康安,說他也不知道怎麽回事。


  福康安道“年前我從廓爾喀班師回朝,押送了一批俘虜,其中有一個,就和你們一樣,頭發是黃顏色,眼珠卻是藍的,看著膚色更白,絕非廓爾喀土著。而且,廓爾喀其他降人也說,就是他帶了一些火器到他們軍中,他們眼看裝備精良,才想著和我大清作戰。若隻是這些,倒也無妨,可方才聽你等言語,有些詞句,和那個廓爾喀俘虜一模一樣!你等樣貌、語言均是一致,卻怎的不是你等在我天朝與廓爾喀作戰之時,暗中相助於他們?”


  馬戛爾尼聽了李自標的轉譯,也是大吃一驚,道“福中堂,我英吉利在廓爾喀之南,確有駐軍之地,名為噶裏噶達(即今加爾各答),可我國之人,於廓爾喀戰爭之時,絕無動員參戰之事。想來隻是個別逃兵,想著靠戰事發財的,這些人深為在下不齒。但我英吉利於廓爾喀之事,一向堅守中立,是無論如何不會參與的。”


  福康安聽完翻譯,眼看馬戛爾尼神色,似乎不是作偽,但即便如此,眼前這個英吉利正使,看著也不是可以推心置腹之人。便說道“此事我暫且信你,這些槍炮,就放在這裏吧。區區十幾支槍,一門炮,上了戰場,又有何用處?不過是看著把玩之物罷了。”


  說罷,福康安便即離去。和珅看著李自標,也轉過頭來,輕聲對他說了幾句話。


  這次避暑山莊之行,最後就這樣不歡而散。


  幾日後的萬壽慶典,英吉利使團便隻有馬戛爾尼和斯當東父子參加,同其他使臣,王公百官一道,在澹泊敬誠殿行了大禮。幾位英使跪拜如儀,叩拜時頭頸低垂,卻不觸地,如深鞠躬狀,但總是全了三九之數,也不顯突兀。而萬壽節一過,和珅也將英吉利使團的第二封國書送到了乾隆麵前。這日依清曠之內,乾隆也把和珅、福康安和孫士毅叫到一起,和三人一同看著這份新的國書,眼看國書之上,英吉利方麵共有六項請求,分別是


  一、請英吉利貨船,將來在寧波珠山、天津、廣東收泊貿易。


  二、請英吉利國買賣人,仿俄羅斯之例,在京城另立一行,收貯貨物發賣。


  三、請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島一處,商人到時,即在彼處停歇,以收存貨物。


  四、請撥給廣東省城小地方一處,以便英吉利商人居住。


  五、請英吉利商人自廣東下澳門,由內河行走,貨物或不上稅,或少上稅。


  六、請英吉利船隻照例上稅,除此之外,不征雜稅。


  乾隆看三人大概已經觀看完畢,道“英吉利這六個請求,你等有何意見,盡管說來聽聽罷。”


  和珅卻意外感覺到,一向習慣自作主張,讓下臣開口,不過為求一句“皇上聖明”的乾隆,這一次提問,竟然有了真心詢問之意。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