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天下巨城臨淄
“是啊!”聽了張然的話,衛青也深有同感的點了點頭道:“若是朔方郡也能有臨淄這麽多織工,區區幾萬套羊毛禦寒衣物,不過十數日便可做出來,朔方郡的將士們又何須忍受寒冬之苦厄啊!”
可惜的是,現在的朔方郡,別說百萬人口了,連天子欲要從全國各地遷徙十多萬人去朔方實邊,都多次被丞相等人阻攔,所以在此地發展羊毛紡織什麽的,基本不太可能,連種地的人都沒有,更別說抽調人手來紡織羊毛了…
“哼~”衛青的話音剛落,禦案後的劉徹,臉色瞬間就黑了下來因為衛青的話,恰好戳中了劉徹的痛處,讓劉徹心裏一陣老大不痛快。
緣何會如此呢?因為現在長安城,就算加上周邊的人口,也才僅僅三十多萬而已,但齊地的臨淄城卻有近百萬之眾,人口比長安城還要多了一倍有餘!有個成語叫做摩肩接踵,其最初形容的就是臨淄城的勝景!
那麽,問題來了,明明長安城才是大漢帝國的京師所在,但為何不是首都的臨淄城,卻比長安的人口還要多出一倍呢?如此多的人口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究其原因,那是因為,從齊國立國起,臨淄就作為其都城存在,迄今為止已有近八百年之久了。
更何況,齊國興盛的時間也很早,早在春秋時期齊國就是當時的大國,齊桓公時期,齊國更是成為當世霸主之一,而也就是同一時間,臨淄城就在管仲的治理下變得非常興旺,人口一度達到了二十多萬。
到了戰國末期時,臨淄人口就已經達到七萬戶,近四十萬人,是當時海內名都,天下有數的巨城。
而且這幾百年間,因為齊國的強盛,臨淄城也未經曆過太多的戰亂,僅有的幾次,也未對臨淄城造成毀滅性的傷害,比起早已化為一片廢墟的鹹陽城,又在廢墟上重新興建的長安城來說,臨淄城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漫長的時間沉澱。
到如今,臨淄城僅在籍的常住人口就高達十萬餘戶!若以一戶五口人的低標準計算,其人數少說也超過了五十萬,若是加上流動人口以及豪強大族隱瞞的人口,那麽其數量更是有七八十萬之多,說句接近百萬之巨,也不算太誇張。
所以,臨淄城才是當之無愧的當世第一大城!
一個接近百萬人口的超級城市,放在這個時代,那簡直就是無法想象的巨無霸。
而且,臨淄可不僅僅是大就完事了,因為臨淄的織戶眾多,其紡織業也十分發達,齊紈魯縞,天下聞名。
據傳聞,“齊地尚刺繡,恒女無不能。”這是啥意思呢?也就是說,齊地的人都非常擅長刺繡,隻要是個女的都會那麽一兩手刺繡手藝。
所以,臨淄城同樣也是當時的紡織業中心,以致於有“天下之人冠帶衣履皆仰齊地”之說。
甚至連劉徹本人的穿的袞冕服,都是出自於齊地…總之,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繁榮程度,臨淄城都遠超現在的長安城。
在這種情況下,衛青與張然卻大談臨淄城的優勢,這就很讓劉徹這個住在長安城未央宮裏的天子顏麵無光了!
所以,劉徹現在的心情很不爽,他沉著臉分別掃了衛青與張然,忽然冷笑一聲,看向張然道:“張卿,按汝之意,這臨淄城有如此多便利之處,羊毛製衣的事情,是不是也該放到那裏呢?”
見天子麵帶不渝之色,語氣也很不對,張然心頭有些發毛,連忙搖頭道:“回陛下,臣並無此意,這臨淄城雖大量織工,紡織頗為盛行,然其地並不盛產羊毛,且與朔方郡相隔數千裏,而若將羊毛運到此地來加工,徒費其力,反而得不償失呀!
更何況,這羊毛紡織之關鍵所在,乃是如何洗滌羊毛,祛除其中的異味而紡線織布的難度並不是太高因此無需大量技藝精湛的織工,隻需充足的人力便可!
然北地諸郡,人丁稀少,是以,就算空有臣之羊毛製衣術,也難以將其推廣開來啦!”
“嗯”劉徹聞言,緊皺的眉頭疏散了一些,沉吟片刻,不禁感慨道:“張卿所言,卻有幾分道理,看來這人力不足,才是困擾羊毛製衣的問題症結所在啊!”
隨後,劉徹又語帶幾絲憤然道:“朕雖意欲遷齊地之民,充實朔方邊地,然今國庫空虛,公卿百官亦多有反對殊為可恨!”
現在大漢對於匈奴的反擊戰才剛剛開始,而且在劉徹的堅持下,大漢雖數次出擊匈奴,但戰績實在難以言述,尤其是那次馬邑之謀的失敗,更是讓主導此事的劉徹,顏麵大失,並深受打擊,從此也不得不絕了禦駕親征的念頭。
若不是還有衛青數次出擊並獲勝的戰績為劉徹挽尊,怕是天下早已沸反盈天了所以,現在的劉徹還不是以後那個唯我獨尊的漢武大帝,就算是他貴為天子,也不可能在百官公卿全都反對的情況下一意孤行!
見天子麵露憤恨之色,一旁的衛青不由跟著歎息了一聲,遷徙百姓實邊的事情受阻,衛青所承受的壓力可比天子本人都大多了。畢竟河南地是他帶兵打下來的,而現在負責朔方郡防備匈奴的蘇建,也是他的部將所以,衛青比任何人都想盡快遷徙一些百姓們過去,隻有這樣才能增強漢軍的實力,有足夠的底氣打敗即將來犯的匈奴人!
不過,衛青同樣也清楚,劉徹所麵臨的阻力到底有多大,所以,他並未因此埋怨什麽,反而出言安慰道:“陛下,徙民實邊之事欲速則不達,還是穩妥一些比較好而國庫空虛之事,現在說起來其實也並不是什麽大問題陛下不是已經讓董仲舒推行宿麥輪種之法了麽,若是張小郎的宿麥輪種之法,能夠得以在關中及天下推行開來,明年便可使天下所產之糧翻上一番,倒時錢糧自無憂矣!”
“嗯,仲卿所言極是!”聽到衛青這麽一說,劉徹的神情徹底舒緩了下來,心中不由暗哼道:“等明後兩年,錢糧豐足之時,朕看還有何人敢反對朕徙民實邊,到時候,朕不但要遷關中之民去朔方,連臨淄的織戶們,朕也要遷一部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