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大軍北伐
城門大開,可卻顯得空蕩蕩的,除了少數好奇的百姓,在城門閑逛了一會,又回到了城內。
轟轟轟!
一台台巨型投石車,攻城車,如同洪荒猛獸般,行走在街道中,巨大的齒輪在地麵留下了長長的齒痕。
而每一台投石車,隻需要十人,便可以將之推動,速度並不慢,比一般馬車行進速度差不多。
這下,驚動了許多百姓,圍觀著一頭頭戰爭巨獸,緩緩的駛出明武城。
許多人朝著投石車指了指,稱其中某一個部件,是他們連夜製作出來的。
“主公,秦邇將軍傳來消息,黃崖嶺一戰,玄武軍團配合殺神軍龍鱗軍,三大軍團全殲敵軍兩萬三千人,繳獲戰馬兩萬匹,其中一萬五千匹命人帶回明武城。而他本人率領玄武軍團,白起將軍率領殺神軍團,繼續北上。”
“恒脈山傳來消息,殺敵兩千一百三十人,全殲敵軍。”
“奇峰道傳來消息,遭遇北羌逃兵一千二十人,全殲。”
“.……”
“此戰,一共消滅北羌敵軍十一萬七千五百人,收獲戰馬七萬七千匹,黃金三千一兩,白銀十萬兩千兩,銅錢武器衣甲不計其數……”
諸葛默靜靜的匯報著情報,“明武城內,勾結外敵者三十八人,涉及八個家族,兩個商會,一個錢莊.……全部抄家。”
“看來,這一個月的封城,取得的成效還不錯。”
秦淵滿意的笑著。
若是一個月前,恐怕連北羌人五萬敵軍都消滅不了。
可是,僅僅今天一戰,便殺敵十一萬七千多人,若是加上這一個月的戰果,殺敵數量在十五萬左右。
十五萬啊,幾乎是秦淵大軍的兩倍了。
“這隻是初步勝利,接下來,我們的目標是整個武威郡。”
秦淵說道,雖然取得了這一戰的勝利,可他們打的是防守戰,除了戰馬算是不錯的收獲之外,其他的收獲並不多,特別是地盤。
接下來,要占據其他城市,收納百姓,才能夠讓自己勢力得到快速的發展。
大軍北伐,將被北羌人占領的城池,收複回來,才算是獲得真正的戰果。
北羌大軍在明武城折損了十五萬,絕對是傷筋動骨,甚至是抽調了各地的力量,以及草原諸多部落的兵力。
所以,武威郡城內的城池防守力量,此時必然是十分空虛。
“北羌敵軍占領的縣城,按計劃攻占,順序依次是北林城,古涼城,上坯城,西墉城,天昌城,最後是武威郡城。”
“此次進入武威郡城的北羌馬氏一族,主要分為兩派,馬慶彪一派被我方殲滅,已無反擊之力,另一派則是馬飛騰一派,他們的大軍主力在攻略金城郡,應該無力回援。”
“除了武威郡城,可能鎮守不少北羌軍,其餘幾座縣城,城池空虛,就算有守軍應該也不多,隻要我們的速度夠快,便能夠趁著敵人沒有反應過來之前,以雷霆之勢,將之收複。”
諸葛默分析道,沉思了一會,“另外,南邊的天山縣城,已經落入天道軍的掌握之中,而且開始攻占繁陽城,繁陽城多次派出使者,向我方求助,要不要支援?”
“繁陽城?這麽久了還沒有被攻占。”
秦淵倒是有些意外,雖然繁陽城之前便回信說投靠他,可秦淵根本沒當一回事,隻是捐助了一批糧草資源,希望他們能夠多堅持一段時間。
“天道軍並非無法攻下繁陽城,而是不想拿下,否則繁陽城根本撐不到一個月時間。”
諸葛默說道。
天道軍北伐軍十分強悍,跟北羌人不同,不在於精銳,而在於數量多,人人皆可為士兵,幾乎都是民兵,。
可是自從占領了西平郡之後,並沒有像之前那麽出動大軍。
至於天山城,則是主動向天道軍投降,而不是被攻陷占領。
天道軍在占據了天山城之後,也沒有像之前一樣強勢,隻派出一小部分兵力,不斷的襲擾繁陽城。
此舉,並非是忌憚秦淵勢力,而是忌憚於北羌人,留下繁陽城,與北羌人也有一個緩衝的空間。
如今的天道軍整體局勢並不好,幾乎受到所有烈漢世家的攻擊,形勢是一天比一天差。
現在天道軍的北伐大軍,不僅沒有得到內部的支持,反而要往中原地帶派兵增援。
同時,不得不暫緩了擴張的計劃,轉而開始消化地盤勢力,不斷的征兵,轉化為軍事實力。
“天道軍啊,遲早會討伐他們的。”
秦淵沉思了一會,天道軍作為叛軍,秦淵身為朝廷官員,必須出兵討伐。
一方麵是積累功勳,向朝廷邀功,可以提升官位。
雖然如今的朝廷日漸衰敗,可依舊是正統,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特別是朝廷氣運雖然在消散,依舊還有不少。
若是能夠再提升官職,得到朝廷的冊封,同樣能夠獲得不少氣運,這也是獲得氣運的途徑之一。
另一方麵,討伐天道軍,還可以提升秦淵的聲望與名聲,以最快的速度揚名天下,不僅是方便自己的地盤統治,也是為了未來爭霸天下,奠定基礎。
有時候,聲望能夠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否則,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人,當他們的統治者,別說是老百姓,那些世家首先不會答應。
秦淵哪怕不需要世家勢力的支撐,可也不想讓他們全部站在自己的對立麵,至少讓他們處於中立狀態,總不能攻打下一座城池,就將城內的所有的家族都殺光了吧。
否則,秦淵勢力再強大,也會像如今的天道軍一樣,人人喊殺喊打,對於自己爭霸天下十分不利。
秦淵的最終目的,是擴大地盤,積累氣運,最終統一神州大陸,征服古元位麵。
能投靠他的世家門閥,隻要不存異心,秦淵自然會接納,哪怕保持中立,秦淵也是認同的。
但若是站在秦淵的對立麵,那麽便對不起了,秦淵可不是心慈手軟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