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2章 耶可汗割發代首
在場的官員,都是人精,何嚐不明白阿律齊話中的含義呢,隻是在這樣的時候,他們沒法站出來反對,就算是處死了耶可汗,誰人能夠頂替耶可汗的位置呢,縱然兵敗,耶可汗在貴霜將士的心中依舊是有著不低的地位的。
若是放到尋常時候,耶可汗犯下了這等錯誤,絕對是不能得到原諒的,但是在這等特殊的情況下,事情是要例外的。
以往就算是有些隔閡,若是貴霜丟失的話,原本屬於貴霜官員的一切都將會成為過往,到時候沒有貴霜所謂的貴族,隻有晉國的官員了,這樣的事情才是最為悲哀的。
看清楚裏麵的事情,讓耶可汗的性命,暫時得到了保全。
耶可汗行禮道:“女王,罪臣兵敗,當受懲處,否則如何能夠服眾,罪臣願意以死謝罪,請女王成全。”
女王長歎道:“你為了貴霜,立下赫赫戰功,雖說如今有罪,但貴霜陷入到了最為緊急的時刻,若是你作為大將,都不能挺身而出,幫助貴霜渡過難關的話,誰人能夠幫助本王呢?”
言及此處,女王的聲音哽咽。
阿律齊道:“大將兵敗安關崖,罪不可恕,但如今為特殊時期,聽聞漢人有割發代首之說,不說大將也采取此等方式,以示懲戒,料想其他人不會多說什麽。”
女王眼前一亮“好,就割發代首。”
原本抱著死誌的耶可汗,就這樣,再次被委以重任,而耶可汗清楚,晉軍的攻擊一旦到來,貴霜的軍隊,將會承受的是更大的壓力,隻有更加熟悉晉軍之人,才會感受到晉軍的可怕,他們就是戰場上的惡魔,隻要是出現,就會給敵軍致命的傷害,更是會讓敵軍從不斷的戰爭中認識到彼此之間的差距。
多少次的戰場上,若非是有著驍勇善戰的晉軍將士,想要讓晉國發展的這般的迅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耶可汗也清楚,此時不是推辭的時候,能夠在這等時候被任命,說明女王以及官員對他還是信任的,他要為帝國的穩定,貢獻最後的力量,哪怕是戰爭結束之後以死謝罪,也在所不辭。
為了帝國的穩定,耶可汗付出了太多,晉軍的攻勢,雖說是凶猛的,可是作為貴霜帝國的大將,他不應該在這樣的時候退縮,而是應該挺身而出,在阻擋晉國軍隊進攻的時候有著一番建樹。
對戰晉國軍隊,獲得更多的勝利,看上去簡單,其實是有著很大的難度的,耶可汗清楚朝臣之所以沒有在這等時候為難是什麽意思。
此時的貴霜,需要有人站出來。
而大將耶可汗和國相阿律齊,就需要在這樣的時候,展現出來應有的價值,最好是能夠在阻擋敵軍攻勢的時候有著一番成就,讓貴霜的形勢能夠就此穩定下來。
戰場,是充滿著變化的,晉軍的進攻,以淩厲而著稱,無論是行軍速度,還是進攻的手段,都是有著過人之處的,這就讓晉國軍隊更加的可怕。
以往的戰場上,晉軍將士的驍勇善戰,已經給貴霜的軍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讓貴霜將士從中清楚的看到的是彼此之間的實力差距,當雙方的實力差距更加的明顯的話,可能會出現的狀況就更加的緊急了。
貴霜不缺少勇士是不錯,可是當軍中將士會在戰爭中付出更大的代價的話,所謂的勇氣,就會變成懦弱,否則的話,為何在安關崖的戰場上會有貴霜將士投靠晉軍的舉動。
什麽事情,都是相對的,當軍中將士無法看到戰爭勝利的希望,無法在戰爭進行之際有著一番成就的話,他們會在之後的戰場上表現的懈怠,甚至會在一些戰爭中,表現出超乎尋常的舉動來。
耶可汗有理由相信,當晉軍出現在白沙瓦城外的時候,城內會有官員做出暗中投靠的舉動,尤其是看到了晉軍淩厲的進攻姿態後,這樣的情況出現的幾率更大。
勸說安息帝國撤兵,或許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但相對於晉軍兵臨白沙瓦來說,一切都是不值一提的。
隻要是能夠挺過這次的災難,付出一些代價,都是值得的。
安息帝國的兵力比之晉軍可是有著不小的差距的,在進攻方式上也是如此,相信當安息帝國的統帥知曉其中的狀況後,心中是無法平衡的,同樣是進攻貴霜帝國,為何安息方麵不能取得更多的好處呢?
安息帝國的兵馬,同樣在貴霜的戰場上付出了不小的代價,這樣的代價,也需要更多的好處。
勸說安息帝國撤兵的事情,阿律齊會負責,此時耶可汗最為重要的任務,便是組織青壯,迎接隨時有可能會到來的戰爭。
白沙瓦突然從祥和的狀態,變成了緊張,變成了人心惶惶。
以往戰爭的情況是貴霜的高層知曉,可是這次的戰況是無法做到隱瞞的,安關崖的丟失,是貴霜方麵的重大失誤,更是會給貴霜的都城帶來的是災難。
晉軍的光輝曆程,在貴霜是有著流傳的,招惹到了晉軍的身上,本就不是明智的舉動,可是當戰爭發生,貴霜接連承受戰爭的失敗,民眾能夠有著什麽樣的辦法呢?隻能是被動的承受著這一切。
人心惶惶之餘,不少人向著離開白沙瓦,可是放眼望去,此時的貴霜,有多少城池是能夠保證絕對的穩定的呢?
大將耶可汗的兵敗,給貴霜的民心帶來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耶可汗為貴霜大將,為貴霜的穩定和發展立下過太多的功勞,在民眾的心中,那就是神明一般的存在,可是如今他們的神明,在對戰晉軍的時候隕落了。
這樣的隕落,給民眾的信心帶來的打擊肯定是極大的。
耶可汗割發代首,繼續負責白沙瓦的軍事,招募青壯,阻擋敵軍的消息傳開後,讓不少百姓的心中,稍稍穩定了一些,不管怎麽說,耶可汗經曆的戰爭是很多的,上一次或許是失誤,但都城城池堅固,阻擋敵軍進攻肯定是不在話下的。
當然,有關耶可汗沒有受到其他懲處的事情,讓一些人暗中議論紛紛,不管怎麽說,耶可汗在這次的戰爭中丟失的可是雄關安關崖,這是貴霜的重要屏障。
這般重要的所在丟失,這對於貴霜方麵的打擊是慘重的,如果說這樣的罪過,不加以懲處的話,豈不是難以服眾。
而割發代首,很好的挽救了這方麵的情況,讓一些有心之人,就算是想要散播對耶可汗不利的言論,都是無法成功的。
此時的貴霜帝國,需要有著英雄一般的人物站出來,為貴霜的穩定貢獻力量,一旦貴霜無法從這次的戰爭中走出來,隨後迎接貴霜的,將會是無窮無盡的災難。
民眾想要得到穩定的生活,不想當前的生活秩序遭受破壞。
熱血的貴霜人,相應女王命令的不在少數,他們加入軍中,參與簡短的訓練,為的就是讓腳下的家園避免戰爭得到穩定。
就在耶可汗返回白沙瓦之際,趙雲統帥兩萬兵馬,出現了興化城外。
興化城內,此時僅有千餘守軍,大多為老弱,此時見到晉軍興師動眾,浩浩蕩蕩而來,尚未交戰,就已經膽怯了。
安關崖的丟失,讓貴霜將士更好的認識到了晉軍的淩厲,更好的認識到了當晉軍的進攻展開,會在戰場上引起的是何等的動蕩。
千餘人,憑借興化城,想要阻擋趙雲的兩萬人,分明是難以成功的。
守將一合計,直接打開城門,迎接晉軍進城,理所當然的投靠了晉軍,並且順利的成為了晉軍的一員,得到了晉軍大將趙雲的允諾。
晉軍大將趙雲在貴霜將士心目中可是有著不低的地位的,主要是趙雲征戰疆場的功勞,是耀眼的,這讓貴霜的將士對趙雲,不得不有著更多的重視。
取得興化城的控製權後,趙雲任命原本的守將,繼續負責興化城之事,留下千人輔助,率領剩餘兵馬,浩浩蕩蕩的向著興化河而來。
興化河,算不上壯闊,卻是能夠成為帝國都城的屏障,想要渡河,需要有著一定的手段,而貴霜方麵在興化河的對岸,駐紮有兵馬,是不會讓晉軍順利的渡河的。
想要渡河,就要有工具。
這一點上,貴霜人做的是比較徹底的,直接將沿途村莊渡河工具,全部焚毀。
如此的話,晉軍渡河的時間,就會被極大的拖延。
趙雲離開興化城,隊伍卻是越發的龐大,正是從興化城搜集而來的渡河工具。
耶可汗臨行之際有著命令是不錯,可是在安關崖的戰爭失敗之後,耶可汗的命令傳到興化城,想要得到更好的執行的可能性是不大的,畢竟安關崖丟失後,興化城可是會成為晉軍進攻的首要目標。
不少興化城的百姓,遠離城池而走,躲避戰爭的災難。
誰知晉軍到來後,興化的守將直接選擇投降,而晉軍進城後,除了搜集渡河的工具外,對百姓秋毫無犯,提供渡河工具的民眾,更是能夠得到相應價值的東西。
這樣的情況,讓晉軍在貴霜百姓中間的威信,無形之間得到了提升。
渡河工具,不算多,僅僅隻能滿足百人渡河,但這對於趙雲而言就足夠了。
在隊伍中,更是有著會製作渡河工具的民眾,他們將會成為晉軍渡河的輔助力量。
之前還是貴霜的民眾,此時卻是要為晉軍進攻白沙瓦貢獻力量,不得不說,這是對貴霜的極大諷刺。
但戰爭在失敗之後,就是如此,民眾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下來,他們中間或許是有著熱血之輩,但是礙於晉軍的強盛和他們的弱小,不敢輕易的冒犯晉軍,或許是在等待著機會。
但是更多的百姓是想要結束戰爭,是想要有著穩定的生活的。
晉軍對百姓的秋毫無犯,對民眾的態度,讓貴霜的子民對晉軍的態度亦是在發生著改變。
晉軍在攻占安關崖後,調整兵力,向著興化河進發,這是進攻貴霜之戰,刻不容緩,攻占兩座城池是一方麵,盡快的渡河,擊潰對麵的敵軍,讓晉軍能夠順利的渡河,才是關鍵。
這等時候,渡河工具,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就在趙雲攻破興化城的同時,黃敘、典滿率領兩萬晉軍,順利的奪取榮遂城的控製權,與趙雲一般,兵不血刃,取得了城池,戰爭的順利,絕對是超乎想象的。
不過當這一切是建立在晉軍取得了對戰勝利的基礎上的時候,就顯得那般的理所當然,晉軍的勝利,讓貴霜之人膽寒,更是讓貴霜的守軍沒有對戰晉軍的勇氣,他們在晉軍到來之後選擇投降是最為明智的事情。
當晉軍到來,奪取城池,能夠給貴霜的民眾帶來的是穩定,不是戰爭。
兩座城池落入晉軍的掌控,為晉軍渡河,能夠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尤其是興化城,作用最大,臨近興化河的興化城,在渡河的工具上,比之榮遂城多了太多,若非是有著之前耶可汗的命令的話,僅僅是興化城的渡河工具,就足以一次性讓千人度過興化河。
而今有著工匠,更是有著興化城的匠人,晉軍當即開始忙碌起了打造渡河工具的事情上。
“子龍,此時幹係重大,派遣一員將領前往即可,你可是我軍的旗幟,豈能如此魯莽?”呂布聽到了趙雲的提議後,眉頭微皺道。
趙雲抱拳道:“聖上對臣有知遇之恩,此恩情,雲縱然是萬死,也難報萬一,聖上時常教導我們,為將者,不能於戰場上畏懼生死,即便是明知前方有著危險,也有挺身而出的勇氣。”
“如今我軍難以在短時間內渡河,敵軍方敗,軍心慌亂,若是能夠以精銳的騎兵,迅速渡河,對敵軍實行襲擾,則能讓我軍更多的渡河,如此,我軍渡河,將會更加的迅速。”
呂布歎道:“朕何嚐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你為了晉國,付出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