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袁本初出兵幽州
袁紹聞言大喜,當即整兵三萬前往幽州,更是令犒勞飛騎的顏良為大軍前鋒,帶領三千騎兵,先行出發。
最近一段時間,公孫瓚過的很不好。
劉虞被殺之後,死忠於劉虞的舊部人馬與時烏桓王踏頓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大軍合計三萬,與公孫瓚對峙,更兼閻柔頗有謀略,公孫瓚一時討不到好處。
踏頓原本是烏桓王丘力居的從子,丘力居去世之後兒子,其子樓班年幼,蹋頓頗有武勇智略,因此由他代立為單於,並總領右北平、漁陽、上穀三郡的烏丸部落,各部眾皆聽從他的號令,深受部族的擁戴信服。
閻柔率軍與公孫瓚部將鄒丹交戰,大破其軍,斬殺鄒丹等四千餘人,在幽州名氣大震。
不過公孫瓚擊殺劉虞之後,得到的兵馬也不在少數,幽州之中,擁護公孫瓚的不在少數,整合之後,倒也得到了五萬兵馬。
閻柔深知這樣交戰下去,他們很難擊敗公孫瓚,於是想著尋求外援,並州的呂布是不用想了,呂布與公孫瓚交厚,天下皆知,此番沒有來幽州攪和一番就不錯了,豈會幫助他,於是閻柔將目光放在了冀州。
冀州袁紹在劉虞生前就與劉虞的關係較好,更是一力主張劉虞繼承大統,且冀州兵精糧足,若是能夠出兵,必定能夠擊破公孫瓚。
之前公孫瓚與袁紹的衝突中,公孫瓚吃了不小的虧,可見冀州軍的實力。
正想著出兵幽州的袁紹得到閻柔的求救之後,大喜不已,召集麾下的謀士商量一番之後,就決定出兵幽州。
“主公出兵幽州,雖說是受了閻柔的請求,卻是師出無名,劉虞雖死,卻是有一子劉和尚在,冀州不若打著支持劉和執掌幽州的旗號,如此一來,天下人也不會說什麽。”逢紀道。
袁紹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名不正則言不順,占據大義之後,許多事也就變得方便了很多,幽州念著劉虞好處的官員不在少數,如此能夠很輕易的得到他們的效忠,至於說真正得到幽州之後,還不是他說的算。
田豐對此倒是沒有反對,至於說許攸和張燕是怎麽商量的,他就算是閉著眼睛都能知道,出兵幽州,他是比較看好的,公孫瓚攻擊劉虞屬於以下犯上,更兼劉虞的身份是漢室宗親,繼承大統呼聲最高的人選,出兵幽州,反倒會為冀州賺取很好的名聲。
冀州軍進入幽州的消息,傳到公孫瓚耳中,公孫瓚心中有些焦急,他最怕的便是冀州軍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插上一手,他與袁紹不和,而幽州的戰事膠著,他需要時間,黑山軍攻打冀州的時候,他寬心不少,黑山軍的實力,遠近聞名,號稱手下有三十萬精兵的張燕可不是那麽好對付的。
公孫瓚知曉定然是袁紹和張燕達成了某種共識,袁紹才敢出兵冀州,於是派遣田豫前往黑山軍,試圖勸說張燕進攻冀州。
此時,公孫瓚的主力,都聚集在與閻柔的戰場上,手中的兵力不多,白馬義從作為主力,不能擅自動用,幸好馳援徐州的王楷和趙雲回來了,王楷是最先跟隨他的將領,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個人能力都是不錯的,於是命令王楷為主、趙雲為輔,帶領一千白馬義從和三千兵馬,迎戰顏良。
進入幽州境內,顏良心中憋著一股怨氣,勢必要在幽州軍的身上找回場子,被呂布擊敗,他感覺麵對軍中將士的時候,顏麵都不止放在什麽地方。
顏良作為沙場宿將,自然明白先聲奪人的道理,他是冀州軍的先鋒,且麾下都是騎兵,機動力極強,麵對幽州軍,即使不能夠取勝,離開戰場還是很容易的,一路上,冀州軍的斥候,不停的派出去,為後麵的大軍探明情況。
很快,顏良就得知了王楷和趙雲的率兵而來的消息,心中大喜,看來是上天聽到了他的呼聲,正想著一場勝利的顏良,沒想到幽州這麽理解他的心情。
手中有三千騎兵的顏良十分自信,能夠將前來迎戰的一千騎兵和三千步卒留在戰場上,麵對騎兵,步卒隻有被屠殺的命運,戰馬的衝撞,步兵躲避還來不及呢,還會有什麽戰鬥力,這一點顏良是十分清楚的。
隻是對於白馬義從,顏良還是比較忌憚的,這支騎兵的戰鬥力,他可是見識過的,在白馬義從的手上,冀州軍可是沒少吃虧。
但這一次,冀州軍是有準備的,三千騎兵對陣一千白馬義從,顏良有信心將這些白馬義從留在戰場上,至於公孫瓚麾下其他的白馬義從,隻要冀州的大軍到來,公孫瓚就會明白,白馬義從不是無敵的,飛騎也不是無敵的,這是冀州軍中的絕對機密。
趙雲眯眼打量著對麵的這支騎兵,從人數上來看,冀州軍的騎兵占據了優勢,不過在白馬義從這樣的精銳麵前,數量上的差距是可以用強悍的戰鬥力彌補的,趙雲並不擔心騎兵的對決。
趙雲要做的便是將對麵的騎兵擊敗,讓冀州軍不敢小覷幽州,幽州已經夠亂的了,若是冀州軍在幽州肆虐,因此而戰死的將士會更多。
即使趙雲對公孫瓚頗有微詞,不代表他歡迎冀州軍的到來。
顏良看對麵的將領不過是一青年,心中有些不屑,剛剛與呂布大戰敗了一場,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趙雲似乎成了很好的出氣對象,隻要將幽州的將領斬殺了,以後麵對冀州軍將士的時候,也就有了一些底氣。
仇人見麵,分外眼紅,顏良連招呼也不打,手中長刀一揮,三千騎兵,殺了過去,頓時戰場上塵煙四起。
手持亮銀槍,身下白馬的趙雲輕輕踢了踢馬背,身下的戰馬會意,嘶鳴一聲,疾馳而去,身後千名白馬義從緊緊跟隨,至於王楷手下的三千名士卒,則是步步緊逼,隻要陣營不亂,他們就能步步前進,讓顏良麾下的騎兵不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