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出島
比如被人追殺時,隻要附近有潮岩島的修士,就可以感應位置發出求援的靈器。
還有像上次遇到的,煞吳鏑和九黎門範懷月手中的那種保命手段,當然離潮岩島太遠就沒辦法生效了。
所以楊銘這次出島不準備跑很遠,就在海外轉轉就行了。
潮岩島和那種大門派不太一樣,深受不歸路影響,收的弟子不論賦一律放養,能不能成長起來全靠個人能力。
潮岩島一般不會像大門派那樣,收到一個賦好的弟子就給予大量的保護。
當然楊銘是個例外,惹到一個靠個人能力不能解決的麻煩。
不過潮岩島既然敢接下這個麻煩,自然不會看著楊銘去死,最起碼煉器師熊真人和煉丹師方真人是不會同意的。
潮岩島火靈根修士本來就少,能煉器和煉丹的就更少了。
總不能煉個法寶,煉點丹藥往外跑吧,本島的人總比外人靠譜吧。
所以島上煉丹師和煉器師缺口很大,兩位真人巴不得楊銘留在島上,成為一個專職的煉丹師或者煉器師。
楊銘騎上炎羽鷹出了潮岩島,楊銘此時的體型外貌穿著,已經和原來有了很大區別。
臉上戴著一張普通人皮麵具,楊銘此時已經化為一個相貌普通的散修,放在大街上一點都不起眼。
屁股底下的炎羽鷹也收了翎羽上的火靈力,變成了一個長著紅色羽毛的普通妖禽。
經過長時間的飛行,一人一鷹都顯得有些灰頭土臉,身上的偽裝卻顯得更加真實啦。
楊銘此時已經確認目的地了,這次沒有去不歸島接任務,而是直接通過不歸路發放的令牌查看,直接接取任務。
目標是一片火山群島,這是早就選好的,不歸路的任務大多是在火山群島上,才能收集到的材料,算是順路吧。
楊銘的主要目標是借助火焰之地,加快離火決的修煉。
如果運氣好能遇到強力的火焰就更好了,離火劍和離火鍾需要吞噬火焰才能升華。
火山群島不是很近,光靠炎羽鷹可飛不過去。
再搭配上火靈真人送的飛舟就差不多了,楊銘寧可多花費些靈石,也要保留全部靈力應付可能出現的敵人。
這一路上已經遇上好幾個,想要殺人越貨的修士啦。
海外修士最多的就是散修啦,散修一般各種各樣的人都能碰到,魚龍混雜比較亂嘛。
還還充斥著各種偽裝起來的,魔修和正道修士,所以一路上能遇到的修士,即有比較友善的也有遇到窮凶極惡的。
不過散修大多數都不太富裕沒什麽油水,一般也就手裏的靈器武器還能換點靈石。
楊銘也懶得費半勁去追殺了,秉持著弱一點的就嚇退。
比他強的直接騎著炎羽鷹跑路就完事了,一路走走停停。
耽擱了些時間終於趕到了火山群島,尋找能吞噬的火焰倒是不急,這東西全憑運氣好,機緣來了自然就可以碰到。
倒是尋找一處火靈力最強的火焰之地才是正事,好在楊銘是火係道體。
沒怎麽費力氣就找了個差不多的,接下來就是運轉離火決,祭煉辛苦凝練出來的離火啦。
楊銘在一處靠近岩漿河的地方停下,從儲物袋裏麵取出,早就準備好的蒲團盤膝而坐,把凝聚出來的離火放出體外。
離火被楊銘控製著飄到岩漿上,運轉離火決一縷縷火靈力被融入半空中的火團中。
楊銘可以清楚的感覺到離火在一點點壯大派火焰之地裏一時間沒了什麽動靜。
隻能聽到岩漿流淌的聲音,和沒被收到靈獸牌裏的炎羽鷹鳴叫的聲音,因為炎羽鷹是火係靈獸,所以也就沒被收起來。
炎羽鷹很適合在這裏修煉,炎羽鷹強一點對楊銘的幫助也就大一點。
炎羽鷹可不是隻能隻能載人的坐騎,它一直都是戰鬥力是足的妖禽。
楊銘修煉起來還是耐得住寂寞的,這幾一直沒怎麽挪過窩,也沒空去管炎羽鷹的夥食問題。
隻是把一直窩在地上的炎羽鷹,攆出去讓它自己去捕食。
火焰之地也是有各種妖獸的,大多數都是火係妖獸。
而楊銘一直對火係妖獸,身上的材料需求量很不,這次來到寶地自然要多狩獵一點。
一連幾過去了,楊銘不像炎羽鷹那樣需要進食大量的血食,服用幾顆辟穀丹就可以啦,平時去店裏吃點菜隻是解一下口腹之欲。
這一日在外圍警戒的火獸突然向楊銘示警,楊銘連忙分神通過火獸查看了一下,。
果然有修士向楊銘所在的地方過來了,這次遇到的和往常還不太一樣。
平常從楊銘上空路過的修士,都是乘著飛舟或者騎著坐騎穿梭而過。
楊銘此時通過火獸看到的,卻是一追一逃兩個修士,兩個修士手上還沒有閑著術法不間斷的轟炸著。
在楊銘呆的地方不遠處,前麵逃的修士突然被連人帶劍轟了下來。
好在即將墜地的時候,加持了一道落羽術才沒給摔到,不過還是看的楊銘心驚肉跳的。
後方追上來的修士抓住機會痛打落水狗,一出手就是狠招。
正在逃跑的修士身上的盾都被打破了,楊銘看都疼,正在通過火獸看熱鬧的楊銘絲毫沒有出去的意思。
這兩個修士都不太好對付,前麵跑的那個雖然看起來像是個散修。
可楊銘怎麽看他都像是個老油條,雖然看起來狼狽。
卻總是能險而又險的躲掉致命的攻擊,臉上雖然看起來慌亂,卻和那些真正窮途末路的修士不太像。
後麵的修士倒是看起來沒什麽城府,一看就是個魔修,殺伐果斷狠辣無情,可是這樣瘋狂使用靈力真的好嘛。
正在點著頭分析的楊銘,突然聽到在前麵跑著的灰袍道士喊道。
“前麵的道友,請祝我一臂之力,丘某必有重謝。”。
灰袍丘道士喊了幾遍,看到楊銘不為所動,直接衝著楊銘這邊跑了過來。
“道友幫我一下,我丘某向來有恩必報,到做到,必有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