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鬼穀神謀> 第六百三十六章完美之局

第六百三十六章完美之局

  第六百三十六章完美之局

  晉王此時已經知道,在鬼穀王禪麵前,與他勾結的子建根本不是鬼穀王禪的對手,所以失敗也就不可避免。


  此時的他也就不抱任何希望,而且秦國出兵,如何體麵撤兵才是晉王需要與王禪溝通的事。


  “說吧,你有什麽條件。


  既然你都知道了,如此甚好,本王也不必避諱,刺殺秦國使臣與鄭國使臣本王都知曉,也正如先生所言,隻是為晉國製造一個借口和時勢則已。


  但本王身為晉國之主,當然也得為晉國而謀,隻是未曾想我的對手是鬼穀先生,本王輸了,也並不覺得有什麽虧的。


  隻是此事相信先生不會宣揚出去,畢竟壞了本王的名聲,壞了晉國的名聲,於楚國也不利。


  隻要是本王還能接受的要求,本王一定會滿足於你。”


  晉王朝前走著,有意遠離站在他身後的車駕,而且揮了揮手,讓趙光信等其它人不要跟上,看著已經遠離車駕有二三十丈之遠,這才低聲回複於王禪。


  “在下其實並沒有什麽條件,隻是晉王雖然是初次與在下相識,可卻不知我這個人年少自負輕狂,喜歡說大話,可說過之後,卻又不得不實現,所以還要請晉王成全。”


  “哦,有這種事,可世人傳聞,鬼穀先生所承諾之事,好像就算再大,也都實現了,為何此時如此說來,難道鬼穀先生覺得當一個諸侯的臣子不足,想當一個諸侯之主嗎?


  此事到有些為難,我晉國雖然地處中原,這種事可還沒有能力。”


  晉王看了看王禪也是有些不解,不想世間之事竟然還有能為難住王禪的。


  而王禪年少有為,已是楚國左相,若說在其它列國,就算是成為相國,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未嚐不可,就算是晉王此時也得拉籠王禪之心。


  若依此推論,那麽除了諸侯之位,想來其它的也不會讓王禪有興趣了。


  “晉王誤解在下了,在下對功名利?還不放在心上。


  隻是初來楚國之時,曾提出廣開國門,接納並贖回楚國流落的楚人,甚至是一些被販賣之人,讓他們能回到自己的故土。


  這些楚人,本來世代生活在楚地,隻是因為楚國這些年戰火不斷,爭紛不止,而楚王又疲於應對列國之爭,對民生並不專注,所以楚國有百萬之眾流亡於列國之中,實為列國之中的奴隸。


  這些人究原因,還是因為楚國與晉國一直對抗,這一點晉王當然明白,隻是晉王身為王候,自然不會體會這些身外異鄉的楚國人的心情。


  所以我想開發的條件就是,希望晉國能為在下贖回,或者遣送十萬在外楚人回楚。


  這也曾經是在下對楚王的承諾。”


  王禪此時還是把第一個條件說清楚,其實就是履行於當初王禪在朝堂之上當著楚國眾臣的麵,說為楚國贖回十萬楚民之事。


  當時隻是說說,可王禪卻並不會忘記,可若真的依財力來論,王禪拚盡虎踞鎮趙府所有家財,也難與實現,況且這種事若是要靠財力贖回,也是曠日長久,一時難與實現。


  “我還以為是什麽事,隻是此小事,到也不難,但一時之間卻難與完成先生之願。


  先生為百姓謀算,本王十分感激,也十分佩服,是本王有小人之心,誤解了先生好意,還望先生見諒。


  隻是光贖回這十萬楚民,也需不少財力,我雖為晉王,可也不能獨斷,若無故撤兵,毫無建樹,卻還要為先生花巨資贖回十萬楚民,不僅有損於晉國國庫,還會讓我晉國朝臣不滿,本王也難與服眾。


  本王在此問先生一句,此時宋國是否已調派了大軍,欲阻我晉國大軍撤退?”


  晉王雖然體貼王禪為楚民著想的好意,先是答應了王禪,可卻又提出自己為難之處,這一點王禪也能理解。


  晉國此次空派二十五萬大軍出征,未打一仗,未攻一城,卻匆匆撤兵,反過來卻還要為楚國贖回十萬楚民,如此賠本的買賣縱然晉王願意成全,也無法說服晉國朝中大臣,更可況把持晉國的是八大家族,這與楚國有相似之處,卻又有所區別。


  而最後的問話,晉王是在權衡著得失。


  “可以說是這樣,也可以說不是這樣,但既然王上如此說了,宋國大軍自然也會虛張聲勢,讓晉國朝中感受到壓力。


  若晉王如此為難,不若我與晉國聯軍大戰一場,隻是結果怕難如晉王之願,那時若我楚國再與晉國協議怕就非我鬼穀王禪可以說了算的。


  不知晉王可有把握在三個月內擊潰我所領的楚國大軍以及宋國斷後的十萬大軍。


  而且若楚宋夾擊晉鄭衛聯軍,鄭國與衛國的五萬大軍,其實反而會成為晉國的拌腳石,光憑晉國二十萬大軍,對陣前後夾擊的楚國與宋國大軍,不知晉王是否又有幾成勝算。


  而且在下還可以透露一點信息給晉王,晉國秘密派了孔夫子前往秦國,本意想與秦國結盟共同以付楚國,這在下並無異議。


  隻是晉國此謀,卻也牽一發而動全身,齊國會如何思慮此事,是坐看晉國稱霸而無動於衷,還是會橫加阻攔。


  而此時秦與晉結盟不成,秦國出兵秦晉邊境,而楚國大軍已聚結完畢,晉國二十萬大軍進退失據,那麽試想齊國又會如何,難不成齊國會坐失此次伐晉良機嗎?

  此時你我兩國成如此局麵,已讓晉國四麵受敵,想來晉國朝中眾臣也會明白此中之勢,若晉國不存,何來他們的榮華與富貴。


  所以晉國撤兵,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要麽順利撤回,要麽在此邊境大戰一聲,敗回晉國,想來若能回去一半晉國兵甲該已是萬幸了。


  可若晉國損兵折將,那麽又如何解此危局。


  若晉國能全兵而退,那秦國之危自解,齊國也不會輕言兵事,而北方諸候當然更不敢來侵擾一個強大的晉國了。


  至於如何權衡,在下當然也不會讓晉王為難。


  若晉王同意,那麽宋國不會阻晉國大軍,隻要回到宋王當初所倡議的彌兵之盟上,想來宋國既不會與楚結盟,也不會與晉結盟,保持著晉楚緩衝,至少可保幾十年的平穩。


  而晉王回到晉國自然可以把怨氣發在小子身上,發一道召令,驅逐在晉楚人,並且不準晉國世族買賣楚人,這樣一來,光是晉國的楚民,又何止十萬。


  晉王可以不花一毛,就為在下實現了對楚王的承諾,何樂而不為呢?”


  王禪先是分析了此時晉國麵對的局勢,並且把鄭與衛的立場分析的十分通透,而且還拉上了齊國以有北方的一些諸侯小國。


  這樣一來,讓晉王聽在心裏也是一陣陣恐慌,王禪的分析完全是列國局勢發展的路數,隻要一國陷入困局,那麽列國不會援手,反而會落井下石,繼而會蠶而吞食,並不會有什麽仁義可言。


  若晉國與楚國大戰,受前後夾擊,那麽秦國必然攻晉,這樣晉國算是三麵受敵。


  而東麵的齊國自然不會放棄這麽好的機會,自然會向晉國出兵,以圖拓展,以擴大齊國封地。


  如此一來,晉國很有可能有覆國之危。


  若是時機一過,局勢如此發展,縱是王禪也難與阻止。


  畢竟這是一個吞沒晉國的機會,楚國一直有心稱霸,而晉國則一直是楚國的鉗製,若能讓晉國覆滅,楚王必然會揮軍北上。


  就算王禪不想與晉國一戰,那麽也無力阻止局勢的發展。


  而且最後王禪已經為晉王想好的策略。


  若此次晉國無功而返,必然會心有怨氣,那麽驅逐楚人,也算是對楚國的一種抱複,如此一來,大批在晉國的楚人,自然就會回歸楚國,而無須花費一分一文,而晉王也可以向一眾朝臣交待了。


  “本王此次誤聽奸人之計,還以為兩相得益之事,可未曾想遇到鬼穀先生這樣的對手,實在讓本王心中恐懼,你的條件,本王答應了,但你也得通告宋公,不得出兵相阻。


  至於其它條件,你再說吧。”


  晉王是無路可走,沒有選擇,他作為一國之主,當然還是要為晉國長遠考慮,答應王禪這一個小小的條件,可以讓晉國體麵的撤回,反而算是於晉國立了大功了。


  若不然不僅會損兵折將,而且還會帶給晉國覆國之危,這是晉王不願看到的。


  而且王禪知他的難處,連如何應對,如何完成此條件的方法都給晉王想好的,讓晉王不會失了顏麵,有可下的台階。


  由此可見,王禪的謀算確實已經超出他的應對範圍。


  而他相信,如此小事,應該並非王禪真正的條件。


  “晉王又誤會在下了,在下並無它圖,並不會再有其它條件,想來宋公也願意晉國撤兵,若晉國混亂不堪,於宋國也不利。


  所以在下隻有此條件,也是在下為楚國謀算,若說晉國受敵四方,那楚王必然會覺得此是一個機會。


  可列國相處之道,有的時候看似是機會,其實把握不好時勢,反而會成為陷阱,就像晉國此次出兵,看起來十拿就穩,其實隻是一廂情願而已。


  晉國平順,那在大周北方疆土也會穩定,楚國才有機會安養生息,至於將來之勢,將來再說,在下此時也就不好說了。”


  王禪是實在的人,不會讓晉國太沒有麵子,也不會讓楚國覺得有機可趁。


  這也是此時王禪對列國的平衡之道,不會讓晉國衰敗,以牽製著其它列國,這樣楚國才可以進行革興,這是楚國的外圍條件。


  而內禍已除,隻要晉國撤兵,於王禪而言已是大功,王禪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不會對晉王有過分的要求。


  隻要晉國撤兵,那麽於王禪在楚國這兩年的謀算而言,就是一個完美的結局。


  “先生真的沒有其它要求了嗎?”


  “不錯,沒有了,若有要求,將來有機會再與晉王相見,多有幾壺老酒就可以了。”


  王禪也是開著玩笑,把這麽嚴肅的談判變得輕鬆一些,也是想讓晉王釋疑。


  “你真是一個奇人,能與先生相識,讓本王有驚有喜也有懼,可你沒有條件,本王卻有條件,不知先生可做得了主。”


  “晉王的條件,在下當然能做主,晉王是怕你晉國一撤兵,則我楚國卻領兵來犯,那麽晉國依然難改此局。


  可在下在此承諾隻要晉國今日就撤兵,那麽明日我龍城就會恢複到原來的狀況,晉王無須擔心。”


  王禪像是別人肚子裏的蟲一樣,他知道晉王所擔心的是若晉國撤兵,而楚國卻反過來進入鄭國或是衛國,與鄭衛結盟,那麽形勢就會反轉,晉國一樣難解此危局。


  可王禪不僅猜到,而且毫不猶疑的答應,這也讓晉王更是心驚,對王禪是徒添了一絲恐懼。


  “先生真仍神人,此正是本王的顧忌,隻是如此好的機會,為何先生會放棄。


  若說先生為大周百姓,那麽再次一統必然是最佳之選,可為何楚國有此良機,先生卻毫不在意,這到又讓本王有些疑慮了。”


  “晉王尊上,在下先前說過,有些時機看起來是良機,其實卻是陷阱,若一國之君不明其中之勢,難免會把一國帶入危險之境。


  楚國受吳國之侵多年,國力尚才恢複,內禍也才清除,隻有自保之力,還不具備遠征之能。


  更何況因此次列國形勢之變,吳與越國大戰正憨,其結局完全影響著楚國的走向,若是不顧及吳越之勢,將來會給楚國帶來覆國之危。


  懂得量力而為,這也是存活之道,非是在下不想一統,而是此時列國之勢尚無一統之機。


  楚國若趁此機會攻晉,隻會把北方攪亂,得益的隻會是秦國、齊國,甚至是宋國,於楚國不會有任何好處。


  在下雖然並不會斤斤計較,可在下也不會做賠本的買賣。


  如此一說,晉王當可以理解在下為何不趁勢攻晉,反而會撤兵了吧。”


  晉王一聽,手撫著胡須,此時對於王禪是真心佩服。


  王禪不會因為一些機會的誘導而輕易作出決策,更不會不自量力。


  楚國若攻晉國,隻會給其它列國做嫁衣而已。


  畢竟楚國有吳越兩國牽製,則齊國與秦國則無牽製,而且楚國遠征北方,不及秦國直接攻晉,也不及齊國,可以直接出兵占據晉國封地。


  而且此時內禍才除,楚國最需要的是平穩。


  而若吳與越有一國被吞,另一國則會坐大,這樣楚國遠兵出襲,就反而會陷入苦戰,而給吳越兩國之中任一得勝之國機會,所以王禪不會成全於秦國,也不會讓楚國陷入危難。


  “本王相信先生所說,與先生相談得益甚多,若它日途經晉國,本王一定盡地主之誼,與先生痛飲一番,在此告辭,還望先生保重。”


  晉王也不囉嗦,把事情解決了,直接就對著王禪一揖,轉身就走。


  此時他的心裏是寒意一片,麵對如此神謀的王禪,他沒有半分機會。


  “在下恭送晉王尊上,一路保重。”


  此時王禪是是深深一揖,臉上透著微笑,看著晉王遠走的身影,心裏總算是放下了。


  這一次列國之勢,錯蹤複雜,一步有失,就會無法控製。


  可到最後,既借外勢引出內禍而且清除了楚國內禍,同時也兵不血刃的解決了外圍之危,還楚國一個平穩的外圍之態,這樣楚國就可以實施強國之策,中興之略。


  這也算是王禪能為楚國所做的一切了,達成一個完美之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