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鬼穀神謀> 第一百三十六章推波逐浪

第一百三十六章推波逐浪

  第一百三十六章推波逐浪

  太宰府,客堂之中,公子波小心翼翼的坐著,卻並不敢發話。


  “少宰大人,今日之事你怎麽看?”


  伯否看了看公子波,知道公子波看不出什麽問題,卻還是主動問起他的看法。


  而且稱謂也是官職,並非普通稱謂,這就是要讓公子波以官務之事來看。


  “回太宰大人,今日越國國書說得很明確,蓮花公主就在吳國。


  想來蓮花公主並非無故失蹤,其實是主動逃離越國。


  這其中該發生了什麽,不知道會不會與鬼穀王禪之死有關,或者是與勝玉妹妹有關。


  她是吳國使臣,不知為何會帶蓮花公主逃離。


  想來父王會詢問於她,自她出使回來,也該有一個交待。”


  伯否一聽,臉上布滿譏笑,顯然對公子波的分析一點也不讚同。


  “少宰大人,那你說王上又會如何處理此事?”


  伯否還是問著公子波,而公子波也看出伯否對他的回答並不滿意,心裏也有些不舒服。


  “太宰大人,若說三個月時間應該很寬裕了。


  越國失了蓮花公主,顏麵大失,父王此時應該會下令吳國上下找尋蓮花公主。


  再派使臣把蓮花公主送回越國,這樣以顯得我吳國交好之心。


  隻要詢問勝玉公主,勝玉應該知道些蓮花公主的眉目。


  此次出使越國都是鬼穀王禪的主意,讓勝玉出使越國,結果勝玉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帶蓮花公主私自逃脫。


  若早知如此,該由我與二個弟弟出使,更為適合。”


  公子波此時還是心有怨氣,他現在知道此次越王為蓮花公主慶祝生辰之宴其實還有招婿的目的。


  因為聽信鬼穀王禪的鬼主意,反而使自己錯失了一次越國招婿表現的機會。


  伯否此時冷笑一聲看著公子波。


  公子波一愣問道:“太宰大人,難道在下說得不對嗎?

  鬼穀王禪從來也不會做出什麽好事來。


  此次聽說他被南海婆婆以及幽冥尊主所殺,實也是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


  吳都沒有他也該風平浪靜一些時日了。”


  公子波也是幸災樂禍,對於鬼穀王禪的死訊,充滿欣悅,臉上帶著滿意的笑容。


  “哼,少宰大人,你想聽聽我的分析嗎?”


  “還請太宰大人示下,在下洗耳恭聽。”


  公子波顯得也十分尚賢,也想聽聽身為太宰的高見,雖然伯否一哼,實已不給公子波麵子,但公子波卻並不以為然。


  “此次越國蓮花生辰,名為為蓮花慶生之宴,實為越王招婿之舉,少宰大人可知曉?”


  公子波一聽,到是有些失望,沒想到堂堂太宰大人,竟然問出此話。


  此中之理他現在當然知道了可太宰說起,自然顯得有些讓人難與信服。


  “這個在下自然知道,他招墨翟為婿,也是看中墨翟一表人才,風度翩翩,儒雅風流。


  若與蓮花相配,該也是朗才女貌天作之選,並無什麽不妥之處。”


  伯否一聽,心裏不知是什麽滋味,沒想到公子波於列國之事,列國之間的利益糾葛如此幼稚,心裏也是十分失望。


  “鬼穀王禪雖死,可他卻對吳國出了許多力,在選勝玉出使之時他就已經看出越王的野心。


  而我也隻是後來才慢慢領悟,鬼穀王禪之智非少宰大人可比。


  當時王上之所以答應勝玉出使,其實也大概知道越王勾踐的心思,隻是不明說而已。


  可少宰大人現在才知,而且一知半解,實讓老夫失望至極。


  難得你還如此開心,覺得錯失了一個被招為越國公主婿的好機會,實在是幼稚之極。”


  伯否此時已不給公子波留什麽情麵,話語裏也是對公子波十分輕謬。


  讓公子波一聽,也是同紅耳馳,慢慢有些怒意,卻還是裝作十分耐心的樣子。


  “不知太宰大人何出此言,縱然鬼穀王禪去時已知,也不說明什麽問題。


  難道我與二弟還有夫差三弟出使越國就不如勝玉出使嗎?”


  公子波此時已是有些不耐煩了。


  “少宰大人,若說吳國三個公子出使越國,並無不妥,隻是會讓吳國憑丟顏麵。


  老身也不跟少宰大人兜圈子了,直接與你明說。


  此次一眾公子之中,越王隻會中意於宋國使臣墨翟而不會中意你們其它任何一人。


  而若你們代表吳國,這難道不是讓吳國顏麵盡失之麵嗎?

  想來少宰大人也知道此次還有其它公子,包括楚國公子白公勝,衛國公子、齊國公子。


  這些人也都隻是陪客而已。


  相反若勝玉出使,自然不會涉及招婿之爭,也就無所謂顏麵之事。


  若吳王三子出使越國,連公主婿都爭不到,那不讓吳國顏麵盡失,又能如何?

  鬼穀王禪與王上早就知道此事,所以才選了勝玉出使,就是其中之意。


  大公子難道還有自信?”


  伯否把為什麽選勝玉反而不失吳國顏麵的道理說出,也讓公子波一驚,心裏捉摸著。


  他想不到這列國之交,原來還有如此多的隱情,怪不得鬼穀王禪的主意能得吳王欣賞,心裏多少也有一些自歎不如。


  “少宰大人,此次越國招婿,你應該知道得比旁人要多,畢竟這列國訊息由你主管。


  你可知為何白公勝愴惶逃走,就是怕被公主看上,而又駁了越王之意,怕遭鬼穀王禪同樣的遭遇,所以才連夜逃回越國。


  越王勾踐野心極大,並無與吳國交好之心,而是懷著征伐之意。


  上次範蠡親來吳國為伍子祝壽,其心不軌。


  一是挑拔王上與伍子關係,也同時探查吳國君臣關係,太子之選等。


  越國出此厚禮,難道會不計收獲嗎?

  越國範蠡出了名的斤斤計較,在戰場之上從不吃虧,在戰場之下,也小利不失。


  其二是也為此次蓮花招婿設下埋伏,讓吳國不得不派使團出使越國。


  而且越王也算計到吳國會派你們兄弟三人其一參加,這樣通過一個小小的宴席,就會讓吳國失了顏麵,卻不顯聲露色,如此心計,你覺得大公子還想著參與嗎?

  越王勾踐一心想攻伐吳國,所以才會故意與宋國交好,一南一北,讓吳國夾兩國之間。


  而西邊的楚國一直與吳國相攻,如此一來,吳國必然被孤立於三國之中。


  這才是越王勾踐的真正目的,所以連楚國公子白公勝都不選婿之內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說鬼穀王禪如此安排,實也是為三個公子著想,也是為吳國著想。


  大公子,你既然心有爭位之誌,也該有些容人之心。”


  公子波現在聽伯否一說,冷汗直流,也是心有餘悸,可他卻又另有它想。


  既然大家都覺得鬼穀王禪如此了不起,那越王勾踐為何不招鬼穀王禪,而是對他痛下殺手。


  似乎又與越王野心相駁。


  “太宰大人,是在下一時不解,蒙了心智,剛才言語有失,還望太宰大人見諒。


  在下還有一事不明,不知可否問詢?”


  此時公子波已是不敢自負,而是低聲下氣,沒有吳王公子的傲嬌了。


  “少宰大人是不是想知道,為何鬼穀王禪如此聰慧,卻不得越王欣賞,不招他為婿?


  若說能得到鬼穀王禪,勝過百萬雄獅,卻也更好實現其野心,這其中之意,其實並不難解。


  其一越王勾踐也若王上一樣,知道鬼穀王禪之能,非是為爭列國權臣之用,而意在大周列國。


  所以王上對鬼穀王禪也是又愛又怕。


  而且鬼穀王禪為楚人,受原楚相李悝照拂,所以此恩,鬼穀王禪當不會輕易忘了。


  王上也才不敢也不會重用於他,若不然依王上禮賢招才之心,早就封賜於他,又怎會在你三位公子之下呢?

  其二君王治國之道,還在於朝堂平衡。


  吳國有我與伍子相國,還有孫武將軍,已是相互平衡牽製,共同輔佐吳王。


  而越國文有相國文種,武有範蠡中將軍,若再加上一個聰慧無比的鬼穀王禪。


  那麽勢必會引發越國權利爭鬥,於越國不穩。


  你想越王會是如此短視之人嗎?

  所以越王既然不能用之,也不想讓別人用之,才費盡心思除掉鬼穀王禪。


  大公子現在可知這其中之道理?”


  伯否說完,也是手撫長須,看著公子波微微一笑。


  “在下汗顏,實有失君子之量,若依此算來,鬼穀王禪還真是為吳國而謀。


  此次不僅不失我吳國顏麵,而且讓越王計謀化為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且反失了蓮花公主,讓越國與宋國一時之間不能聯盟,讓吳國未被孤立其中。


  在下實也該感謝鬼穀王禪,隻是他此時已死,實讓人心生惋惜。”


  “還不止如此,鬼穀王禪不僅讓越王顏麵盡失,而且也讓範蠡的五千越國精兵威信大失。


  出使之時,範蠡出五千越國精兵,其心不軌,有意想折扣吳國顏麵。


  可經鬼穀王禪精心布置,隻用五百吳國兵甲就嚇退越國五千精兵。


  顯威不成,反變成歡迎吳國使團。


  而歸來之時,又是鬼穀王禪提前報孫武將軍與夫差公子,出兵二萬,把越國五千精兵包圍,才解救勝玉使團得以順利回到吳國。


  這難道不該感謝於鬼穀王禪嗎?”


  公子波聽了伯否的分析,也是一陣陣心驚。


  伯否一笑,又接著道:“少宰大人,現在又回到剛才老身所問。


  於今天越國國書之事,要求王上三個月送蓮花公主回越,你還會認為王上會順從嗎?

  王上早就攻越之心,越國日漸強大,於吳國就是後顧之憂。


  你若是王上,你願意自己身後有一隻老虎蹲著而不顧忌嗎?

  王上此次並不會真的尋找蓮花公主,更不會責怪勝玉公主,反而會嘉獎於她。


  至於鬼穀王禪,人已死了,更不會追究了,隻會心生感激而無比痛惜。


  三個月時間,就是吳越交戰的最後期限。


  大公子,太子之爭也將在這三個月時間裏有了結果,而且等不到出征。


  王上若親征越國,必然要解決太子之選,以平吳都之亂。


  大公子,現在你與公子山還有機會。


  若是到了王上解決了內患,平複君臣之爭時,你與公子山就沒有機會了。”


  聽伯否一語,此時公子波已是十分驚恐。


  剛才還有些誌得的心態,此時又變成患得患失的憂慮。


  “太宰大人,那王後被禁足,又是何故,難道王上已選定了太子?


  可我聽聞,此次王後禁足,是因為王後讓靜王妃支持於我當太子。


  而王上怕讓外人知道引起兄弟不和,這才禁足王後。


  想來王後是真的支持在下成為將來的吳王的,為何太宰大人還會如此擔憂?”


  伯否一聽,冷笑一聲。


  “大公子,你實在讓老失失望。


  你一點也不懂王上、王後之意嗎?


  那我來告訴於你。


  王後選你不假,也著靜王妃及夫差公子支持於你。


  可你知不知道,王後召見靜王妃之事,王後已讓公子山知道。


  當天公子山就探訪了靜王妃,那麽王後之意,也並非什麽秘密之事。


  依公子山之性,或是知道王後支持於你,他又會如何。


  他當然是要你死,隻有你死了他才會成為最後的太子。


  王後明裏支持於你,其真實意思是要讓公子山痛下殺手,置你於死地。


  所以王上才禁足於王後,不想讓王後借刀殺人之計得逞。


  可王上也實沒有辦法製止,他也知道你和公子山之間必然要有爭鬥,所以這些時日也是睜一隻睜而閉一隻眼。


  你真以為你與公子山兩人,在吳者四處安排屬下私鬥,王上不知道嗎?”


  公子波一聽,此時已是咬牙切齒,剛才對王後的尊重,瞬間變民一種仇怨。


  他未曾想,一直視他為己出的王後,會出此陰招,欲置他於死地。


  “太宰大人,那現在在下又該如何,是主動出擊殺了二弟,還是坐以待斃,讓他來刺殺於我?”


  公子波此時已完全沒有了主張,知道自己已身處危險之中,有些惶恐。


  而且太子之位似乎也越行越遠,希望變得十分渺茫。


  剛才那僅存的自信已被伯否的話擊得蕩然無存。


  “大公子,若此時你與公子山相比,誰的實力更強一些呢?”


  伯否並不直接回答公子波的問話,而是從實力上來問。


  “二弟有伍子相國支持,其身後有幽冥組織,若論實力該在我之上。


  若從武技上來看,我與二弟也是伯仲之間,但也非並沒有機會。


  不知太宰大人此問是何用意?”


  主宰一聽,臉上一笑道:“看來大公子還是有些自知,幽冥組織我並不熟悉。


  隻是聽聞此組織的殺手,都有如幽冥,來去無影十分可怕。


  不過大公子也有夢魘支持,想來夢魘與幽冥難分上下,誰強誰弱還很難分。


  公子山該對此也有自知。


  隻是現如今,幽冥尊主親手殺了鬼穀王禪,若是此時動手行刺於你,怕會引起眾怒,至少王上會十分不高興。


  至於伍子相國,你到不用怕。


  依我了解,他也隻是明裏支持於公子山而已。


  若是形勢有變,他當然會再擇明主,這就要看你兄弟二人誰能站在最後了。”


  伯否說完,也是一臉漠然。


  其實他的話雖然分析了形勢,也對伍子胥的謀略進行分析,其實也隻是想告訴公子波。


  現在他支持於公子波,並不代表著不會改變。


  若形勢又變,強弱已分,他當然也會跟伍子胥一樣另擇明主而支持。


  伯否作為太宰,依長立太子,也是秉持公正,讓吳王覺得他並不循私。


  “我明白太宰大人的意思,朝中你與伍相國還有孫武將軍,各有所支持,其實也並非一己之私,也是為王上分憂。


  伍相國百官之首,主管吳國內務,當然是以賢為準。


  而孫將軍誌在征伐強軍,自然選夫差三弟。


  而太宰大人主列國之交,及宗室,以長為準,能支持於在下,在下也是十分感激。


  我知道我與二弟誰當太子,都不會容對方存在。


  所以也是沒有選擇。


  王後明舉於我,卻置我於死地,說穿了也是為吳國覓一個善勇善謀的明君,以承父王之誌。


  就如同一山不容二虎一樣,隻有打敗對手,才能成為強者。


  這是我與二弟不可逃避的宿命。


  就如同父王當年一樣,若是不痛下決心,刺殺王僚,也就不會有吳國這幾十年的興盛。


  於己於國,我都將與二弟一決雌雄。


  既然不能借助於刺客的力量,想來隻有我與二弟來一場公平的決鬥。


  誰贏了誰就是太子,誰就是將來的吳國之主。”


  公子波此時語氣堅決,似乎已經有了主意。


  伯否一看,也是臉帶詭笑,似乎也是十分滿意。


  “太宰大人,得大人提醒,在下現在已經有了主意,想來太宰大人也是擇強而選。


  我若不與二弟分出高下,於吳國也不利,於太宰大人也難辦。


  在此謝過太宰大人,在下告辭,今晚就邀二弟一談,把話說清楚了。”


  公子波說完,已站起身來,對著伯否深深一揖,自顧大步走出客堂。


  而伯否呢則坐在椅上,並未起身。


  雖然公子波是吳王公子,可於此時他也不必恭敬。


  而他此番苦心,也算是推波逐浪,想要早一點解決太子之爭。


  此次出使,伯焉卻並沒有回來,讓伯否也是寢室難安。


  他有一種直覺,那就是蓮花公主是被自己的寶貝兒子伯焉拐走的。


  此時越國來書,要交還蓮花公主,若是吳王追究,他也難辭其咎,而此時唯有讓二子相爭,才能讓伯焉外逃之事無人追究。


  這就是伯否與公子波長談的原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