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鬼穀神謀> 第七十七章孫子兵法

第七十七章孫子兵法

  第七十七章孫子兵法


  “那時,吳國漸現強勢,文有伍相國、伯太宰,而王上善武,胸懷大誌,卻正缺一個征伐之帥。


  也就是在那時,伍相國為我王推薦了孫武將軍。


  這一切都該從孫將軍來吳說起了。


  孫將軍是兵法大家,自編兵法十三篇獻給我王,那時我王十分欣喜,沉醉於孫武兵法之中,卻難得其解,也不通其義。


  這一日親自召見了孫武將軍,事情也就從那一日發生的…。”


  王後說完,整個時間像是倒流一樣,流淌到了那一日。


  ……


  ……


  “孫將軍,今日吳王召見,想來是對你的兵法十三篇已十分認可。


  但吳王自己也長年征伐,兵法韜略也有所懷中,所以並不以書度人,而是想識將軍真才實料,想來將軍已有所準備。”


  伍子胥撫著長須,坐在車裏。


  此時伍子胥已在吳國封相,坐得也是四馬之車,在吳國無人出其右。


  孫武略顯嚴肅的麵堂之上露出一絲微笑,對著伍子胥一揖道:“孫武在此謝伍相國舉薦之恩。


  兵法之用,用於戰場,不知吳王將如何考校孫武,但孫武必不負伍相國舉薦,定然讓吳王信服。“


  此時的孫武也曆經數國,卻並無賞識之人,心中自然也是有些失落。


  無意之中來到吳國,聽聞伍相國重賢不避疏遠,所以投了伍相國。


  而伍子胥心中一直不忘楚國之仇,但楚國地域遼闊,雖然近年國力漸微,但要滅了楚國,非伍子一人能辦到。


  他需要一個兵法大家來相助,而孫武正是他所希望之人。


  孫武投伍子胥也是兩相得宜之事,所以伍子胥對孫武是十分推崇。


  而孫武自編兵法十三篇,就是一把通向吳王的鑰匙。


  吳宮大殿文武大臣都站滿了人,今日一見伍相國推薦的兵法大家,所有人都試目以待。


  “伍愛卿,今日你所舉薦孫將軍,本王十分欣慰。


  三日來日夜拜讀其兵法要作,實讓本王大開眼界。


  由你親傳孫將軍進殿,以上卿之禮待之,不必行君臣之禮。”


  吳王闔閭就位不久,正是一展雄心之時,欲征楚、越,卻苦於軍中無能人,讓吳王求賢若渴。


  伍子送上孫武的兵法十三篇,實讓吳王闔閭興奮不已。


  所以把吳國朝臣都聚在一起,也是想一證孫武之能,二是體現吳王求賢之心。


  所謂上卿之禮,是沿用大周禮儀。


  現在孫武並非事奉吳王,在吳國無職務,而孫武是齊人,所以免去孫武跪拜之禮。


  而是在大殿左側置一把椅子,讓孫武有座,以體現吳國禮賢納仕之心。


  孫武大步隨尾伍相國入殿,於殿中朝向吳王一揖。


  “齊人孫武拜見吳王。”


  “孫將軍不必多禮,請上坐。”


  吳王語畢,伸手示意。


  孫武也不客氣,就坐在椅上,而一眾大臣,都隻得站在兩側。


  “孫將軍所獻兵法十三篇實是驚天之作,本王十分喜愛,此書高瞻遠矚,博大精深,辭如珠玉,是為自有史以來第一兵法要旨,能獻於我吳國,實是我吳國之幸事。


  本王在此親謝孫將軍。”


  吳王端坐大位,卻於此時站起身來,對著孫武一揖。


  孫武同時起身,對著吳王也是一揖。


  正是君臣相對,讓一眾大臣刮目相看。


  而對於吳王闔閭口中的兵法十三篇,更是十分震驚。


  依吳王所言,自有史就是黃帝到現在以來第一兵法,如此推崇,難怪吳王會親身至謝。


  若此兵法不落於吳,而落於與吳國故國之國,那吳國就會受難,這就是吳王所思之事。


  “眾卿家必有疑問,可你們不知,孫將軍之兵法,已達天道非普通之人可悟。


  本王三日三夜拜讀,卻隻知皮毛不知其義,今日還請孫將軍為大家講一講第一篇之說,想來眾受卿必然受教。”


  吳王此時對孫武是十分信任,但隻要求孫武講一講第一篇,其實也有藏私之嫌。


  若是講得細了,那若是傳至臨國,必然成為吳國之患。


  若是不講,眾臣也會懷疑剛才如此推崇之語,是否會誇大其辭。


  孫武站起身來,先是對著吳王一揖,其後對著眾臣一揖,側過身來,既可目視吳王,也可目視大殿之內的眾臣。


  “得伍相國舉薦,吳王禮賢,在下齊國孫武,曆十年遊曆,手書兵法一十三篇,現應吳王之意,粗淺與各位探討。


  孫武所書兵法,首篇為計篇,計謀算也,其宗旨在於‘慎戰’而非‘好戰’!”


  孫武說完,停了停,知道眾臣必然不解。


  而大殿之內一時之間,確實有人議論紛給。


  吳王如此推崇之人,兵法第一篇卻是“慎戰”。


  若是不戰,寫兵法何用。


  孫武清了清嗓子,也知道眾臣不解,此時正是顯露之時。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可不謀算在行,也不可不慎也。


  欲兵者必經之與五事,而校之以計,探索形勢。


  若五事不利,則不宜兵事,若計於己方不利,也不宜兵事,若形勢於己方不利,更不宜於兵事。


  知己而知彼,方能百戰百貽。


  善計者,知己而知彼,不善計者,兵出必敗。


  兵敗而國亡,所以兵出必慎,這是兵法之要旨。”


  孫武隻把第一篇計篇簡單說了一通,整個大殿之內已十分平靜。


  孫武所說其實於列國皆可通用,首先審慎用兵,該是一國治理之道。


  窮兵黷武,亡國之因。


  再強大的國家,若是亂用兵事,必然動搖國之根本。


  而其後所說卻是用兵之前的計謀在於知己而知彼,這就是分析敵我雙方的實力,從五個方麵來以考察。


  孫武並沒有言明該如何考察,因為書中已有詳解,這其中吳王自然清楚。


  眾臣也不敢問,畢竟吳王如此重視的兵法,不能隨意示人,更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演說。


  “孫將軍,我知你能,不過今日本王請了眾臣,非要讓你把兵法示眾.

  剛才孫將軍所講,本王十分讚同。


  兵者國之根本,存亡之道,死生之地,當慎之又慎。


  本王為吳國而謀,自然不敢輕出兵事,還望孫將軍見諒。”


  吳王此話,其實是說給吳國眾臣所聽。


  現在吳國初露崢嶸,以治國富民為本,許多人並不願輕起兵事。


  而吳王此說也是在告訴眾臣,自己並非窮兵黷武之人,也為其後發兵之事,找到一個台階。


  那是為吳國生存,才不得己而為。


  “孫將軍,兵者變化無常,伍某不才,也不善於兵。


  但練兵之道卻需常存,不知孫將軍覺得我大吳之兵如何操練,以保我吳國興盛。”


  伍子胥適時發問,其實也是代吳王而問,也是代眾臣而問。


  雖然不輕易起兵事,可列國之爭,並非你不征伐就得保平安。


  吳國興盛自然離不開一個強大的軍隊支撐,平時演兵是國之保證,這也是眾臣所關心的問題。


  “在下認為,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一軍之將智、信、仁、勇、嚴,五位一體。


  凡用兵之法,受命於君,將出而不受君命,以勝為先,不亦為久。


  兵之操練,以法度製之,賞罰分明。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三軍在於精而不在於眾。


  兵者詭也,隨時勢而變,不拘於節,兵法操練,實強於兵而精於將。”


  孫武也是投其所好,意思十分明確,謀一良將可抵百萬雄兵,若無良將,兵多亦無益。


  而且也為吳國發兵征伐留下伏筆,也為自己若能受吳王重用,出兵征伐預先討得先機。


  那就是將出而不受君命,意思很明確,若出兵事,將受命於君,將出卻又不受君命,可以隨機應變,以取勝為先。


  其次簡單明了的說了自己練兵之要,那就是要以法度製兵,正合了易經師卦之中所言“師出以律”。


  這律就是軍規,是法製,是治軍之要。


  而賞罰分明,則是軍規法製的補充,法無高下,一視同仁。


  吳王聽了自然十分開心。


  吳王想用兵卻怕眾臣反對,而現在若得孫武練兵,那麽貴精而不貴多,也不會空耗國之根本。


  縱是強弱懸殊卻也無需但心,貴精而不貴多,如此不阻吳王征伐之心。


  “孫先生,今日論兵就到此為止,為見證孫將軍真才實說,本王打算把後宮妃子與後宮侍女全部交由將軍演練,一切以將軍為上,以軍法軍規束之,幫本王也管束一下這後宮佳麗。


  午時本王將親率眾臣前往演武場觀摩,現在這些後宮佳麗已在演武場等侯將軍了。”


  朝堂考校算是讓吳王十分滿意,所以吳王早有準備。


  既不安排吳國兵勇,而是把後宮嬪妃及侍女安排給孫武。


  若孫武也能演練妥當,讓眾臣滿意,那孫武之能自然可以得到大家認可。


  隻是如此安排到是有些小人之隙,既愛才惜才,卻又故意刁難。


  “孫武得令告退,必不負吳王信任。”


  孫武站起身來,對著吳王一揖,大步離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