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傳位之爭
第五十六章傳位之爭
伯否一看王禪,知道王禪心裏定然已有結論,所以微微一笑,十分樂於再聽王禪分析。
“小公子請說。”
“吳王三子,吳王必有所屬,也必有所懼,所以才會舉棋不定。
十年前吳入楚地,而其弟夫概趁機想奪王位,已讓吳王忌憚。
吳國自太伯初建至今,傳弟之禮已延續幾百年,時斷時續,卻也成為美談。
直至季子,才造成公子光誓奪王位,不惜殺弟之舉。
而如今三個兒子有可能,公子波為長子,理所當然。
畢竟當年其父吳王闔閭也就是諸樊之長子,而吳五僚也是餘昧之長子,長繼父位,在其它列國也並無可非異。
其二公子山,雖然身在其二,但一直習其叔祖季子之禮,十分賢能,在吳國可謂名聲在外,人稱叔孫無二。
而其三子夫差,卻最俱雄心,武技在三人之中最好,能征善戰,屢立戰功,在吳軍之中,威信極高。
三子各有所長,也各有優勢,可謂不分上下。
吳王若取選長子為太子,本無可厚非,隻是三子夫差,隱現其當年之雄心,他怕夫差會走當年他奪位之路,反而害了公子波。
若選其二子公子山,禮尚賢能,那吳王當可比其祖吳王壽夢,選人以賢。
當年壽夢首選季禮,而季禮不從,這才依長幼選定**人,選了當今吳王的父親吳王諸樊。
可現在來看,吳王現在的三個兒子,已無當年父輩之賢,而公子山也不會禮讓於二位兄弟。
這就讓吳王更憂心,公子山其人,好其名,而行必軌,一旦稱王,三子之爭,頃刻之間就可讓吳國三分五裂,內亂自起,如此一來,吳國不保。
若選三子夫差,能繼承其雄心之誌,稱霸列國之心,卻名而不順。
兼之公子夫差對其二位長兄必然有隙,正所謂書生不屑於武夫,武夫恥笑書生一樣。
若公子夫差當上吳王,其二位兄長必然不服,自然會遠遁他國,成為吳國隱患。
三子選誰都難與如願,這就是此刻朝中所爭之事。
朝中眾臣,以後主馬首是瞻。趁利避害,以圖長久富貴。
而太宰大人意指何人,小子不敢胡亂猜測。
但有一點要以肯定,朝中當權三人,太宰大人,中將軍孫武、相國伍子胥必與太宰大人選擇不一,這才會引發今夜刺客。
若今夜太宰大人身死,自然可以汙在小子身上。
畢竟小子身為楚國靈童,若行此刺殺也是情理之中,不會有人過多猜疑。
其二,若行刺成功,也會讓吳王憑添不安,在選擇太子一事之上,會十分慎重。
至於是公子山還是公子夫差,卻很難斷定了。
不知道太宰大人對我的猜測是否認同?”
王禪一通分析,也是至情至理。
一邊的趙伯與趙氏兄弟也是聽得入迷,就像是聽說書人講故事一樣。
來之時他們以為王禪詢趙伯,或許是真的不知吳國情況,可依此來看,王禪自然早就熟知,當時隻是想聽趙伯的主觀意見而已。
因為趙伯的身份也時常會讓王禪猜測。
今夜他與刺客墨翟的一番夜談,猜測專諸其人亦是史角其徒,就是因在馬車上趙伯說到此處,一語帶過,麵帶猶疑,這才讓王禪從中找到端倪。
所以王禪許多時候,看似無意,卻是有心。
而伯否卻久久未語。
伯焉見狀卻又插道:“王禪,你到是十分了解我吳國的內情,三個公子我都認識,什麽時候帶你朝見一見,你就知道其實三個公子之間,基本上與你分析的不差,隻是我更喜歡大公子。”
伯焉一說完,伯否就再次厲聲道:“焉兒還不閉嘴,以你的脾性,何來見解。”
王禪一聽,微微一笑道:“其實剛才小子的分析也隻是猜測,剛才伯焉公子的話也不無道理,小子自小習易經八卦,也懂一些觀相之術,或許也能對三位公子將來的氣運有一些推測,不知道太宰大人又如何?”
其實剛才王禪在推測三位公子所支持所屬的時候,已說得十分明顯,孫子尚武,定然喜歡夫差,因為夫差同樣善武,而且也精通兵法韜略,兩人在一起當是十分相配。
而伍子呢,其生為伍奢二子,其兄守節,十分賢能,隨父赴死,所以他當然不會選長而隻會選其次。
至於夫差不入他眼,自然是因為夫差此人胸懷大誌,並非隻限於一己之仇。
若夫差當上吳王,那他的攻伐目標自然不會再局限於楚。
由此也不利於伍子滅楚的大誌。
那麽三人隻能各有所屬,若二人共推一人,就不會有這般麻煩了。
吳王不僅考慮到三個兒子的情況,更加清楚吳國朝中的爭鬥,所以也不願讓三個朝中權貴,發生爭鬥,反麵引起吳國內亂。
“小公子,剛才一席話卻是分析透徹,吳國三個公子的情況也大體如此,而兩位公主,也各有所依,這也是其中之顧忌。大公主淑姬已嫁蔡國昭候,蔡國與楚為臨,所以大公主也希望聯蔡伐楚。
小公子勝玉,卻是最受吳王寵愛,平時喜詩書琴藝,與二公子山較為親近,而公子山卻並不喜歡征伐,所以伐楚與越,並無成見。而公子夫差則心在北方,不拘於楚、越。依小公子之言,今夜的刺客又會是那一方呢?”
伯否此問,其實也是間接的認事了王禪剛才的一通分析,就算有所偏差,該也是八九不差十之事。
“太宰大人,我剛才說過,此時不僅涉及太子之選而且也涉及列國之爭,這三人後麵是否有列國支持,我卻也不得而知,太宰大人應該知道。
以至於楚越之人想行刺殺,也有其可能。
而且吳與晉已結盟多年,這其中有沒有關聯,還待要進一步考證。
所以今夜的兩個刺客,歸屬問題還在並不明確,小子此時也難與判斷。”
王禪看了看堂外,此時已是天明,花園中鳥語輕翠,讓人聽之心悅,可對於王禪來說,卻是有些困乏了。
而且王禪今夜的目的已經達到時,而且還留下不少斷頭懸念,讓伯否心裏時常掛念。
其一王禪觀人卜卦之能,也算是小有名氣。
這擇主難定,不若求神占卜,這就好比現代人抓鬮一樣,用運氣來幫自己選擇。
所以這就在伯否心裏播下了懸念,讓伯否也想知道能繼位的三人將來命數如何?
其二,兩拔刺客,依王禪分析,該是有很多種可能。
甚至會涉及與吳結盟的晉國,晉國強大,這是列國共認的。
而當年晉國的目的是讓吳國牽製楚國,卻也不想吳國太過強盛,反而養虎為患。
當年伍子胥就是先投靠晉國,受到重用,再派往吳國,助吳國強大,以對抗楚國,相反他對越國則並不忌憚。
伍子選擇公子山,是否也代表晉國的意圖,這還讓人難與捉摸。
其三,以王禪之能,吳國三公子見之一定會對王禪之能有興趣,所以無論將來誰成為吳王,那麽借王禪的身份,自然也可保得他下半世權貴。
伯否有利求於王禪,這就是王禪一夜之間達到的目的。
“小公子也是勞累,為老夫之事奔勞,老夫心中有愧,不若就住在我伯府如何?”
“太宰大人,這萬萬不可。若我住在太宰府上,反而會對太宰不利。
您接見於我是為吳王效勞,而我若住下,就反而變成附擁於太宰大人。
這樣反給其它有心之人以口舌,小子還是回住驛館,這樣更顯楚國靈童的傲慢。於大人卻百利無一害。”
王禪說完,已站起身來,而伯焉已經打著鼾聲,早就夢入三秋了。
趙家兄弟卻一直照顧著趙伯,此時見小公子起身,也扶著趙伯站了起來。
“焉兒,快快起身吧,送小公子及屬下回驛館。”
伯焉從夢中醒來,抹了抹眼睛,一看到是十分願意。
畢竟若是再不送客,他還得在此呆著,那可於他大大的不利了。
王禪對著伯否一揖,轉身就走,此時也是身疲力乏,困意十足,沒有什麽可掂記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