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為求一死
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為求一死
董大夫一聽,雖然知道王禪的謀略,可卻也有疑惑,卻又不好問得過多,畢竟就算問了,也未必就會真的明白。
「回先生,此次王上先是發了旨意,指責族主用私刑斬殺趙午,要讓族主親自上晉都向王上請罪。
同時也責罰范氏與中行氏未經王上同意就私自出兵,圍攻趙氏,要兩氏族主回晉都向王上回復。
此事雖然不錯,可范氏與中行氏的情況其實大家都明白,這只是給智韓魏三氏一個借口。
畢竟范氏與中行氏的族主就算是想去也不會真的有機會再去晉都覆王上之命了。
所以我一直勸阻族主,不可去晉都,特別是於此時此際,去晉都只會有去無回。
另外,王上要求所有世族每族歸還一萬戶予王上,此事在下認為定然是智氏的詭計,意在消弱其它世族以壯大自己。
若說此時縱然是各族歸還一萬戶給王上,王上也無此能力盡收,最後得益的還是智……
而我趙氏經此一役之後,百姓生活已然疾苦,而且許多封地尚不在控制範圍之內,一萬戶實在也拿不出來。
可若連違兩道王上旨意,那麼又會給智韓魏三氏攻伐趙氏以借口,此事到也十分刺手,今日來就是要請先生出個好的主意。」
董安於也把此時晉王的兩道旨意說清楚,而且也分析了其中的關鍵之處,說起來也是左右為難。
「此事我也有所知曉,而且有幾件事可以明確,此時范氏與中行氏已被三氏所滅,只是兩氏所的其它封地此時還有些日子要慢慢侵吞,並且想來三氏還沒有分封兩氏的協議,他們之所以並不會著急,是因為此時兩氏封地之上都是三氏的大軍,無人可以奪得去。
另外一點,就是三氏要於此時分封此次的大戰成果,若趙氏尚存,那麼他們定然也不可能忽視趙氏的功勞,而他們之所以不會此時分封,當然是還想著把趙氏封地一起分了,這樣也省了趙氏去分范氏與中行氏的封地。
所以說智韓魏三氏攻伐趙氏已是不可避免,一萬戶歸還晉王其實只是借口,趙氏給不給這一萬戶,趙氏都會被三氏攻伐。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趙氏當不必理會這一萬戶的無理要求,只要做好應戰準備即可,也不可被晉王此兩道旨意迷惑。
智氏之所以出此策略,其實是想趁趙氏左右為難之際調動三氏大軍部署,以來圍攻趙氏,而依先前定下的策略,晉陽城已開始準備,此點也不勞兩位擔心,有尹城主在,晉陽城一定還是穩不可奪。
而且毋恤少族主已穩佔了邯鄲城,隨時都可以牽制著三氏。
只要族主把大軍調回一部分,把晉陽城兵力補充到五萬即可,其它的隨時準備大戰就行,想來兩位已經安排妥當。
而之所以兩位無法確定,也有爭執看起來是因為此次晉王召會,必然要有人去晉都覆命,這樣也不會有人說趙氏謀逆。
那麼由誰去更適合的問題自當有些糾結了。
此次去晉都確實有去無回,族主不願董大夫去,而董大夫自然也不願此時趙族主冒此大險,這才是為難的地主。
而本公子也不方便出面決策,此事本公子也不好替你們做出決定呀。」
王禪其實早就猜測到此事為難之處,非是一萬戶,只是在誰去晉都受晉王之罰而已。
而他剛才說起趙氏的百年前的淵源,其實已是目的明確,非是無的放矢,董安於與尹鐸還有扁鵲神醫其實現在已然明白。
剛才說到百年前的程嬰、公孫杵臼如此忠義,其實只是為現在此事的鋪墊而已。
「族主,此次是尹鐸守晉陽城,與兩氏交戰的也是尹鐸,對於殺趙午其實也是在下的主意,既然如此,此次回晉都之責就交與在下吧,董大哥精於兵法韜略,是在下的師傅,就是此時的晉陽城,也是董大哥當年親自修建,到尹鐸之時,已是得了董大哥的光,這一次去晉都就交與尹鐸了,族主與董大哥不必為難。」
尹鐸也知道此次去晉陽不會有活路,可此時還是首先自告奮勇的提出,一點也不含糊。
「尹兄弟,你的好意大哥心領了,你還年輕,董某卻已年暮了,而且此次晉陽守城,你也是功不可沒,雖然有鬼谷先生權謀無雙在前,可對於守城也要領會先生的意圖,行軍指揮也要靈活機動,這才用兩萬人擊潰中行氏范氏近二十多萬人的攻擊,守住城池,不讓百姓因此受難。
將來晉陽城面對的是智韓魏三氏圍攻,情況會更加堅難,尹兄弟留守此城是最佳人選,你就不必與大哥爭了。
更何況你在趙氏官位比大哥低,去了也是妄然,而董某跟隨族主多年,也領軍四處征討,在晉王及其它世族眼中份量較足,也曾受封上卿,非是兄弟可比。
兄弟就一心守城,其它的事你就不必操心了。」
董安於先是肯定了尹鐸的本事,重要的一點是深懂王禪的謀算,執行起來不會多添麻煩,也不會打折扣,這才讓王禪的計謀可以發揮最大的效用,這也是尹鐸的長處,而且此時也主持著晉陽城的改建及守城準備,也不便臨時換城主。
而且最後董安於到也說得不客氣,就是說尹鐸身份還不夠格,不可代表趙鞅去晉都,這聽起來有些刺耳,可此時說出,也是體現了董安於的大義本色。
「我趙氏有你們這些忠義之臣,是趙氏的福氣,本族主有董卿與及尹卿也是本族主的富氣,就如同前兩日我與董愛卿所言,若說本族主已死,那麼無可奈何,可現在本族主尚未死,而且此事也是為本族之利,本族主是不會讓你們忠義之臣為本族主冒此大險……
你們不必相爭,本族主十分心慰,而且主意已定,不必再爭,此次來見先生,本族主就是要當著先生的面把外圍大軍掌軍之權交與董愛卿,將來若是本族主有什麼意外,你們就依本族主旨意,扶毋恤為將來的趙氏族主,並輔佐毋恤保趙氏一族能屹立於晉國之地。」
趙鞅此時也表明態度,雖然說在兩人之後,其實他也早打好主意了,而且於他而言誰去晉都赴死他都不願意,董安於兵法了得,而且也善於治理一方百姓,是不可多得的賢才,更兼之忠於趙氏,若留下來給將來的趙毋恤,當是不可多得的左膀右臂。
而尹鐸也是晉陽城主,此次又立了大功,若說讓其赴晉陽送死,也會寒了趙氏門客家臣的心,更何況馬上還要面對三氏的圍攻,尹鐸更是缺一不可,董安於也是缺一不可,唯有他本就是族主,在趙氏有難之時為趙氏赴死也是義不容辭。
可趙鞅此時畢竟是族主,若他一死必然會對趙氏造成負面影響,影響士氣,同時就算趙毋恤成為族主,卻在晉國無任何職位,在晉國朝堂之上沒有話語權,反而會被其它世族排擠,而且將來整個趙氏還要靠趙毋恤來興盛,除了要有忠義的家臣,還要統領趙氏各族團結一心。
所以此三人無論誰去,都難達成統一,都會對趙氏造成影響。
「此事到是十分為難,族主做人處事,老夫這麼多年十分了解,所以才會遊歷列之後定居晉陽城,只是老夫身份不高,不能代三位處理此事,看起來為晉王出此謀略之人,也是極為陰損,他知道無論是誰去,都會對趙氏造成巨大的損失,實在陰險至極。」
扁鵲此時也是十分感嘆,知道此計的陰損之處,可他卻是看著王禪,還是要王禪來解決。
就算是他剛才說對於此事無能為力,可三人固執於此,做為族主的趙鞅不願家臣赴死,作為家臣的更不願所效忠的族主赴死。
可若此次不去,那麼趙氏又會成為不忠不義之族,而且也會讓其它世族小看,讓他們的出師更是變成合理的討伐逆族的正義之舉,這會對整個趙氏大軍的士氣造成巨大影響。
此時扁鵲一說,大家都又看著王禪,或許只有他才能解決此事。
「公子,你就不能想想辦法,妥善解決,誰都不用去嗎?」
白靈與梅香此時也聽說了整個緊張而帶著一些傷懷的氣氛,可她對王禪卻還是十分相信。
「靈兒,公子若有辦法也不會為難族主及二位大夫了。
趙氏此時雖然受中行氏與范氏圍攻,而且將來也不可避免受三氏圍攻,可此時大家未明之時,若公然不履行晉王旨意,就會陷趙氏於不義之中,而成為晉國的謀逆之臣,此萬萬不可。
更何況已決定不退回一萬戶與晉王,那麼至少得有人去晉都對此事進行解釋說明,所以此事無法推脫。
而公子向來不過問諸侯列國內部爭鬥,更不會參與,此事公子縱是聰慧無比,卻也無能為力。」
琴歸看得比白靈通透,若說王禪有辦法解決,那麼也不會讓三人陷入如此僵局了。
白靈一聽,此時也是臉上憂慮,她也不想任何人為此而赴死。
「我看此事也不必為難先生了,此事是我趙氏一族之事,本族主自有決策之權,一切當還要是依本族主所定,所以兩位愛卿不必相爭,老夫在此感激不盡。」
趙鞅此時又把族主身份擺出,就是以權來壓董安於與尹鐸兩人,讓他們聽命於他。
「族主所言差了,我與董大哥雖然是趙氏家臣,可非只是為趙氏一族,而是為晉國趙氏封地內的萬千百姓以及晉國,若族主決定有損於封地百姓,更會讓這些百姓受戰火之亂,那麼想來董大哥與我也不會隨意就隨從族主之意,若做為家臣見族主之令不妥而坐視不理,那我們也不配為趙氏家臣了。」
尹鐸此時更是以封地百姓為由,直接就拒絕執行趙鞅的指令,看起來此事當也是十分難辦,誰也不會輕易妥協,都要為大義而爭著去晉都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