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還不如我呢
眼下梁國的情況,不是他們能夠討價還價的時候,但凡有一絲能夠緩解災情的希望,都要緊緊地抓住,否則轉瞬即逝,梁國氣運可是要大虧啊。
難不成,還真要等著諸國趁機來進犯嗎?
顯然,梁國已然沒有精力去應付外敵了。
再加上,京都中的難民越來越多,這些大臣們看著都覺得厭煩不已,卻又無能為力,堂堂一國之都,總不能最後淪為百姓流離失所的駐紮之地吧?
如果連京都都這樣了,那梁國其他地方,百姓的現狀豈不是更加的淒慘,很快,便會把人給逼急眼了,引起百姓的不滿,從而揭竿起義,內亂打起,梁國內憂外患,可謂是風雨飄搖。
但是梁默雲有自己的遲疑,他不相信文國皇上什麽都不要,便慷慨的要幫助梁國渡過難關,畢竟,梁國之前可是做了對不起文國的事情,與越國,柳國安勾結,欲要攻打,瓜分文國,這文國皇上是知道的啊。
況且,文國還扣押了梁安斌,這足以說明文國對梁國的不滿。
既然不滿,為何相助?還什麽報酬都不要,說不通啊。
大臣們見皇上眉頭緊鎖,遲遲不下決定,知道他心裏的顧慮要比大臣們多,也都不好去當那個忤逆皇上意思的人,即便心裏希望皇上答應,但誰都不開口勸說。
下了早朝,梁默雲留下了羌丞相,沐大人還有秦大人。
這三人在朝堂上最是足智多謀,梁默雲希望聽聽他們的看法。
“這是好事,”沐大人說道,“說明文國有意與咱們梁國交好,隻要渡過這次難關,以後是否還針對文國,那就另當別論了。”
沐大人這話,多少有些過河拆橋的暗示,想著先承接了文國的好意,將來梁國恢複元氣,便飯過來給文國一刀,反正梁國本來就有意要侵吞和侵占文國領土,隻是誰都沒想到,會突生變故,梁國遭遇了多年不遇的雪災,而且災情還涉及全國。
他這話裏,言明梁國占據了主動,並且掌握著所有的主動權,卻忘了,明明人家文國才是出手援助的,梁國則是受用的國家。
將來若是梁國真的背負上一個忘恩負義的名聲,哪個國家還敢和梁國結好?萬一落得個和文國一樣被針對的下場,那豈不是很吃虧?
但凡結好,那都是權衡過利弊的。
也正是因為顧慮這一點,所以陛下覺得,文國肯定別有目的,文書上沒說,不代表沒有,萬一先斬後奏,致使梁國在承接了文國的好處過後,文國提什麽樣的要求,梁國不好不辦,若是什麽過分的要求,那梁國豈不是虧了?
吃虧而又賠本的生意,梁默雲可不願意做。
秦大人搖頭,和沐大人有不同的觀點:“不可,過河拆橋的事情,萬萬不能做,那會影響梁國在諸國的名聲,累及梁國皇室及陛下的名聲,絕對不行。”
在這一點上,梁默雲是支持秦大人的。
秦大人觀察梁默雲的神色,見他微微點頭,知道自己所提,正是陛下所想,又緊接著道:“現在陛下遲遲不應的緣由,無非是不知道文國此番幫忙的理由和目的是什麽,一旦知道了,這件事情也就好辦了。”
秦大人看向陛下,陛下眼中有讚賞之色:“不錯,不明不白的接受別人的好處,心裏總歸是不踏實,咱們也處於被動,可若是知道對方究竟要做什麽,應對起來,心裏也會更加有底。”
沐大人不置可否,覺得秦大人說的都是廢話:“你說這些,十個人都知道,陛下苦惱的不也正是這些嗎?陛下讓你來,是讓你幫忙想辦法的,而非是將陛下心中的想法給說出來的。”
秦大人聞言,臉上不由得有幾分尷尬,輕咳兩聲掩飾尷尬,說道:“所以,依微臣來看,當務之急,便是對使臣細細詢問,文國究竟有何企圖?”
沐大人一臉不屑:“在朝堂上的時候,陛下不是已經問過了嗎?使臣也都已經回答了,文國除了書信上寫的,沒有提出任何其他的條件,這已然是全部了,難不成一個使者還能夠隱瞞什麽不成?”
秦大人更是尷尬了,也對,使者傳達的就是文國皇上的意思,總不能夠撒謊,這對兩國來往是不利的。
一時間,秦大人不知道該說什麽了,眼看著陛下的麵色越發難看,絞盡腦汁,最後脫口而出:“要不,陛下寫一封書信,讓人快馬加鞭送到文國,細細詢問文國皇上到底有什麽條件,就說梁國是禮儀之邦,不能平白受人恩惠,卻無所報答,這不是梁國做事的風格,讓文國皇上提條件,如此,咱們接受幫助,也就理所應當了,也不怕文國事後再提什麽過分的要求。”
陛下聞言,沒說話,目光則看向了一直沉默不語的羌丞相。
他看得出來,羌丞相有話要說,也心知羌丞相知道的比沐大人和秦大人要多一些,有他們在,羌丞相不好表達個人觀點,遂讓兩人退了出去。
“行了,你們所說,朕都記下了,也會掂量著吧,沐大人,秦大人,沒有其他的想法和主意的話,退下吧。”
沐大人和秦大人不約而同看了一旁的羌丞相一眼,都知道陛下是留下他單獨有話說,沒再說什麽,退了出去。
出宮路上,秦大人沒好氣的對沐大人道:“你既然沒有主意,就不要在陛下跟前數落我的不是,一副好像你能夠拿出什麽好主意的樣子,結果呢,還不如我呢。”
沐大人冷哼一聲:“你建議陛下書信給文國皇上,這一來一回,可知道要耗費多長時間?災情中的百姓們等得起嗎?京都湧進了多少災民你不是不知道,再耽擱下去,京都侍衛隻怕都無法管束這些災民了,他們還不得一窩蜂的衝著皇宮而來?”
聞聽此言,秦大人渾身一震,不得不承認沐大人所言極是。
今早進宮上朝的時候,馬車行至大街上,便看到了諸多討飯的乞丐,讓隨從打聽,皆是從邊遠災區逃難而來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