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好消息
楚文軒挑眉:“你怎麽忽然之間向著她了?”
雲清否認:“我可沒有站在她那邊,我隻是覺得你這樣說一個女人的身體,有些太沒品,和有失風度。”
楚文軒接下來的話,讓雲清震驚不已。
“那是你不知道,她與梁國太子之前發生了什麽。”
說到這兒,楚文軒的神色越發難看起來,放下梳子,轉身到軟榻前坐下,剝開了一個橘子,兀自吃起來。
那橘子雲清嚐過,能把牙給酸倒了,可看楚文軒現在吃的麵無表情,神色凝重,不由得對他剛才的話更加好奇。
“她與梁國太子……他們發生什麽了?”想想,雲清又覺得不對勁兒,梁國太子遠在梁國,柳倩倩在文國,他們兩人之間能發生什麽?
楚文軒原本就沒想著要瞞她,所以直接告知了雲清,柳倩倩與梁安斌之間的關係。
“偷情?他們兩個?”雲清臉上露出震驚之色,原來柳倩倩去白鹿寺上香祈福,竟是與梁國太子勾搭上了。
那這樣說來,剛才自己為她說話,倒還真是多此一舉了。可又一想,或許人家才是真愛呢,畢竟楚文軒對柳倩倩不上心,得不到愛情滋潤的女人,遇到真心相愛的男人,情不自禁,是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雖然在道德上,會受人詬病,也會被冠上不守婦德的罪名,可若兩人真心相愛,對於早就想要放手的楚文軒,未嚐不是一件好事,也算是促成了一樁姻緣。
雖然是惡緣,畢竟柳倩倩不會有好下場,至於梁國太子,暗中勾結文國朝臣,想要霸占文國領土,也不是什麽好鳥。
單論感情的話,雲清勉強可以接受他們所為。
“不過人家要是真愛的話,這也無可厚非。”
楚文軒聞言,嗤笑一聲,似是覺得雲清的話很是可笑。
“你笑什麽?莫非他們兩個隻是露水情緣?那這樣的話,倒也的確該聲討一番。”
楚文軒沒有回答雲清的問題,而是娓娓道來:“梁國太子在梁國本就沒有什麽好名聲,一向沾花惹草,流連於花叢之中,梁國都城各大青樓都有他的身影,他睡過多少女子,想必他自己都不知道。倒是有些無聊的人,給他粗略的算過,起碼這個數。”
楚文軒張開手掌,雲清猜測:“五個?隻怕不止吧?”
楚文軒搖頭。
雲清又猜:“五十個?按他的年齡,最多也不過如此了,好歹是一國太子,總不能太過放肆吧。”
“五百個。”楚文軒此話一出,雲清的下巴差點兒被驚掉,“這還是保守估算,他不止一次對女子做出承諾,說什麽將來之後自己坐上皇位,會封其為皇後。多少女子被他這樣的承諾給騙了,從而死心塌地的選擇順從和跟隨。結果到頭來,不過是黃粱一夢,終究都會醒,甚至有女子為此瘋癲,自殺,大鬧宮門。可想而知,他名聲有多臭,行徑有多惡劣。”
雲清就不明白了:“這樣的人也能當上太子?梁國皇上怎麽想的?那些朝臣也不上奏反對?至少百姓……不,至少那些受害女子的家人,會忍不住狀告太子吧,?”
楚文軒繼續為她解釋:“說起來梁國皇上,也是個昏庸之輩,梁國太子的母親蕭皇後,是個極為有手段的人,小門小戶出身,進宮當了宮女,不知用了什麽手段,迷惑了梁國皇上,懷上龍嗣。因為備受專寵,利用寵愛,把所有絆腳石全部鏟除,登上皇後之位,說服梁國皇上,立她的兒子為太子。”
“朝堂之上,對此反對的臣子,被她盯上便是死路一條,至於百姓,更是敢怒不敢言,一旦反抗,對付他們更像是碾死一隻螞蟻,一旦殺雞給猴看,又有誰還敢不順從?”
雲清倒是有些擔心了:“那柳妃知道他為人如此嗎?”
楚文軒遞給她一個眼神,像是在說“你說呢”。
雲清頓時覺得索然無味,還以為柳倩倩遇到了真愛,能書寫一段曠世奇緣,可沒想到,她連對愛的向往也沒了,與梁國太子勾結在一起,不過是為自己留一條後路罷了,也難怪剛才楚文軒說,柳倩倩對於身體屬於誰已經不在意,一心想的是權勢。
現在看來,的確如此。
若是楚文軒不盡早遣散苗婕妤等人,等到柳倩倩身子恢複,勢必會不擇手段的進行報複,到時候又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在她手裏。
想到這兒,雲清有些擔心:“那你可要好好保護苗婕妤等人,以及她們的娘家人,以柳妃的性格,肯定會大開殺戒來進行報複,那豈不是添了內亂?於你來講,更為棘手,她倒有心思偷布防圖了。”
楚文軒點頭:“放心吧,她現在可沒精力去應對旁人,心中所想隻有一件事兒,那就是拿到布防圖。這件事做不成,就算她把苗婕妤等人給殺光了,於她來講也沒有任何益處。你以為梁國太子與她勾結到一起,為的是什麽?當然是布防圖。”
“布防圖對於越國和梁國來講,都是重中之重。劉大將軍所訓練出來的兵馬,和研究的戰術,越國與梁國難以攻破,唯一的突破口便是布防圖,他們沒有耐心再等下去了。”
說到這兒,他想起一個好消息,“提到你父親,我倒是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
一聽說有好消息,雲清麵露喜色,朝他湊了過來:“什麽好消息?”
這些日子,因為柳倩倩和柳丞相的事情,心裏窩了不少火兒,難得有好消息,於他們來講,也算是沉悶生活當中的一點調味料,她巴不得這樣的好消息能越來越多。
“你的三個哥哥就要回來了,想必現在已經在回京的路上了。”
雲清當時就愣住了。
三個未曾謀麵的哥哥,真的要回來啦?
之前不見麵的時候,她一直盼著見上一麵,畢竟在現代,她沒有任何兄弟姐妹,從未有過這種一個大家庭相處的經曆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