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說書人
楚文軒有些不耐煩,“說吧,朕赦你無罪!”
公公便開始阿諛奉承起來,“老奴早已聽說,自從收到口諭後,皇後娘娘就派著貼身侍女出門找了一些市井之書來為太後娘娘解悶……時不時……!”
楚文軒聽到了一半,看向了他,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那個太監才繼續說了下去:“為了讓太後娘娘身臨其境,於是皇後娘娘也自己穿著打扮了一番,如同宮外的唱戲人一般。”
公公以為皇上會生氣,所以說話的聲音不敢太大,反而皇上沒有生氣,卻對他說擺駕太後寢殿。
楚文軒特意換了一身龍袍,還沒有走進太後,寢殿之時,就聽到了太後的連連笑聲。
修長的腿邁入太後寢殿時,耳旁就傳來一陣清脆的男聲:“姑娘,你不要再跟著我了,我一介窮書生,不值得。”
又轉換成嬌柔的女聲:“哎呀,公子,你誤會我了,我隻是為了報恩!”
旁白接著來了一句:“女子怕男子不再理會他,所以開口說了這一番話。而男子聽到這句話之後,恨鐵不成鋼。覺得話說早了。有些後悔。”
還沒講完太後娘娘便笑了:“皇帝快進來吧!一同陪哀家看著皇後與聲俱色的講著這些市井之事的,站在那兒幹什麽?快進來。”
楚文軒笑得溫和,“兒臣這不是怕打擾了母後的興致嗎?”
雲清見到皇上之後行了行禮,楚文軒看到皇後一身粗麻爛布,加身一身男子的著裝,可骨子裏的氣質還在還透露了些許文質彬彬的嬌氣。自己不由得心疼,覺得皇後可以放下身段,還有些竊喜。
楚文軒說完勉勵之後又開了口:“從哪裏找到的市井之書?身為皇宮中的人,居然穿成這樣!”
雲清剛要開口,便被太後娘娘阻止了住,於是對著楚文軒說:“皇帝,是我近日在皇宮裏有些煩悶,所以才讓她去市井之內找了這些書!”
楚文軒笑得很是開心:“既然母後喜歡這些,何不如從外麵找找些來。”因為楚文軒不願看到雲清穿著外麵的說書先生的衣服。好像是為了他吃這些苦。
太後娘娘拒絕了,“唉~外麵的人可是不如皇後人講的好!皇帝莫要再說了!”
“好,兒臣都依母後的!”楚文軒又不好拒絕太後。
自從那日過後,皇上次次都要來到太後娘娘這裏,從未缺席過。
此後整個屋子裏邊有三個人,爽朗的笑聲。
太後發現狀況,皇帝從未對於這市井之故事感興趣,怕是為了皇後吧!
皇後在那裏匯聲繪色的講故事,而皇帝卻癡情地看著皇後,無論皇後辦的是怎樣的一個角色雖然他從未去皇後那裏。可現在比以往,往她這裏跑的都勤快。
太後意味深長的笑了笑。有時候二人還一起裝扮做書中的人物逗太後笑。累了或是乏了,就拿出皇後特意冰鎮好的水果開始休息。
有一次皇後在夜裏受了風寒,於是向太後娘娘稟報,近日不再去那裏了。
皇帝並不知道此事,還是像以往那樣去了太後的寢宮。還帶來了近些日子來南方上供過來的荔枝。
可來到太後的寢宮裏,沒有看到雲清,有些鬱悶還有些失望。太後早已發現了皇帝的心思,於是笑了笑,“戲中人良人也是戲外的良人啊!皇帝可不要錯過啊!”
皇帝淡淡的開口,“多謝母後指點!兒臣知道了!”
又想了什麽一般,“母後今日不想聽皇後說書了嗎?”
太後點點頭,“皇後感染了風寒,哀家便讓她好好歇著了。”
太後早已知道:“她這個兒子對雲清態度早已經轉變,隻是身在其中,自己不知道了罷了,可局外人清楚的很。
楚文軒也終於認清楚了自己的心思。又擔心雲清的身體
於是向太後娘娘行了禮,“母後,兒臣告退。”
太後娘娘意味深長地看著皇帝,便對著旁邊的嬤嬤歎了口氣:“世人都不知情為何物,卻早已深入情中,我這個兒子對於感情之事有些木訥,還需要點撥一番啊!”
楚文軒,準備了些治療風寒的東西,變相皇後的寢宮使了去。他身旁的公公,也高興的笑了起來……
進入皇後寢殿之後,她看見皇後躺在床上咳嗽著,便有些心疼,於是對皇後說:“不必行禮了。”
他轉頭看見雲采端來的藥便端了起來,親自為雲清喂藥。
很是溫柔道:“自己怎麽這麽不小心?”
可後麵又加了一句:“皇額娘近些日子又聽不到你說書了。這些日子都不要去了。等多會兒好了。差不多再去吧!”他仿佛為自己打掩飾一般。沒有讓她感覺出自己在心疼她。
雲清點點頭:“是,臣妾知道了。”
太後自然是希望雲清能夠得到楚文軒的心的。楚文軒本就性格乖張,納妃多是為了拉攏後臣,後宮中柳倩倩從前獨大,如今被雲清壓製下來,柳丞相也比起從前收斂了許多。
雖然劉將軍遠在邊疆,但是他們一家在文國的地位不會有任何變化。文臣治國固然重要,可要沒有武臣安邦,他們又何來如此安逸生活?
太後心知隻要牢牢抓住雲清,自己在後宮的生活便會穩當下來。
雲清從床上爬起來,“可有探查到柳倩倩的事情?”
是了,雲清自然不會莫名其妙讓些說書人進宮。這些人都是楚文宇幫她找到的宮外遊俠。說書不再話下,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避開宮中侍衛,探查柳倩倩的事情。
蘭采低聲回答,“他們去看過了,還看不出什麽端倪來。娘娘,即便我們能證明這人是柳妃殺的,隻要柳丞相在朝一日,我們便不能撼動柳妃的位置。”
“你說的不錯,但是我不能當做這件事情沒有發生過。柳丞相和柳倩倩不是拿著免死金牌的人,隻要他們做的過了,該負責的陛下絕不會放過。不過是現在留著他們利大於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