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冰雹來襲(六)
因此,遭遇了這麽大的雹災,導致瓦片需求量劇增,磚瓦廠的老板便開始坐地起價,那價格說是瞬息萬變也不為過。還有就是撿瓦工的工資,也蹭蹭地往上漲。這是典型的發國難財。
這些問題很快就反映到了龍尾鎮黨委政府。陳慶之緊急召集顧小鳳等黨政領導商討對策。
原本龍尾鎮的抗災形勢一片大好,獲得了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肯定,也贏得了老百姓的交口稱讚,如果現在因為瓦片供應和撿瓦工漫天要價導致民怨沸騰,那麽之前樹立的良好形象就會遭遇毀滅性的打擊,龍尾鎮黨委政府當然擔待不起!
經過討論分析,大家一致同意:政府應該主動介入此事,否則老百姓肯定要吃虧,這個時候隻有政府才靠得住,隻有政府才能保障老百姓的利益不受到損失。
但是在怎麽解決問題方麵,眾人各抒己見,爭論了一個多小時後才形成了決議:
關於磚瓦供應的問題:由黨政領導分頭去做鎮裏4家磚瓦廠老板的思想工作,要求他們加班加點生產磚瓦,並且不但不能漲價,反而要在目前市場價的基礎上打九折,並由鎮政府事後補貼半成的損失。也就是說,相當於是打了九五折。
關於撿瓦工的力量不足問題。由鎮裏派出的工作組繼續深入各村做工作,動員會撿瓦的村民加入到撿瓦大軍中來,並組織經驗豐富的撿瓦工對那些新手進行培訓,確保大家的技術能夠過硬。同時,由鎮裏麵對撿瓦工各自給予100元的一次性補助。
最後,陳慶之要求:“支援抗災工作,幫助災民重建家園,這是全縣上下的頭等大事,也是當前最大的一項政治任務。平時由著磚瓦廠的老板賺走了大把的錢,現在也到了他們回報社會、回報龍尾鎮百姓的時候了。如果他們不聽招呼,那麽我們就先采取停水停電措施,然後叫國土、建設等部門取消他們的生產資格,叫他們滾開龍尾鎮,別在我們的地盤上混了。大家務必要把這層意思傳達到位。”
雖然對瓦片和撿瓦工分別進行補貼,算下來肯定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是為了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陳慶之認為這筆錢花的值,再沒有什麽比老百姓的住房安全更值得政府關心和投入了。
災難無情人有情。冰雹災害發生後,漁陽縣的幹部群眾都動員起來了,其中尤其以龍尾鎮的救援最為及時,成效最好,損失最小。在數天後召開的抗災表彰大會上,龍尾鎮獲得表揚的次數最多。
根據縣委鐵書記的指示,縣委宣傳部組織了采訪報道組下到各個鄉鎮進行宣傳報道,其中奔赴龍尾鎮的人馬是宣傳部的高手,這也是牛錦特意交代的,打算好好替龍尾鎮宣傳宣傳,也為顧小鳳造造勢,為將來提拔重用奠定一點基礎。
在全縣的宣傳報道中,以龍尾鎮的抗災事跡最感人、最實在,受到了幹部群眾的普遍稱讚。
縣裏把新聞報道片送到嵐州市電視台播出後,得到了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的批示,指示要大力挖掘漁陽縣抗災救人的典型事跡,在省內主要媒體進行重點宣傳。特別是要把黨員、幹部衝在一線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事跡宣傳到位,激發正能量,弘揚新風尚。
根據市委宣傳、宣傳部長的指示,嵐州市電視台迅速組織人員深入漁陽縣特別是龍尾鎮進行采訪。
電視台的漂亮女主持在龍尾鎮采訪了一圈後,發現黨委書記陳慶之的威信很高,很多人都提到了陳書記衝在一線指揮調度抗災工作,特別是鎮裏搞的黨建指導員製度,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充分把黨員和優秀青年都動員起來抗災,感染了其他村民共同抗擊災害造成的損失,體現了黨組織的先進性。
女主持抱著強烈的好奇心,要求采訪陳慶之。陳慶之推說自己去了市裏辦事,把出風頭露臉的機會讓給了鎮長顧小鳳。
女主持原本有些不高興,畢竟自己聽的最多的名字是陳慶之,顧小鳳的名字出現的頻率太少了。但是想到既然是個女鎮長,說不定也有兩把刷子,沒準新聞播出後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女主持采訪了顧小鳳。采訪結束後,她覺得顧小鳳給她的印象似乎有點特別,怎麽說呢,像是一個很能幹的女強人,說話非常有條理性,而且特別上鏡。尤其是在談到黨委政府如何發揮作用的時候,能夠注重突出陳慶之的功能,沒有忘乎所以地搶了陳慶之的頭功。
尤其是顧小鳳在攝像機關閉之後,悄悄地把女主持拉過一旁,說是準備了一些土特產,已經安排人放在了他們的采訪車上麵。
女主持不知道是什麽好東西,但是想到漂亮的女鎮長既然這麽上路,肯定不會太差了吧。而且在鄉下地方嘛,絕對都是比較綠色環保的農產品,估計是在城裏的菜市場或者超市裏邊不容易買到的。
嵐州市電視台還采用了漁陽電視台的一小部分鏡頭,經過市電視台剪輯之後,效果非常好,重點非常突出,主題非常鮮明,既突出了黨委政府發揮的牽頭抓總作用,又體現了黨員幹部帶頭抗災的先鋒模範作用,還展現了老百姓全力支持配合的感人場麵。
尤其是顧小鳳在新聞短片結尾說的:“在這場抗災中,龍尾鎮黨員幹部充分展現了黨員的先進性,這也說明鎮黨委推行的黨建指導員製度是成功的,是新形勢下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的積極探索和實踐。”
梅山聽說了龍尾鎮的抗災故事,但是直到看了市縣電視台的新聞報道,才直觀形象地感受到了鎮村幹部在其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他敏銳地想到:龍尾鎮的抗災故事,其實就是黨員幹部衝鋒在前,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動體現,充分展現了黨員幹部的政治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