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黨史辦年度計劃
吐槽歸吐槽,他還是很認真地製定了一份工作計劃。經過翻箱倒櫃,找到了好幾年前的一份工作計劃和工作總結作參考,再結合黨史辦的工作職責,擬定了一份工作計劃。
根據市裏的要求,陳慶之把重點放在了黨史進校園和挖掘整理黨史故事這兩項工作上麵。
黨史辦是清水衙門,人微言輕,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肯定抓不出什麽成效來,還不如像市裏所要求的那樣,有重點的突出抓兩項工作,或許還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
至於黨史進校園怎麽搞,陳慶之也想到了,那就是跟團縣委、教育局進行合作,借助他們的力量來推動這項工作,如果單憑自己單打獨鬥,根本就掀不起什麽浪花來。
當然了,計劃製定後,陳慶之首先找到了王道然匯報此事,王道然的態度是,如果上麵不催,就不打算去弄。但是既然陳慶之搞出個計劃來了,他也會支持。同時叮囑他記得郵寄一份給市委黨史研究室。
是的,陳慶之在漸漸低走向了成熟。而且他還想到,團縣委那邊估計應該更好說話,先找團縣委說一說。因為都是小單位,而且團委那邊都是年輕人,估計更好溝通。教育局是大單位,手握大權,不見得會買賬。
陳慶之是個風風火火的急性子,說幹就幹,當即先找到團縣委,拜訪了主持工作的團縣委副書記王群。團縣委書記空缺了將近一年,一直是王群在主持工作,手底下還有兩個年輕的一般幹部,一個聘用的中專生。另外,副書記還空缺一名。
對於王群來說,迫切希望作出點成績來,好在領導麵前增加點印象分,爭取能夠早日把前麵的“副”字去掉。
因此,對於陳慶之送上來的方案,兩人是一拍即合,當即決定盡快開展此項活動。由黨史辦這邊負責提供黨史資料,除了中共黨史、上南黨史、嵐州黨史外,重點要挖一挖漁陽自己的紅色資源。由團委負責督促各中學團總支、小學少先隊配合開展黨史進校園活動。
既然是進校園,自然繞不開教育局。當下,陳慶之跟王群一起興衝衝地去找了教育局局長吳峰,不知道是因為很忙,還是因為不太感興趣,吳峰聽完兩人的匯報後,簡單發表了幾句後,就打發兩人去找分管學校德育工作的副局長雷鵬,由雷鵬具體負責對接。
雷鵬的態度不冷也不熱,反正就是叫他們兩家搞個方案出來,到時候教育局這邊就是配合下,三家一起聯合下個文,然後集中在漁陽中學或者漁陽實驗小學搞一個示範活動,邀請縣領導以及三家領導共同參加,再在電視台做個報道,這事情就差不多可以劃個圓滿的句號了。
總之,雷鵬代表教育局作了表態,由於他們業務比較忙,這個事情主要還是黨史辦跟團委多費心,教育局就是掛個名而已,讓底下的中小學看見教育局的牌子後,能夠更加配合這項活動。
雖然雷鵬不算熱情,但是能有這樣的表態也算是不錯的了,搞個方案也不是很難的事情。
很快就搞了一個方案出來,三家單位聯合下文,要求全縣中小學大力推進黨史進校園活動,並且將把這項活動的開展情況作為評選優秀團務工作者等榮譽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將在年底的時候專門評選表彰一批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
指導性的方案下發後,剩下的就是在縣城籌備搞一個大型的黨史進校園活動,邀請一些縣領導參加,擴大這項活動的影響力了,爭取在漁陽縣本地的新聞媒體上有圖像、有聲音,讓全縣的幹部群眾知道黨史辦也在做點事情,不是無所事事的小單位。
陳慶之甚至大膽地想,如果能夠在漁陽縣之外的媒體上報道一下就更好了,比如嵐州電視台、嵐州日報。但是,他也不敢過分的奢求。
跟王群商量之後,最後決定把這場活動放在漁陽縣實驗小學。為什麽這樣考慮,有三點原因,一是實驗小學曆來對開展大型活動都比較重視,基礎好,氛圍濃。二是實驗小學的中層幹部比較得力,搞活動非常在行,基本上布置下去了,就不用再去多費心,他們會一手一腳地給弄好。三是有不少領導的小孩在實驗小學裏就讀,而小學生都是比較聽話的,如果活動搞得好,到時候很容易把活動的影響力滲透進全縣領導幹部耳中,這可是比自吹自擂要強多了。雖然不見得每個領導的小孩都會在家裏提這個事情,但總有那麽幾個會提吧,這就行了。
從這點來琢磨,這個王群很有政治頭腦,知道怎樣創造機會,怎樣把工作成效帶來的好處發揮到極致。陳慶之從中又學到了一點,特別是通過領導小孩來提高活動的影響力,這點是最令人拍案叫絕的。
陳慶之很謙虛地說道:“王書記,我對於搞活動不是很在行,但是我知道你們團委經常搞一些大型活動,沒少得到縣領導的表揚和讚賞,所以,這個在實驗小學的活動方案,能不能由你們牽頭搞出來,到時候我再認真地學習學習,下次我們兩家繼續聯合搞活動的時候,就由我們黨史辦來操刀搞方案,怎麽樣?”
王群是個很好說話的人,大方地回道:“沒問題,我安排人先弄個初稿出來,反正我們可以拿以前類似的活動方案參考一下,到時候我們再坐下來商量一些細節問題,爭取能搞出點名堂來。”
陳慶之道:“我看咱們可以選擇五一的時候,搞個活動,現在還有十來天的時間做準備,相信夠了。”
王群道:“差不多來得及準備,我看就先這麽定了。”
隨後,兩人又商討了一些細節問題。到了吃飯時間,陳慶之很熱情地邀請王群吃飯,王群非得說他請客,最後拗不過陳慶之,還是由陳慶之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