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天下第一痛
老劉揉了揉臉,激動的笑的時候,臉部一點問題都沒有,恢複正常了!而視線,也變得正常!回想前些天,眼睛都睜不開,走路都需要別人扶,真是恍若兩個世界!
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回家去,離去之前,自然給陳俊奉上了一麵錦旗。
事實上,麵肌痙攣在神經類疾病中比許多腦腫瘤的發病率還要高。這是因為東方人體型較小,後顱空間小,血管和神經更容易擠在一起,因此該病發病率較高,大部分患者初期表現為眼皮跳、嘴角抽動等症狀,隨著情況加重會出現眼睛睜不開、麵部肌肉緊繃,對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
但在中國,麵癱的發病率高於麵肌痙攣,常有人會把它們混為一談,其實它們不是同一種病。
麵肌痙攣可以通俗理解為麵部神經過度興奮引起的麵部肌肉抽動,而麵癱則是各種原因引起的麵神經麻痹造成的麵部表情肌癱瘓,在發病期間神經直接“廢掉”,神經功能暫時不起作用,嚴重的患者連基本的抬眉、閉眼等動作都無法完成。
不僅如此,麵肌痙攣和麵癱的治療方式也截然不同。
麵癱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因對症治療,因為神經炎症引起的麵癱約80%通過治療是可以完全恢複的,但如果是由於中風或外傷造成的麵癱,則療效較差。
陳俊提醒廣大粉絲朋友們,如果出現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確診,對症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陳俊在自媒體上分享這篇文章後,事實證明,粉絲們還是很有啟發的。這不,有位老阿姨看了陳俊的文章,就立馬意識到,自己不正是有麵部抽搐的症狀嗎?完全可以找陳醫生去診療一下啊!
這位老阿姨六十一歲,家住在H市周邊一縣市,離H市也就一百多公裏吧,她平時身體倍兒棒,一直吃嘛嘛香,睡眠也好,退休後就是在家裏照顧孫女,兒子兒媳都非常孝順,日子原本過得十分愜意。
奈何,一場病痛打破了她寧靜的晚年生活。
大約是從去年10月起,這位老阿姨就感覺右臉時不時隱隱作痛,一開始她還以為是牙痛,到當地醫院拍了個片子,醫生說是牙周炎,吃點藥就行。
回家吃了一個月的藥,結果疼痛不僅沒有任何緩解,而且不斷加劇,發作頻率也越來越高,平均兩三分鍾右臉就會襲來一陣撕心裂肺的疼痛感,並從臉頰逐漸延伸到鼻子、眼睛,一直到頭頂,同時,老阿姨還發現自己的右臉和右眼皮會“一抽一抽”的,每次抽搐都會進一步加劇痛苦。
於是,再次前往當地醫院進行檢查,最終,老阿姨被確診為“三叉神經痛”加“麵肌抽搐”。
這是一種怎樣的痛呢?要知道,三叉神經痛有著“天下第一痛”的稱號,可以說,就連呼吸都是一種痛!
這位老阿姨三叉神經痛,伴發右側麵肌抽搐,右臉簡直“無法觸碰”,吃飯、喝水、說話、輕微碰到,都會像電擊刀割一般劇痛,同時,右臉和右眼還不停地抽搐,嘴角都歪斜了。
為了緩解這種痛,老阿姨跑遍了當地醫院,吃藥、中醫、針灸……絕望的她甚至求助“神婆”。
喝過符水,請道士做過法。都不管用。
在疼痛的持續折磨下,這位阿姨短短半年,就瘦了十七八斤,而且因為長期睡眠不佳,她甚至出現了悲觀無助的抑鬱征兆。
這不,陳俊的文章似乎給老阿姨帶來了曙光,她立馬跟兒子媳婦一說,兒子媳婦上網一查,確實,這位陳醫生挺厲害的,號稱國內外粉絲過億,也不知道真的假的。不過,醫術是杠杠的,還錄製過什麽杏林道綜藝節目。
於是,一家人就陪同老阿姨,來找陳俊看診。
由老阿姨的兒子主訴,因為她兒子能說會道,口才比較好。
“曾經有一個早晨,我睡眼朦朧,忽然,看見床頭有個人站著,正是自己的母親。她站著一動不動,我都嚇了一大跳,連忙從從床上跳起來。然後,我媽媽就跟我說,‘兒啊,我太難受了,我不想活了,我想死,想跳樓,就是舍不得你們!舍不得我乖孫女!’”
兒媳婦也在邊上連連點頭,確實有這麽回事。
兒媳婦補充:“我老公這麽一個五大三粗的漢子,從來流血不流淚的,當天就忍不住眼眶紅了,淚水跟斷了線的珍珠似的!”
這是一個孝子。
“陳醫生,您說那個微血管減壓術能治療麵部抽搐,是不是真的?那有沒有辦法順帶幫我媽媽把三叉神經痛也給搞好啊?”孝子問道。
陳俊說道:“三叉神經痛和麵肌抽搐是常見的腦神經疾病,一般來說,三叉神經及麵聽神經和周圍血管友好相處,互不擠壓,但像你媽媽這樣,血管走向異常,‘壓住’了三叉神經和麵聽神經,這樣神經就很容易受到血管搏動的影響而出現神經損傷,從而引發三叉神經痛和麵肌抽搐。不過,這種三叉神經和麵聽神經同時都被血管壓住,同時發生三叉神經痛和麵部抽搐症狀的患者平時其實是不多的,但它們的發病機理是一樣的,都可以使用顱神經微血管減壓術來進行治療。”
“啊,那真是太好了!”老阿姨一家人都激動壞了,尤其是老阿姨,喜極而泣,可是,她卻不敢抹眼淚,因為,對她這樣的患者來說,抹眼淚是一種極為奢侈的行為,即使痛得痛哭流涕,她也從來不敢碰自己的臉。
一碰,就跟下地獄似的,真的吃不消啊!
陳俊說道:“還是要先安排檢查。”
“嗯嗯,我們全力配合。”
然後,陳俊就給老阿姨安排了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這位老阿姨右側小腦上動脈分支與右側三叉神經關係密切,右側前下動脈分支與麵聽神經關係密切。
術前準備完成之後,就由陳俊主刀,給老阿姨進行了這一微創手術。
陳俊先用神經導航儀在患者的右耳後對橫竇和乙狀竇的交叉點進行定位。
因為壓迫點就在交叉點的下方深處,這樣可以更加精準地找到點位,從而盡量縮小切口和骨窗的大小,減少出血,患者也會少一點痛苦,恢複也能更快一些。
精準定位後,陳俊以這個交叉點為標記切了一個大約4厘米的切口,再開了一個直徑2.5厘米左右的骨窗,在顯微鏡的輔助下推開小腦,逐步深入,在狹小的空間裏找到了三叉神經和麵聽神經,小心翼翼地梳理、撥開周圍粘連的血管,找到責任血管,再用特製的墊片將神經和責任血管隔離開來,使得神經不再受到血管搏動的影響。
說起來簡單,也就這麽一段,但其中蘊含的技術含量則是相當高的,有些人可能連三叉神經和麵聽神經都找不到。
陳俊的這種手術,向來效果立竿見影,這不,經過麻醉複蘇回到病房後,這位老阿姨抓著兒子的手連聲說道:“不痛了,不痛了,真是太好了!媽媽太開心了!”
老阿姨的兒子仔細觀察,還發現,自己老母親的臉也不再“一抽一抽”的了。
術後第二天,患者就開始正常飲食了,她一邊吃,一邊和護士閑聊:“其實我飯量挺大的,年輕的時候能吃三大碗,後來年紀大了,飯量小了些,但在病發前我也能一頓吃兩碗米飯,自從得這個病後,什麽東西都不想吃,現在不痛了,胃口馬上就變好了。之前瘦掉的那十幾斤,估計很快就能補回來!”
護士笑著說道:“那可恭喜您了!您呀,是來對了地方。要是早點兒來,可能早就告別病痛啦!”
“是的是的,你們醫院的醫生真是厲害呢,陳醫生這麽年輕,居然水平就這麽高,真是前途無量!”
“嗬嗬,他是我們全醫院的偶像!”護士眼睛裏閃爍著喜愛的光芒。
陳俊又得了錦旗一麵。
他在自媒體中分享,其實,治療三叉神經痛,還有其它方法。
三叉神經痛號稱“天下第一痛”,發作時疼痛如刀割、針刺、撕裂、燒灼或電擊樣劇烈難忍,甚至痛不欲生。通常在上唇、鼻翼、齒齦、口角、舌、眉等處有扳機點亦稱“觸發點”,輕觸或刺激扳機點會導致疼痛發作。
麵肌抽搐表現為半側麵部陣發性、不規則、不自主抽搐,程度輕重不等,嚴重者每日抽搐不計其數,甚至出現麵部萎縮,瞼裂變小,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及自尊。
“微血管減壓術是醫學界公認的根治三叉神經痛和麵肌抽搐的方法,該手術技術成熟,風險較小,效果很好且立竿見影。為進一步減輕患者痛苦,我們更注重‘微創’理念,盡量減小切口,手術過程基本不出血,患者術後恢複得也比較快。除此之外,還有三叉神經半月節球囊壓迫術、伽馬刀治療等方式可以治療三叉神經痛。”陳俊在文中詳細介紹。
三叉神經半月節球囊壓迫術,是在C臂機或DSA引導下精準穿刺卵圓孔外口,導入球囊壓迫三叉神經半月節,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微創,不出血,尤其適用於非血管壓迫導致的三叉神經痛患者。
而伽馬刀治療,則是運用高能伽馬射線聚焦到三叉神經根部,降低三叉神經對痛覺的敏感度,達到減少疼痛發作的目的。無創,住院時間短,尤其適用於無法耐受麻醉和手術的高齡患者。
……
“黃老師,你最近心情不好嗎?怎麽講課表情這麽嚴肅的?”課間,有同學上來向黃翠萍提問,問完後,忍不住說了這麽一句。
黃翠萍是NB市一所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身為一名緊跟潮流的中年人,黃老師與時俱進,授課時表情豐富,新招頻出,在學生群體裏頗受歡迎,被學生私底下稱為“行走的表情包”,更是有很多學生把黃老師的照片作為表情包在聊天中使用,黃老師為此跟同事逗趣說自己是“00後”,跟學生毫無代溝。
“沒有啊。我不是在笑嗎?”黃老師揉了揉臉,疑惑地說道。
學生說道:“沒有啊,你沒有笑,很嚴肅呢!”
“啊?”黃老師驚呆了,隨後來到廁所,對著廁所裏的鏡子,做了許多“表情”,可是,令她震驚的是,自己居然真的是板著一張苦瓜臉,毫無表情可言!
身為一名老師,知識分子,自然知道,自己恐怕得了比較嚴重的病症。
於是,黃老師在傍晚,給遠在H市工作的兒子打了電話,說了這個情況。她兒子一聽,立馬就道:“媽,您這個病可大可小,感覺是神經係統方麵的毛病,嗯,省一醫有個陳醫生挺有名的,你趕緊過來,我帶你去他那裏掛個號看看!”
於是,黃老師就來到了H市,在兒子的陪同下,找到了陳俊。
陳俊經過檢查,告訴黃老師:“您這個病考慮帕金森症!”
“什麽?帕金森症?”
黃老師和其兒子都眼睛瞪得大大的,不敢置信!怎麽憑白無故地得了這種傳說中的疾病!真是見鬼了!
“怎麽可能是帕金森,你看我手一點都不抖!”黃老師想了想,爭辯道。她真的不能接受啊!才五十六歲,雖然退休了,但是被返聘,現在工作也挺好的,工資高,還能發揮餘熱。若是真的得了這個病,隻有乖乖地回家養老去了!
陳俊就解釋道:“是這樣的,並不是所有帕金森病人早期都會出現手腳震顫的情況,很多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隻會感覺肢體活動不靈活,不愛運動,肌肉僵硬酸痛。”
這樣一說,黃老師就不得不接受,因為,她恍然了!
陳俊說的這些症狀,她原來早就有!隻是之前沒有引起重視,還以為是年紀大了的正常現象呢!
“呃,確實是有,我……”黃老師回想過往的種種,不由輕輕歎息一聲,說道,“我最近,老是覺得左側肢體動作比右側緩慢,並且說話感覺沒有勁,講課的時候使出了全力,但聲音卻比平時小和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