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韜略> 第272章 褚遂良撒潑(威脅皇帝不要命了)

第272章 褚遂良撒潑(威脅皇帝不要命了)

  一夜無話。


  李治聽了丁瑜洲的建議,決定繼續開展他的行動,鍥而不舍,繼續努力。


  第二日,依舊是散了早朝的時間。


  李治在散朝時繼續說了昨日早朝時同樣的話,命長孫無忌等三人同時入內殿相商國家大事。


  隻是這次,李治依舊還是隻叫來了三個人,李績繼續稱病告假,今日索性連早朝也沒有上。


  李績不光這次早朝沒上,以後的好幾日早朝他都沒來,對外宣稱自己舊疾複發,身體不適,無法上朝。


  李績的病不管是真是假,皇帝隻能信以為真,也不再找他,甚至也不再想起他。


  長孫無忌三人依舊采取昨日同樣的策略,他們這次不用猜也知道皇帝再次召見他們是出於何種目的。


  三人饒有默契地互看一眼,於是便急匆匆地趕到了兩儀門,步行的速度沒有上次那般緩慢,因為這次他們繼續抱定了反對的決心。


  像昨日一樣,丁瑜洲也同樣被召進到了兩翼門,隻是這次他和這三位宰相是一同前往,沒有像上次那樣是單獨見胖的,丁瑜洲跟在他們後麵,見她們腳步匆匆,完全不是老態龍鍾的模樣,便知道他們這是心裏裝著氣,外化於形的表現。


  丁瑜洲看著這三個人,又想起他們每一個人的結局,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種憐憫,晚節不保有時候是一個成功人士最大的敗筆。


  可是人在其中,根本無法預知他們的未來。


  他們此刻正為了他們所謂的道義,也或者是為了先皇給他們的囑托,更或者是為了他們個人的利益和恩怨。


  來到兩儀門,四個人向皇帝行了君臣大禮,隨後眾人席地而坐,準備開始一輪新的辯論。


  在這裏要交代一下,在宋朝之後君臣之間才形成了皇帝坐大臣站的新體製。在宋朝以前基本都是君和臣同時坐著,據傳這種製度的執行始於宋太祖趙匡胤時期。


  李治瞅了一圈,繼續直奔主題,依舊開門見山說出了昨天同樣的話。


  “諸位都是老臣,對先皇對朕都是忠心耿耿的大臣。朕當前唯一擔心的就是大唐大統無人承繼的事情,加上朕對皇後多不滿,朕想廢除皇後。至於這件事,諸位昨晚想得如何,今日再議一議吧!”


  皇帝的話音剛落,褚遂良繼續循著昨日的策略,首先開口說道:

  “陛下,昨日您提起皇後失德一事,老臣回家想了一夜,覺得如果您真想廢除皇後,另選他人也不是不能的,但是新皇後您得從天下的名門望族當中挑選,精挑細選出一位賢良淑德的貴女來做大唐皇後。萬萬不能選武昭儀做皇後,至於原因……”


  褚遂良停下,抬頭看了看李治,繼續說道:


  “臣等都知道武昭儀是侍奉過先帝的人,她當年可是被先帝親封為六品才人,這是朝野內外眾所周知的事情,如果皇上非得執意冊封武昭儀為後,試想後人會如何評價皇上,又會如何評價先帝呢?”


  褚遂良的話外之音很明顯,這就是**啊,兒子娶了父親的小老婆,十足的**啊!

  於誌寧看褚遂良說完,繼續說道:


  “是啊,皇上今世非同往日,大唐立國許久,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您是天子理當為天下人做表率,帝後和睦方能讓民間夫妻效仿,這樣大唐才能國運繁榮。”


  長孫無忌這個時候一直沉默著,他們沒有繼續說話,但是丁瑜洲發現他的嘴唇動了動,似乎想要說話,但是又極其強烈地忍住了,看樣子他還是采取了昨日的措施,繼續由褚遂良來開口明確他們的態度和立場。


  李治一聽褚遂良和於誌寧兩人一唱一和,完全將自己廢除王皇後冊立武昭儀的事情徹底反對和否決,甚至提出另選他人為繼後。


  李治揣測著於誌寧和褚遂良的心思,知道他們雖然讓了步,但是也仍然反對冊封武昭儀。


  其實他們這是以退為進,企圖說服自己。


  李治心想:


  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他們明明知道自己不會另選他人,這是非得和他對著幹,明碼標價得對著幹了。


  李治苦笑,用手重重地拍了一下寶座的把手,那龍形把手因為是用上好紫檀木做的,木質堅固無比,震得他手疼,強烈的疼痛感讓他愈加思路明晰。


  李治強忍住內心的憤怒和生氣,保持平和的語氣,說道:

  “兩位說得甚是,但是找新皇後人選,也不是一日兩日就能敲定的,如今朕覺得就有著非常合適的人選,為何還要再從其他人那裏去挑選?”


  李治停頓了一下,掃視一眼長孫無忌,見他依舊沉默不語,拿著笏板坐在地上不說話,於是繼續說道:

  “這件事,朕前思後想想了許久才與大家說出來,試想天下名門望族眾多,就算從這些人中挑選,挑選哪家哪姓還是個問題,倒不如不從名門望族中挑選。武昭儀她沒有背景,也沒有家世,選她算是一個折中的措施。”


  褚遂良聽皇帝拋出理由否認了他們的提議,接著上前一步,站起身來說道:


  “皇上所言不虛,但是自古冊立皇後都講究門第,先皇的皇後是長孫氏,高祖的皇後竇氏,都是出身名門望族。這是我大唐一直以來的傳統和先祖定下的規矩,這是不能變的。那武昭儀娘娘何德何能,能擔當大唐國母的榮耀。老臣說什麽也絕不能容許武昭儀娘娘擔任皇後。”


  褚遂良繼續上前走了幾步,來到寶座下方的禦階前,繼續義正言辭地說道:


  “倘若皇上執迷不悟,就要冊封武昭儀,那臣今日就鬥膽要把這笏板還給陛下,還給朝廷,懇請皇上讓老臣告老還鄉。”


  褚遂良性格執拗,認定的事就鑽了牛角尖,隻聽他說完,迅速將手中的笏板放在了禦階之上,然後又迅速解下了自己的官帽,也放在禦街之上,然後不住向李治磕頭,口中不斷喃喃地說道:

  “求皇上收回成命,求皇上三思而後行。”


  李治冷眼看著褚遂良如此威脅行為,心中的怒火不斷燃燒。


  褚遂良每磕一次頭,就猶如給李治心中的怒火添了一塊柴火,徹底讓他的怒火熊熊燃燒起來。


  李治隻能強自忍耐著心中的怒火,看著褚遂良不停磕頭,磕的他額頭都已經發紅,甚至破皮流血。


  丁瑜洲看著大唐宰相和皇帝之間的對話,不敢自己上前插嘴。


  朝堂禮儀他是需要顧忌的,他冷眼看著這些大臣們對於皇上的堅持不懈的反對。


  丁瑜洲微微歎了一聲,那聲音很微弱,以至於不被旁人察覺,以此來表達對那些大臣們無謂抗爭的一種可憐和理解。


  他明白他們為何如此執迷不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