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軍製
早就進了軍營的方從哲、劉一燝、徐光啟、張維賢看到眼前這一幕,不約而同地流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
方從哲低聲自語道:“陛下今年還不到十七歲吧?”
劉一燝聽到方從哲的話,也不由自主地點點頭道:“是啊!可這份心機和才略,卻是咱們這些老家夥沒法比的了!”
徐光啟見兩位閣老竟然如此議論君王,低聲提醒道:“二位閣老,妄議君王怕是有失體統吧?”
方從哲和劉一燝互相看了一眼,不禁啞然失笑,齊齊衝著徐光啟拱手道:“多謝子先提點!”
子先是徐光啟的字,按照明朝官場的規矩,稱呼名字是交惡的表現,關係一般的則以官位相稱,隻有同黨同群的自己人,或者門生故吏,才會以字相稱以示親近!
徐光啟明白,方從哲和劉一燝今天稱呼他的字,就說明他這個大明學術界和官場的另類,已經被大明朝廷的中樞主流接納了,這讓徐光啟不由得在心裏鬆了口氣!
而此時朱由校已經擺平了那些鬧事的軍兵,現在校場上軍兵分成了三部分,老兵、青壯、少年各自在充當憲兵的大漢親軍指揮下,按部就班地排隊造冊!
朱由校披頭散發地到了四位朝臣麵前:“四位愛卿來的好快,咱們還是先到大帳說話吧!”
隨後有對曾凡道:“把張帥也帶到大帳,叫上軍醫立即給張帥處置傷口,再找精擅外傷太醫來侍奉!”
曾凡領命而去,朱由校帶著四位朝臣也到了中軍大帳,沒過多久李如柏也被人抬了進來。李如柏畢竟是五十多歲的人了,盡管行刑官已經手下留情,可二十軍棍下來,也被打了個淒慘無比!
朱由校見了李如柏這副模樣,也沒有太過做作,隻是笑道:“李帥這軍棍挨得可冤枉?”
李如柏雖然無法起身,但還是趴在擔架上道:“罪臣領兵無方,險些鬧出禍事,陛下隻打二十軍棍已經是莫大的恩德,罪臣若是再覺得冤枉可就辜負了陛下這份恩典了!”
朱由校不置可否地一笑道:“恩典和恩情一樣,少些還能讓人感恩戴德,多了反而就是累贅了,所以李帥不必記得什麽恩典,隻要記住大明軍規不容情就是了!”
李如柏不知道朱由校這到底是什麽意思,也不知道該怎麽應對,隻好垂著頭應了聲:“臣明白!”
朱由校這時才從懷中取出一本冊子,往帥案上一扔道:“近衛軍乃是朕親手組建的新軍,所以一應建製和章程自然不能沿用舊製,這本冊子裏是朕擬定的近衛軍建製和晉升體製,你先看看!”
這邊朱由校話音剛落,喬旺金便上前將冊子拿起,然後送到李如柏麵前,雖然屁股上疼的火辣辣的,但李如柏還是強打精神,捧起了冊子仔細看了起來!
看過一陣之後,李如柏不禁皺起了眉頭,因為這本冊子上所記述的軍隊編製、軍職晉升、軍功評定與封賞,跟他所熟知的那一套完全不同!
當年老朱統一全國後,便采納劉基的建議,設立了軍衛法,也就是在全國建立衛所,防禦各個要害地區,而中央設置大都督府,統一管轄全國的軍隊。
不過洪武十三年,老朱覺得大都督府軍權有些過於集中,於是將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所謂五軍就是前後左右中五軍,打那時候起五軍都督府就作為大明最高軍事機關,掌管全國衛所軍籍。
同時軍隊的征討、鎮戍、訓練等則聽命於兵部,每當遇有戰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領兵官,發給印信,率領從衛所調發的軍隊出征,等到戰爭結束,領兵官繳印於朝,官軍各回衛所。
如此一來就做到了統軍權與調軍權分離,也初步建立了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軍事製度,而這一切最根本的意義,就是保證皇帝對全國軍隊的控製。
同時軍隊在地方,設都指揮使司,也叫都司,設置指揮使,作為地方統兵長官。而在都司之下,尤其是要衝地區的府、縣設置衛或者所。
一般情況下每個衛,由衛指揮使率領,下轄5個千戶所,共5600人;千戶所由千戶率領,下轄10個百戶所,共1120人,百戶所由百戶帶領,下轄2個總旗,共112人;總旗下轄5個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整個大明朝的都司、衛所基本設定完畢,共設都司17個、行都司3個、留守司1個、內外衛329個、守禦千戶所65個,兵額最多時達到了270餘萬人之巨。
不過別看各地衛所的人數眾多,可真要是打起仗來,要依靠的卻不是他們,也就是說大明朝的270萬衛所兵,從一開始就是被設定為自己種地養活自己的地方安保部隊!
所以明朝打仗的主力,還要看京軍和地方軍,所謂京軍自然是大明朝衛軍的精銳,平時這支部隊宿衛京師,到了戰時就作為征戰的主力。
洪武初年,京軍設有48衛,等朱老四遷都北京,導致明朝京師接近前線,所以京軍直接擴編到了72衛,並正式成立了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
平時,五軍營練習營陣,也就是主力步兵,三千營則負責巡哨,有些像憲兵的意思,真正的精銳神機營,則掌管火器,到了戰時,神機營也是必須扈駕隨征的部隊,後來雖然京軍製度又多次更改,但大體上沒有什麽變化!
此外,京軍中還包括拱衛皇帝的侍衛親軍,如錦衣衛和金吾、羽林、虎賁、府軍等12衛軍,以及隸屬禦馬監的武驤左右、騰驤左右等4衛營。
而說到地方軍,則包括衛軍、邊兵和民兵三大類,衛軍已經說過了,就是配置於內地各軍事重鎮和東南海防要地的地方安保軍隊,而且還是自給自足的那種。
邊兵則是防禦北方蒙古騎兵的戍守部隊,配置於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9個軍鎮,也就是曆史上很牛的九邊雄兵,這九邊雄兵可以說從明初到明末,戰鬥力始終不俗,即便是清朝崛起之後,對於九邊雄兵,也是以勸降收編為主,而不願意與之拚死大戰。
至於民兵就複雜一些了,說白了就是軍籍之外、由官府僉點、用以維持地方治安的武裝,內地稱民壯、義勇或弓兵、機兵、快手,西北邊地稱土兵,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
另外還有不同行業和階層組建的礦兵、鹽兵、僧兵等,當然這些沒有軍籍的民兵,當遇到戰爭的時候,也常被朝廷召出征,等戰爭結束就直接令其返回原地。
可以說這就是大明朝基本的軍事係統了,當初朱由校看的時候差點沒昏過去,他實在想不明白,以老朱那麽英明神武的人物,怎麽會給大明朝設立這麽一套繁瑣、複雜、重複、效率低下的軍事製度呢?
也正是要改變這點,所以朱由校才以現代軍隊體製,結合明朝軍隊的實際情況,設置出了一套全新的軍隊編製體製,當然這套新體製要像在全國推廣是不可能的,所以朱由校決定先在他自己的近衛軍中實行!
在朱由校這套軍隊體製中,首先規定了軍銜製度,士兵的等級分為二等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五個級別,軍官則有準尉、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準將、少將、中將、上將、元帥三品十二級,其中元帥由皇帝本人擔任,也就是說近衛軍的軍官,最高級別為上將,這樣做自然是有助於皇帝對軍隊的掌控!
朱由校之所以直接把後世的軍銜製度照搬過來,實在是因為重新設定一套軍銜製度太過麻煩,而且後世的軍銜製度既然得到了全世界所有國家的認可,自然有其獨到和先進之處,如果為了迎合古人的習慣而進行改變,無異於自找麻煩還不討好!
同時為了對應軍銜製度,朱由校還設計了一套簡易軍銜標誌,這套軍銜為紅色,不過不是佩戴的,而是直接縫製在軍服或鎧甲的左肩處!
由低到高分別為二等兵為一柄單刀,一等兵為兩柄交叉的單刀。
下士為一杆豎直長槍,中士為兩杆交叉的長槍、上士則在交叉的長槍中間,再加一杆豎直的長槍!
準尉為兩柄交叉的長劍,少尉、中尉、上尉分別在交叉長劍的下方各加一道紅色的細杠!
少校為一道粗一些的明黃色橫杠,這也代表著近衛軍為皇家所有,高級軍官已經可以代表皇家了,中校、上校每升一級,加一道橫杠!
準將的軍銜標誌為兩杆交叉的明黃色火槍,象征著近衛軍未來將實現火器化,少將、中將、上將每升一級,則在交叉的火槍之下,增加一條橫杠!
近衛軍最高軍銜元帥,因為是由皇帝親自擔任,所以沒有軍銜標誌!
同時近衛軍最基本的軍事單位從小旗變成了伍,對應現代軍事體製也就是班,一伍編製15人,其中伍長一人、副伍長兩人,之所以這麽設置,是因為朱由校將伍細分為三個戰鬥組,這樣一來伍長和兩個副伍長正好各帶一個戰鬥組!
在伍之上就是小旗,也就是現代軍隊中的排,每個小旗編製三伍,設小旗一名,共計46人,戰時如果小旗陣亡,則由三個伍長依次頂上,伍長陣亡則由副伍長依次頂上,這樣就有效地杜絕了基層軍官陣亡,導致伍或者小旗失去指揮而且潰敗的情況!
再往上就是總旗,也就是相當於連,每個總旗設總旗官一人,督導官一人,下轄三個小旗,同時總旗官麾下還單獨設置兩個伍,一個伍專門負責保護總旗官,以及向各小旗傳達命令之用,另一個伍則是負責做飯的夥頭軍,如此一來總旗就相當於三個小旗,十一個伍,共計160人,總旗管陣亡,職務由小旗官依次頂替!
督導官是朱由校別出心裁弄出來的職務,作用相當於後世軍中的指導員,負責教授士兵識字,宣講忠君愛國的思想,最重要的則是監督軍中紀律,並且對違反軍紀的官兵進行處罰,不過為了不讓督導官做大,朱由校還在軍紀中特別加上一條,督導官與憲兵官不得參與指揮,戰時要絕對服從長官軍令!
而總旗之上則是鎮,這相當於現代軍製中的營,每鎮設鎮守一人,副鎮守兩人,憲兵官一人,下轄三個總旗,一個負責保護鎮守,傳達軍令,整肅軍紀的憲兵小旗,總計560人!
在鎮之上則設旅,每旅設旅長一人,副旅長兩人,總憲兵官一人,下轄三個鎮,一個憲兵總旗,共計1844人!
旅之上則是師,每個師設指揮使一人,指揮檢使兩人,總務官一人,下轄三個旅,一個衛戍鎮,一個輔兵鎮,共計6656人,而這就是朱由校目前給近衛軍設置的最大的軍事單位!
不過在師之上雖然沒有軍隊建製,但卻有一個指揮單位,朱由校稱之為督帥府,這是一個純粹的戰時指揮單位,每個督帥府可以下轄三到八個師,由督帥統一指揮!
現在的近衛軍騎兵,就是大明朝有史以來第一個督帥府,督帥自然就是被打了屁股的近衛軍騎兵前指揮使李如柏,而朱由校稱其為李帥也是這麽來的!
李如柏雖然第一次接觸這種軍製,但他終究是老行伍出身,看完之後就算出來,他現在剩下的精銳騎兵加上輔兵,正好可以組建五個師!
而朱由校上來就設置了督帥府的情況來看,這支近衛軍騎兵真的是要準備打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