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充滿幹勁的徐庶
徐庶和石韜在城裏勸說的效果很好,可是隻是憑借他們兩張嘴,就算一天說服二十戶人,半個月也不過才三百人,效率真的太慢了。
距離趙徽定的目標,可是還差五百人。
“元直,我得加快速度才行。”石韜擦著腦門上的汗說。
這兩天,每天跑二十幾戶人家,兩人說的是口幹舌燥。
“你有什麽好辦法嗎?照現在的進度,半個月內,我們可招不到一千個學生。”石韜道。
他不知道,徐庶如果沒在半個月內完成目標,他就會能為院長。
現在的石韜,還在想著成為副院長,而替徐庶賣命。
兩天來口幹舌燥,腿還差點跑斷了。
“讓我想想。”兩人找了一塊陰涼的地方坐下。
“可惜報紙還有九天才會發新的一期。”徐庶道。
石韜:“這一期的報紙,上麵不是已經刊登了學堂的信息了嗎,根本沒用,還是在想想另外的辦法吧。”
徐庶道:“不對,報紙還是有很有用的,你有沒有發現,我們找的這些人家,他們大多都已經知道學堂的信息,隻是沒想送孩子去。”
石韜點頭道:“恩,確實是,因為報紙上刊登了,他們很容易就相信了我們的話。”
“所以問題還是出在報紙上,上一期的報紙,刊登的信息太簡單了。你想想,如果將我說服這些人的話,都刊登上去,會不會就有很多人主動將孩子送過來了?”徐庶道。
石韜眼睛一亮,道:“對,就該如此,走,現在就去報社找林鬆。”
兩人興衝衝的來到報社,讓林鬆下一期的報紙,一定要刊登學堂的信息。
兩人還特意要了一張紙張,將需要刊登的內容寫在上麵。
“林社長,下一期的報紙,你可一定要刊登這篇內容。”徐庶將寫好的內容,送到林鬆麵前。
對於這些要求,林鬆都會配合,他的報社,就是要刊登各種重大的事情。
上穀郡第一小學的成立,對於上穀郡來說,意義深刻。
上一期的刊登的關於學堂的信息,就是林鬆親自撰寫的。
林鬆笑道:“兩位領導,這是不信任我啊。”
對於自己的文筆,林鬆有絕對的信心。
上一期關於學堂的信息,他也是用了濃重的筆墨。
林鬆低頭看起了徐庶寫的內容,臉上的表情很是精彩。
“一桶米連桶重十六斤,用去一半後,連桶重九斤,桶重多少斤?這寫的是什麽?”林鬆念了出來。
“一桶米連桶重十斤,倒出一半後,連桶還重五斤半,原來有米多少斤?”
林鬆皺著眉道:“你們這寫的都是什麽東西?”
雖然都是關於學堂的,但是徐庶寫的和林鬆之前寫的完全不一樣。
林鬆重點在表示,學堂成立的重大意義,順便還拍了一下上穀郡趙太守的馬屁。
而徐庶重點要表達的是,在學堂了能夠學到的知識。
他和石韜,就是用這些東西,說服了那些不想送孩子來學堂的父母。
“你別管我寫了什麽,你就按照這上麵的內容刊登就行,一個字都不準給我改。”徐庶道。
林鬆無語道:“好,我不改,不過你確定這樣寫真的有用?”
徐庶很有信心:“當然,除非他們不想自己的孩子變得更聰明。”
林鬆好奇道:“你們這學堂都教什麽?”
徐庶道:“除了認字外,主要的學的就是基礎算學。你要是有興趣的話,我明天讓人送一本書過來給你。”
就算徐庶不說,過幾天林鬆也能打聽到。這不算什麽秘密。
這些知識,趙徽在黑風寨的時候,就已經拿出來了,隻是那個時候,就算在黑風寨中,接觸的人很少。
趙徽現在已經決定推廣,也就不怕被人知道。
林鬆道:“學了這算學,就能知道米重幾斤,桶重幾斤了?”
徐庶道:“那是當然。”
林鬆道:“可是就算知道了答案又有什麽用?”
“怎麽就沒用了,這是基礎的,學好了算數,你以後不管是去賣東西,還是買東西,就都不用擔心被人騙了。”徐庶道。
和林鬆說好之後,徐庶和石韜就離開了。
新一期的報紙,還有將近十天時間,他們這段時間,還是要繼續努力。
不過兩人離開之後,林鬆卻是將徐庶寫的內容,又轉交到了趙徽手中。
如果趙徽在上穀郡,每一期報紙要刊登的內容,都會先讓趙徽過目之後,才會開始印刷。
如果趙徽不在,就會交給張雪和太史慈。
趙徽看完之後,又在後麵加了一行字:“名額有限,僅限前兩千名。”
加上這一句,那些還有一點猶豫的人,肯定會馬上將孩子送來學堂。
不管好不好,是不是真的如上麵寫的,反正先把位置占住了。如果不好,到時候不讓孩子去就是了。
徐庶和石韜並沒有休息,而是又寫了很多張,讓人在城內各個路口貼上。
效果比他們一家一戶的去推要好很多。
第二天就有幾十人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學堂詢問。
徐庶和石韜兩人忙著接待這些小孩的父母。
之前是一次對一個家長說,現在一次說服幾十個家長,凡是來詢問的家長,最後都被兩人說服了,兩人忙得不亦樂乎,一點都不覺得煩和累。
與上穀郡相鄰的漁陽郡!
漁陽郡大小各個城池內,都已經貼上了募兵的宣傳單。
吸引了很多人前去報名。
畢竟這個亂世,家裏去了一個,就可以省下一個口糧。
而且亂世之中,想要建功立業的男子,不在少數。
他們或許沒有馬上封侯的念頭,但是晉升為軍中底層軍官,對他們來說,就已經是光宗耀祖了,也能讓自己的家人過上好日子。
亂世去當兵,算不得是一個好出入,因為可能隨時就在一場戰鬥中死了。
可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就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不想當兵的人有很多,想去當兵的人也不少。
特別是對於那些流民來說,這就是一條救命之路。
漁陽郡內,雖然不能說將募兵處圍得水泄不通,但是每天募兵處也是排長長的隊伍。
“二哥,走,不要來這裏。”一個男子低聲對正在排隊的大漢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