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為富不仁
這個時代,家族有進化和傳承的可能嗎?這個問題,孟子早有論斷,孟子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就是說一個家族最多能到第五代,君子就是君之子。孟子同時又說,“小人之澤,亦五世而斬。”把這兩句話與家族傳承相聯係,就是說任何一個家族傳承到五代以後肯定要變。
在我看來,我們一方麵要警惕五世而斬,但更現實的是不要落得“二世而亡”的下場。對於當下中國的企業家和其他家族而言,首要的問題是如何保證不至於二世而亡,五代以後就不要想那麽多了。
家族傳承是有命門和密碼的。家族傳承的密碼是“血脈遺產”。我曾在湖北圖書館找到我曾祖父易翰鼎的遺著《太平草木萌芽錄》,我戴著白手套打開,一打開就發現了這樣一行字,“自述平生所願,榮華富貴皆在其後,唯願子孫留心政學。”這是他老人家在1925年寫的,意思是說“我”很希望“我”的孫輩中有人成為一個學問家,能夠為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傳承做一些貢獻。
民國的時候,易家修整易氏忠烈祠,當我爺爺把老祖宗的神像放到車上時,神像倒了,砸在我爺爺額頭上,流出來的血有一滴滴在神像的額頭上,凝固後成為一個血珠。這件事情記載在我曾祖父的著作裏,現在,這顆血珠傳到了我的額頭。所以,家族確實是有“血脈遺產”的。
道不明說不清的“緣分”亦冥冥中在家族傳承中起著作用。在拍攝《客從何處來》時,我隨節目攝製組到了湖南吉首,那是我父母認識的地方,易、周兩個家族有聯係,兩個家族有共同認識的家族,易家認識郭嵩燾,周家認識左宗棠。攝製組帶我到一個叫“天問台”的地方,當時下著綿綿細雨,遠遠看去“天問台”群山環繞,山上有瀑布飛流直下。那一瞬間,我想起家族的“血脈遺產”,家族的種種人生境遇和曆史劇變交織在一起。我當即脫口而出一首七絕,“群山樹立雨綿綿,天問台間我問天,世道滄桑誰醒得,一川東水掛山前。”世道滄桑的變化,沒有人知道。但是你看山上的瀑布飛流直下,那一瞬間你會感覺到那就是我們的家族,那就是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家族和民族就像山上的飛瀑一樣,哪怕前麵是萬丈深淵,也會義無返顧地飛流直下,這就是我們的前途命運。
現在,中國的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開始糾結財富傳承的問題。在我看來,他糾結的並非僅僅是財富的傳承,更重要的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和事業需要有人去接手,那是他的心血。如果家族傳承僅僅是財富的問題,那還不如捐出去,當然也可以選擇不捐,這是企業家的自由。
家族傳承的命題,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麽需要傳承,不傳又怎麽樣?然後是傳什麽,最後才是怎麽傳。家族傳承應該傳承的是家族精神、創業精神。藝術家,哪怕是一個民間藝人,他也麵臨家族傳承的問題,他也需要傳承他的手藝,傳承手藝的背後是他的追求,是他的價值體現。
受困於我們的製度,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是很不容易的。曆史上,中國的民族資本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打擊,古代統治階層采取的策略是不準你做大。為什麽會流行“富不過三代”的詛咒?根本問題在於我們的民族的價值觀裏,不允許你富起來。試想一下,如果你比皇帝還富,皇帝非抄你的家不可。古代的統治者也沒有刺激再生產的機製。財富都到哪裏去了,都用在花天酒地、古玩珍奇上,財富都到了敗家子的手裏,自然無法傳承。家族傳承的症結正在於此。
今天中國的民營企業家還不夠自信和坦然,這會影響家族傳承。隻要你掙的錢幹淨,就應該挺直腰杆,堂堂正正地宣布你的光榮。當然,你的財富不幹淨,那就對不起了,現在中央反腐力度很大,你應該去自首。中國人經常說“為富不仁”,這是很糊塗的觀念,中國文化中的糊塗觀念太多了,難道不可以做到“為富有仁”嗎?世人應該尊重那些靠智慧致富的企業家,不要看人家的錢來得快就不尊重人家,這是沒道理的。當然,部分企業家和富二代心理變態,到處擺闊,除了有錢之外沒有什麽,不懂得“低調的奢華”,這也是事實。
因此,我認為,先富起來的企業家,還有富二代、富三代要學會用錢,不要擺闊,把你的錢用到該用的地方去。隻要你是節製、合理、科學地使用你的財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你將贏得公眾由衷的尊敬。當你贏得公眾由衷的尊敬時,你將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快樂和幸福的。
家族傳承還涉及家族品牌延續的問題。根據我的觀察,很多企業家糾結於家族財富傳承,實際上糾結的是家族品牌傳承,每個傳承成功的家族都有家族品牌。家族掌門人希望他的接班人,兒子也好,養子也好,甚至女婿,要繼承、使用他創造的家族品牌,並且希望這個事業和品牌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當然,這並非說要把家族掌門人的作風全盤繼承下來。中國古代有一個傳統,就是在尋找接班人時選用一個很不好的標準,叫做“肖”,認為家族不能傳給“不肖子孫”,很多人誤以為是“不孝之子”。“肖”是什麽,是“像”,古人認為“某子肖我”是好的。這是不對的,幹嘛要像呢,否則都變成“近親繁殖”了。如果繼承人把你的企業、產品、品牌更上一個台階,那他不像你也沒什麽關係,他不敗家就好。
家族傳承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慈善。我之前有一個觀點,“家族財富傳承是偽命題,花不完就捐出去。”現在,我要完善下這個觀點,我並非帶頭提倡富豪捐款。完善這個觀點,就意味著需要厘清財富和慈善之間的關係。事實上,上述觀點背後的完整意思是:任何人都有處置他的合法收入的自由。
在當下的公共輿論環境下,公眾經常混淆權利和義務。事實上,慈善是權利不是義務。權利是私人的,可以行使,可以放棄,你捐款叫行使權利,不捐款叫放棄權利,都是合法、正當的,不能逼捐。任何以道德的名義進行的逼捐都是不道德的。什麽“死了以後還留下巨額財富是可恥的”是混賬話,隻要這筆財富是合法收入,他愛怎麽著就怎麽著。此外,還要緊隨時代步伐,學會科學地做慈善,家族基金會或許是中國富人們行善的一種可行的做法。
企業家做慈善是有前提的。我一貫提倡通過利人來利己。企業家首先要把企業做大做強,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產品、服務和提供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為政府提供更多的稅收,這是企業家首要的社會責任。這就是通過利人來利己。做慈善是通過度人來度己,不過,要不要“度自己”是企業家自己的事。佛家講,成佛有三個條件,第一叫“自覺”,第二叫“覺他”,第三叫“覺行圓滿”。所以,人首先要自救才能救人,首先得自度才能度人,自己都救不了的人怎麽救別人?自己都度不了的人怎麽度別人?自己都管不了的人怎麽管別人?自己都教育不了自己的人怎麽教育別人?所以,首先還是要把自己做好。
此外,我要提醒那些願意做慈善的企業家,扶貧不僅要扶物質貧困,還要扶精神貧困。現在很多地方不僅僅是物質貧困,精神也貧困,很多先富起來的人其實精神也是貧困的。
再回到家族財富傳承本身,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策略。上策是身兼兩職,中策是分而治之,下策叫死不放手。除此以外,我認為還有一個上上策,有四個字叫“聽天由命”。中國的企業家真不要糾結,當你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聽天由命”是最好的選擇。我稱之為上上策,因為那是直接從上帝那裏“下載”的。當你哪一天有了最強烈的內心衝動決定做某一種選擇的時候,那時候一定是上帝在告訴你應該怎麽做。
楊樹的朋友不收留楊帥,沒辦法楊帥流落街頭。後來聽說宇昊之都有一個地下拳場,楊帥就到那裏打拳掙錢過日子,在拳場裏成長。後來,楊帥受到了文建東的賞識,把他帶回到了文家教他武功,讓他做了自己的貼身保鏢,再後來他就跟了龍傲天。
楊帥把這些往事講了一遍,龍傲天他們這才知道楊帥也是一個苦孩子出身。楊帥說:“至於這個梁一生是怎麽到的省城,混成了一個酒店的經理,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