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捧轂推輪
燕軍本陣,大櫜之下。
道衍看到張輔的英勇表現,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神色。
看到越來越多的燕軍順著雲梯上到了真定城牆,而城牆上的官軍一寸寸地後退,抵抗也變得越來越微弱,袁拱臉上也終於露出了一抹笑意,對燕王說道:“王爺,大局已定!”
燕王聞言用力握了下拳,真定已下!
……
耿炳文看得一陣陣的心驚肉跳,頭皮發麻,平安這樣的巨漢居然都沒有打過朱高煦,還有他帶來的幾千生力軍,居然還是抵擋不住燕軍的進攻?眼看平安都即將身死,耿炳文簡直不敢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
皇帝陛下啊,朱棣還沒有上場,單憑他的一個兒子朱高煦居然就能讓燕軍變得如此厲害?一個人的魅力真的可以改變這麽多嗎?
一個人的魅力!?倏忽之間,耿炳文指著朱高煦嘶力竭地狂嗥起來,“耿璿,你給我衝過去,幫助平安殺了朱高煦!平安已經到來,楊文、吳高也不遠了,他們馬上就會率軍入城,到時候這些該死的叛軍就會統統完蛋……”
“還有你們!”
耿炳文又回頭向身邊的保護自己親兵隊怒吼道,“我這裏也不用你們保護!你們也上,統統都上!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朱高煦活著出去,絕不能讓他活著出去,快上啊!”
“膨!”
耿炳文話音方落,親兵隊長的屍體陡然橫飛而來,重重地摔在他麵前。
“想殺高陽王,老子先殺了你!”
淩空拋灑的血雨霎時淋了耿炳文滿頭滿臉,耿炳文有些驚恐地轉過頭來,一對冰冷而又暴虐的眸子頓時映入了他的眼中,燕軍大將丘福正健步如飛向他衝殺過來,下一刻,耿炳文就感到自己被什麽東西撞了一下,然後整個人輕飄飄地像羽毛一般飄了起來。
“父親!!!”耿璿朝著天空悲戚大喊。
人在空中,耿炳文清晰地看到了身下喧囂的戰場,官軍雖已節節敗退,但耿炳文分明清晰地聽到一陣悠長的號角聲響起,號角的方向來自身後——是援軍!
耿炳文緩緩回首,城內已經出現了火紅一片的官軍身影,楊文他們的兵馬終於趕來了!
耿炳文角不由綻起了一絲笑意,援軍終於到了……
“朱棣,真定還是我們的!”老將軍仰天長嘯,聲震四野,最後卻戛然而止,摔倒在城牆之下……
………………
“平安!你不是要打嗎?怕了?再來啊!”
朱高煦又換了一把長槍,大開大闔,擋在他麵前的官軍士兵非死即傷。
平安手持扶著肩膀劇烈地喘息著,他並沒有衝出保護圈,他雖然是個武癡,但也不會傻到出去送死。
“高陽王快放吊橋!”
城下的張輔已經打開了城門!而朱高煦的旁邊正是千斤閘,隻要放下吊橋,城外的燕軍便可以長驅直入了,到了那時,城內官軍將死無葬身之地!
朱高煦判斷完形勢,不再逞威,舍棄平安,正要攪動千斤閘,忽然感到腳下的地麵正在微微顫動。
這種連續不斷的悶雷……難道是……
朱高煦愣了一下,下意識地轉頭往城內看去。
下一刻,朱高煦的瞳孔便急劇收縮。
“轟隆隆……”無數官軍鐵騎已正向著這邊滾滾碾壓過來。
楊文的旗幟!
朱高煦嗥叫一聲,果斷返身從樓梯跑了下城樓,正遇到一齊奔出來的朱能、丘福、張輔,他們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憑借著聲音的震動就判斷出了官軍來了無數援軍,而且城樓上的平安已經緩過了勁來,正在組織人馬反擊,他們哪裏還敢戀戰?
跑吧!
“哪裏還的官軍?”
“楊文的遼東騎兵!”
幾乎同一時間,遠在幾百步外的燕王、道衍、袁拱也發現了真定城內的突變。
看到楊文的旗幟突現在城頭上,他們的瞳孔霎那間收縮。
“楊文這匹夫,可惡!”燕王握劍的右手死死地攥緊,皮膚上的青筋一股股的都暴露了出來。
道衍與張玉的臉上也滿是一片鐵青之色。
功敗垂成!
燕軍在最接近勝利的時刻,卻遭到遼東騎兵的強勢逆襲,前功盡棄!
楊文的五萬騎兵突然出現在真定城中,真定的戰局已經出現了根本上的逆轉,真定城中的燕軍遼東騎兵的鐵蹄之下變得危險異常。
那些陷進去的士兵還沒什麽,若是朱高煦他們這些燕軍的高級將領沒有逃出來……燕軍就全完了!
燕王實在也沒想到,楊文的騎兵竟然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出現!竟然會來得如此之快!
更讓他擔心的是,平安的兵馬先出現在真定,然後楊文的兵馬後又趕到,那吳高的兵馬在哪裏?
道衍也想到了這一點,他驚疑不定地朝著四周觀望了一陣,他們原本以為已經足夠重視耿炳文了,可現在才發現還是有些小覷了這長興侯,耿炳文遠比他們之前想象當中要更加難以對付。
連朱高燧都不免地緊張說道:“父,父王,你快想想辦法啊。”
“吹響號角,全軍壓上,接高煦他們出來!”燕王很是果斷地拔出了配劍,瞪著血紅的眼睛,厲聲道:“跟俺一起衝!”
道衍歎息了一聲,有心想要勸燕王別親自上場,最終還是作罷。
朱高煦、朱能、丘福、張輔他們若是死在城中,燕軍便傷筋動骨了,別說爭奪天下了,敗亡就在眼前。
一場大戰再次打響,這是一場營救行動。
燕王不顧一切率軍猛攻真定,雖然將人接出來大半,可是楊文卻是趁機接替了耿炳文的指揮權,不僅將潰敗的兵馬穩定了下來,更是出乎意料地率領騎兵出城與燕軍對衝,這一大膽舉動讓措手不及的燕王吃了大虧。
可燕軍長年與北元對陣,對付騎兵實在有一套,雖然燕軍在猝不及防之下,吃了個虧。但兩軍錯開之後,楊文卻發現,戰果並沒有想象中的大,他也折損不少人馬。
對於這個在關鍵時刻,死死卡在自己前進路上的楊文,燕王那叫一個憤恨,站在一片狼藉的戰場上隔空與楊文對視。
這是兩個殺紅了眼的家夥,他們都瞪著血紅的雙眼,渾身上下散發著滔天殺意。
兩人都從對方的眼神中看出了相同的決心:我一定會宰了你!我一定會砍下你的腦袋為死去的部下報仇!
過了好一會兒,散開遼東騎兵才把周圍散落的燕軍剿滅,他們匆匆忙忙向楊文靠攏,在幾名強壯的親兵連拉帶拽,才把殺紅了眼的楊文拖回真定。
對麵,朱高煦、朱能、丘福、張輔他們四個也衝了過去,把燕王扯了回去——遼東騎兵的衝殺太厲害,燕軍傷亡不小,還是讓燕王冷靜下來比較好。
燕王狂暴地用馬鞭把拖扯他戰馬的人全部抽開,他死死地盯著城頭挑釁地看著他的楊文,他握著馬鞭的手在發抖,但卻也隻能恨恨地道:“楊文,你等著!”
圍攻了真定三天的燕王退兵北返,由不得他不退,因為不僅僅是楊文的遼東鐵騎趕到,更重要的原因是吳高出現了。根據涿州守將譚淵的報告,兩天前吳高突然出現在涿州城下,譚淵出城迎戰被吳高擊敗,燕軍被斬首兩千餘級,譚淵逃回城中後,閉門不敢出。
吳高並沒有攻城,也沒有停留,而是往房山、良鄉而去,此刻很可能已經攻入了永平府。
永平是個非常重要的地方,是北平的東門戶,一旦永平被攻下,吳高就可以隨時攻打燕軍的老巢北平。
燕王聞報大驚,他很了解吳高這個人。這人是湘王府的姻親,湘王妃的伯父,是個比較有本事的人,隻不過因為湘王府的原因在建文朝不敢出頭而已,沒想到這老家夥一出山就給了自己一個下馬威。
燕王不得不放棄攻下真定的計劃,立刻收兵返回北平。為穩定已經動蕩起來的軍心,他對屬下言道:“吳高隻是個繼承爵位,庸碌膽小無能之輩,大夥兒不用擔心,立刻隨俺回北平,吳高識相跑了還好,否則看俺怎麽收拾他。”
眾將士略微心安,拔營起寨。
臨走時燕王還將耿炳文的屍體放進棺材,留在城下,頭顱卻被他割下掛在旗杆上。燕王這麽做的目的,不是為了羞辱耿炳文,他這是為了阻擋楊文與平安的追擊。
待燕軍拔營後,楊文與平安連忙攜耿璿出了城,他們將耿炳文的頭顱取下,和身軀縫在一起,然後裝入棺槨,在真定城中設立靈堂。
諸事完畢之後,耿璿在靈堂上嚎啕大哭,不能自已,眾將也是悲傷不已,齊來守靈,皆在耿炳文的靈前發誓要向燕王複仇。
…………
京城,三山門外,威嚴的士兵分列兩隊,江岸上彩旗飄飄,隆重的拜將出征儀式再次在此地舉行。
朱允炆在城外擺好了踐行的肴饌,文武百官全部出來送行,他更是親自舉杯為李景隆、李增枝兩兄弟餞行,並當眾授予李景隆征虜大將軍印;授李增枝討逆大將軍印。
這次的拜將儀式規格更是高於前一次,朱允炆特意翻閱古書,弄出了最高級別的“捧轂推輪”之禮,還賜了李景隆兩兄弟通天犀帶,並賜以斧鉞許給“便宜行事”的專斷之權。
湘軍、燕軍再次大勝,這將朱允炆刺激得不輕,他發起狠來,決定給李景隆兩兄弟每人各自增派二十萬大軍平叛,準備一人一口唾沫,活活淹死兩路叛軍。
可總計四十萬的兵馬卻不能再從京畿周邊的常備守軍裏抽調了,這負擔自然落到了其他江南省份的頭上。另外,有正軍就得有輔兵,還得有大量的民夫,京畿附近的役夫早已被他抽調了個幹淨,這些人也隻能從其他省份征調,至於會不會激動各地的民憤,這就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了,平叛才是朱允炆時刻惦記的頭等大事。
籌謀良久的李景隆終於得償所願,得以掛帥出征,得到朱允炆最高禮遇的他那更是一個神采飛揚,好似一江秋水胸中激蕩,躊躇滿誌,連帶一旁的李增枝也是一個意得誌滿。
他們倆指揮著兵馬在朱允炆麵前演武一番,但見旗幟鮮明,如火如荼,蔽日遮天的旌旗,上千艘威風凜凜的戰船,一隊隊頂盔摜甲的威武之師,讓朱允炆隻覺無堅不摧的氣概撲麵而來。
李景隆、李增枝出身曹國公府,軍人世家,他們的父親李文忠又是絕頂名將,他們二人也是從小受了點熏陶的,勉強算個軍事業餘愛好者,這令旗一揮、號炮一響,操練起三軍來倒也似模似樣。
看著眼前震撼一幕,再看看儀表非凡、賣相不俗的李景隆、李增枝以及數百位精神奕奕的將領,一時間軍事小白朱允炆不由得龍顏大悅,對他的兩個表哥那叫一個讚不絕口,直說自己沒有看錯人。
“兩位表哥,朕拜你們為大將軍,可是擔了很大壓力的,你們可一定要為朕爭氣,定要奮勇除奸,勿負朕之期望,朕在京城等你們凱旋而歸!!”
李景隆兩兄弟全身甲胄,不能行全禮,便雙手抱拳,慷慨激昂地表忠心道:“臣等必鞠躬盡瘁,誅除叛逆,以報陛下厚望!”
在朱允炆殷切期盼的注視下,李景隆兩兄弟氣宇軒昂地走向自己的兵馬。
看著浩浩蕩蕩而去的兩路大軍,朱允炆終於放心地舒了一口氣,似乎勝利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
朱允炆對於他的兩個表哥信心十足,自己也恢複了幹勁,他一回到宮裏就立馬召集了黃子澄與方孝孺處理政務。
這三人湊在一起處理的是什麽政務?這是可以想見的。
他們都是狂熱的複古分子,言必稱三代,在他們眼中隻有周代是最好的,不僅禮樂應該恢複到周代,人們的思想,土地所有製度,甚至朝廷的架構形式都應該恢複到周代。無獨有偶,董仲舒、王莽、朱熹這些大儒都是井田製的倡導者。
這三個良師益友已經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複古的彀中,三個人想盡辦法鼓搗如何全國範圍內全麵恢複井田製,如何把各個省府的名字、各個州縣的名字、每條街道、所有文武官職的名字、宮殿內每個宮門的名字都複原到周代的稱呼,哪怕郭英損兵折將的消息傳回來,三人依然悶在宮裏搞著這些無聊的事情。
至於朝堂內外引發的勳貴、武將不滿,他們三個甚至一點都沒有發現,或者說即便知道,但這三個一心陷入複古狂熱分子卻是一點都不在意……他們皆認為隻要將“建文新政”徹底推行開來,大明就會恢複成上古時期的王道樂土,一切的內憂外患自然也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