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逍遙劍氣
自與杜家擬訂婚期,趙翎、杜娉融洽許多,至少,一個不再冷冰冰,一個不再哀聲歎息。
第五日,三個湊一塊兒,計議已定,便向兩人家中告辭。
父母自然不想,兒女再奔波勞碌,可禁不住懇求。
二人各有理由,趙琳雖說傷愈,自稱助蜀山重建山門,杜娉則稱,要照顧情郎。
不同意兒子,可未來媳婦一說,好歹給個麵子不是,還不得不同意。
女兒家父母,更不好反對,畢竟出嫁從夫,雖說還沒成親,可江湖兒女,也計較不了這許多。
沒費太多周折,三人便出得門來,還帶上不少禮物,全放在舟船上。
杜娉現在溫婉許多,畢竟固執一回,帶裴明返家,差點連累父母,成了通敵要犯。
所幸王導出現,那李長史突然放棄,否則能否脫罪,還不好說,說不得,還連累趙郎和大哥。
坐在舟船上,看那俊朗的麵孔,心裏美滋滋,不禁又靠了靠,偎依在他身邊。
趙翎如今安下心,再不必猶豫,也不須反悔。
不過這名分,仍困擾心頭,不管如何,總不能虧了小蝶,而這丫頭,頂多一視同仁。
既如此,也不用矯揉造作。
看這丫頭,視物不清,心裏也很著急,此行便決定,拜見過師父後,便陪她去尋那藥引。
緩緩攬她入懷,動作十分輕柔,用肩撐起秀首,側目看那雙眸,不禁一身歎息。
看得這丫頭,麵目緋紅,還以為他要做甚,等了半晌,終究隻留下失望。
第二日棄舟乘車,沒幾個時辰,便來到紫竹林外。
尋得那機關,不一會兒,便有兩名女子出來,將三人代入莊內。
可惜很不巧,莊裏隻剩下謝亭,莊主謝璟連同蜀山一派,全都出去赴會,據說是第二次征討天師道。
此次與上回不同,牽頭的,是射日山莊,還有琅琊王府。
參加的除上次七派(越女門沒回音,其餘諸派都在),另外還有一些,如青蛇幫、萬蛛堂、仙鶴門,這類不入流的小門小派。
看起來聲勢浩大,實則龍蛇混雜、互相掣肘,其真實戰力,或許有減無增。
這些濫竽充數之輩,都是琅琊王所邀,唯一不同處,有王府的支持,不怕官府圍剿。
談起這聚會場所,恰巧就在建業苑城,想起王導所言,三人不僅疑慮,這是巧合,還是故意為之?
將此事因由告與謝亭,小夥雖然靦腆,江湖閱曆卻頗豐,一聽之下,分析道:
“如此說來,想必這琅琊王,並非真心相助,而是借此聚會,對抗胡人南下。
雖說抗擊胡虜,義不容辭,但這名不正、言不順,偷梁換柱之舉,卻為我道中人不恥。
耍此小伎倆,還不如登高振臂一呼,遍邀江南武林,效命者必當踴躍而至。”
趙翎深以為然,若能以誠相待,別說是他,就算許多武林俠士,也會爭相效命。
如今謝莊主和師父師兄,均前往此處,難免會有危險,於是一起商議,不如一道前往接應。
謝亭也是少年心性,每次被留下守家,早就憋壞了,此刻聽說出去,不由得歡喜異常。
告於大嫂知曉,收拾好行裝,準備次日上路。
……
江南的冬季,雖沒有大雪紛飛、大地冰封,依然頗為寒冷。
一輛軟臥馬車,三騎伴隨左右,在官道上緩緩向東。
距離苑城之會,似乎還有些時日,三人喬裝成行商人家,一來掩人耳目,二來為照顧杜娉,避免過於顛簸。
這一路行來,卻遭幾撥強人覬覦,尾隨其後,不時有人騎馬踩點,在前後晃蕩。
杜娉聽得馬蹄聲響,心中早已不耐,撩開窗簾子,衝趙翎輕聲喚道:
“翎哥哥,這些人圍繞左右,意圖不軌,不如早些打發了。”
趙翎輕點下頭,待那馬再次靠近,輕拍劍匣子,但見劍柄飛出,撞在那人腰間,頓時軟倒掉落。
沒等人影落地,他已納劍入匣,一把拎起那人腰帶,倒提在手中。
謝亭在一旁瞧見,叫了一聲好,從腰間取出一支玉笛,就唇吹奏一曲“逍遙遊”,其音清幽綿長。
身後那些盜匪聞之,頓時心神大亂,隻覺胸悶氣短,一個個倒撞下馬,撒腿四散奔逃。
三人不禁刮目相看,萬萬沒想到,這位年紀輕輕,竟有如此內功,能用音魄傷敵。
雖說這對手,隻是些普通匪人,但這手功夫,還真是優雅俊逸。
趙翎略通音律,不住擊節讚歎,忽然心中一動,隻覺得所修逍遙訣,與曲意相同,竟有些心潮湧動。
隨手將那匪人扔掉,一聲長嘯,長劍憑空而起,身如蛟龍盤旋,在山石草木間,往來穿梭反複。
凝力一劍劈出,竟不知為何,將劍氣直逼出來,遠遠斬斷丈許外,一株腰粗大樹。
桃天陽識得此劍法,由衷的讚道:
“小師弟這逍遙訣,竟然精進如斯,以劍氣傷敵,連二師兄都做不到!”
這逍遙訣,乃蜀山掌門一支,內門弟子必修功法,包括內功和劍招,都耳熟能詳,但一直精研的人不多。
不想他使將出來,竟有如此氣勢,能用劍氣,傷人於無形。
趙翎驚訝不已,連忙揮劍再試,再無此等效果,腦海裏不斷回憶,剛才出招時狀態。
謝亭見他劍氣離劍,不禁驚訝不已,原本自詡內力不凡,沒想到,一山更比一山高,不由得停止吹奏。
又瞧著後續幾劍,並無劍氣發出,先是一呆,轉念想到關鍵處,就唇想起那曲“逍遙遊”。
果不其然,趙翎感受曲意,沒隔多久,體會其中意境,再次劍氣飛出。
杜娉聽到異動,掀開簾子瞧時,也為之一振,眼前那身影,雖看不清細節,但能感覺大氣磅礴。
最為驚人的,是那股淩厲劍氣,聽師父說,她在天命之年,才能凝練出來。
自己這心上人,不過弱冠之年,竟有如此功力,實在愛煞人也。
想這劍氣,雖需體會意境,但更為重要的是,必須真氣充沛,豈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