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北朝求生實錄> 第498章 高歸彥的野望

第498章 高歸彥的野望

  天亮之後,淮河大營的齊軍將校發現主將高長恭失蹤,還留下一封書信,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不過跟隨高長恭一起出征,擔任錄事參軍的秦方太,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高將軍深夜應該是去見一個人。這個人跟高將軍的關係非同一般,此刻又不在齊國,據在下分析,此人隻可能是齊國前襄陽王,禁軍大都督高伯逸。”


  說完,高長恭麾下副將偏將都是倒吸一口涼氣!

  高伯逸這廝就跟不死小強一般,都叛逃了還能這麽作啊!


  不過他跟高長恭據說確實是拜把子的兄弟。


  義兄坑起義弟來,果然是下手狠辣啊!


  “放心,我們兵力雄厚,隻要守好淮河防線,大營可保無憂!

  我現在修書一封發往鄴城,你們派人速速送去。


  那高伯逸就算再怎麽奸詐狡猾,總不會害了他義弟性命才是,你們無需擔憂。


  此外,你們也通知下段大都督,讓他派得力人物來這裏坐鎮。”


  秦方太個子不高,此刻的話語卻能讓軍心浮動的幾個將校迅速平靜下來。


  不愧是高澄家世代擔任幕僚的厲害人物。


  在這個危急時刻,眾將都想起皮景和的好來,絲毫不記得當初他們也曾私下裏嘲笑對方無能。


  皮景和當初修建了淮河十八城,是為了屯兵,並方便全線渡河進攻北義陽郡的。


  不過後來他調走,段韶又嚴令不得渡河,再加上周軍兵力不足,不可能渡河反擊齊軍,所以這條防線到昨天為止。都隻是皮景和打仗膽小如鼠的力證和笑話而已。


  然而今天齊軍內部群龍無首之時,那些看起來並沒有什麽卵用的城池,就起到了拱衛大營的作用。


  保護了齊軍的軟肋不被擊破。


  不然現在若是周軍派一萬精兵破大營,隻怕齊軍要慘敗收場!


  皮景和不愧是當世名將啊,果然不是浪得虛名而來的。


  其實現在聚集南陽地區的齊軍和周軍將領,沒一個是省油的燈,根本不存在一上來就全軍壓上,然後直接打打殺殺的那種狀況!

  雙方都是在經過無數次明爭暗鬥和謀略應用之後,才會狠狠動手,一決雌雄。


  不出手則已,大軍壓上就是殺招!


  秦方太穩定了軍營的局勢後,沒有等來段韶派出的將領,反而是在當天就有一個位高權重的大人物,拿著高洋的聖旨,接管了大軍。


  高歸彥!北齊宗室中為數不多還能帶著大軍行軍打仗的人物,比大熊貓還稀有。


  現在這個年代,精通戰陣的高渙被高洋逼死,高長恭、高延宗等下一輩的子弟還沒有成長起來,隻能算是優秀的好苗。


  原本扛鼎的高嶽也因為功高震主被高洋除掉。


  高家宗室能領兵的大將,不過高睿和高歸彥而已。


  其中高睿被高洋布置在幽州防備突厥,高歸彥則是長期駐紮在晉陽。


  以高歸彥的名望和聖旨召令,自然接手大營無礙。


  一到大營,高歸彥就解除了秦方太錄事參軍的職務,將其打發去做最基本的文書工作。


  並將高長恭麾下那一千裝具騎兵打散到自己帶來的禁軍中,重新整編。


  其實就是吞並。


  又將大營中數萬鎮軍的都督替換,安插上了自己人。


  不出幾天時間,至少是表麵上,軍營裏已經沒有反對他的聲音了,各軍主將都是自己的嫡係人馬。


  估計段韶此時就算下令給高歸彥,恐怕都指揮不動這支大軍了。


  高歸彥為什麽要這麽做呢?他難道不知道這麽強勢的搶奪兵權,會讓段韶暴怒麽?


  其實他的小算盤打得很精,自己跟段韶鬧得越凶,高洋就算表麵上再生氣,心裏也會暗自竊喜。


  試想如果自己本家的親戚,跟小妾同時兼老母本家的親戚打成一片,這在平常人家或許是件好事。


  但若是在帝王之家,那就是大大不妙了!

  特別是還有同胞兄弟的情況下。


  對於本家人來說,家裏哪個堂兄當皇帝都行。對於母親娘家來說,哪個兒子當皇帝都行。


  對他們的權勢不會有任何影響。


  如果這兩家聯合起來廢掉一個皇帝,再立他的親弟弟,有人攔得住麽?


  所以高歸彥已經摸透了高洋的想法,他小鬧一下,不僅不會有事,說不定會更加受重用。


  再說了,他高歸彥對於段韶一直把持兵權,早就看不下去了!

  這次高洋的暗示,就是自己要稍微盯著段韶一點,跟宇文邕派宇文憲隨獨孤信出征是一個道理。


  這種權力製衡,隻有坐到那個位置的人,才能深刻理解。


  ……


  襄陽對岸是樊城,樊城以北百餘裏就是鄧州,也就是三國時期的鄧縣。


  鄧縣位於南陽郡西南部,挨著襄陽。它不僅曆史悠久,而且一直都是南陽郡與襄陽郡交界的位置,人員來往密集,經濟繁榮,三國時就是塊肥肉。


  鄧州境內有大小河流29條。較大河流有湍河、刁河、趙河和嚴陵河,分別從北部或西部入境,匯集於東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漢水。


  河流之間,自然分割成扇形衝積平原,在北部、中部和東部形成大麵積肥沃土地。一句話,這裏可是南陽最大的糧產地之一。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從鄧州區位、地理、物產等方麵考慮,於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設在漢水以南的荊州治所遷至穰(494年,因調兵之需,徙至洛陽)。


  下轄8郡41縣達37年,穰隨之成為北魏南陽盆地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鄧州曆史上轄區最大的時期。


  但這一切隨著戰亂而毀去。


  原因也好說。


  鄧縣地理位置再好,那也是針對國家統一的情況而言。


  一旦荊州分裂,襄陽必為重鎮,它的防禦作用無可替代。


  至於鄧縣麽,無險可守,若是作為郡治那豈不是要壞菜?


  而此時此刻,獨孤信和魚俱羅等人,已經率領兩萬周軍精銳人馬,駐紮於此!

  這次隨同而來的,除了蜀地的府兵外,還有戰力較強的鎮軍,也被征發,宇文邕也算是下了老本了。


  “柱國大人,高先生派人從襄陽而來送信。”


  獨孤信正在擔憂外孫高承廣會不會水土不服而生病,親兵就稟告襄陽有人來了。


  “帶路吧。”


  獨孤信見到來人,發現居然是穿著厚厚皮襖的楊素。


  “柱國大人,還請稍安勿躁,我家主公自有安排,一切依計行事!”


  楊素恭敬而客套的說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