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張 猜度
王敏也好,彭美也罷,李延慶對他們沒啥印象。
陶文舉就不用說了,李延慶對他很是了解。
至於王樸,他的大名對於李延慶來說,可謂是如雷貫耳。
“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這是趙匡胤篡位成功後,用來評價王樸的話。
趙匡胤事後認為,若是王樸還活著,自己是絕無可能篡權成功的。
因為王樸忠於郭榮,同時對於武將的監察特別的嚴格,武將稍有違反律令,就會受到王樸的打壓。
在李延慶的記憶中,王樸死於顯德六年的四月,當時王樸擔任的職位正是樞密使。
因為王樸的突然猝死,郭榮不得不重新啟用魏仁浦擔任樞密使,兩個月後郭榮離世,八個月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位成功。
王樸是郭榮的智囊,依照李延慶所讀的史書,郭榮的一切戰略規劃,都是王樸提出來的。
甚至宋朝初期統一天下的戰略,也是按照王樸的《平邊策》而來。
李延慶讀過這篇《平邊策》,雖然按照曆史,這篇文章應該會在半年後才由王樸呈給郭榮。
這篇文章的大意就是,統一天下要先弱後強,先近後遠,所以要先統一南方的各個弱小政權,最後再和契丹決戰。
李延慶雖然隻記得大意,但靠著自己此時的文字水平,寫一篇差不多的出來也是毫無壓力的。
在李延慶心中,所謂平邊策,其實就是郭榮和他的智囊團共同擬定的戰略規劃,隻不過是借了王樸的口說出來罷了。
但不可否認,王樸對於後周朝的重要性是無與倫比的,他是郭榮平衡朝堂的最關鍵棋子,隻有他坐鎮樞密院,朝堂才會平衡,郭榮才能安心。
從這個角度來看,王樸在不遠的未來,也是李延慶的敵人,王樸是一切暗中謀劃周朝江山的野心家的死敵。
“按照曆史,王樸和郭榮都隻有四年多的壽命了,無論是我,還是趙匡胤,都隻能在他們死後才敢有所謀劃,現在我能做的唯有暗中積蓄力量。”
李延慶漫步在院中,腳下黃色的枯葉發出哢擦哢擦的細碎聲響。
不出意外,等到明年開年,李延慶就將獲得蔭補的官職,擁有八品的武職。
到二月份李延慶就將進入開封的國子監的律科就讀,經過一年的學習後參加明法科的考試,若是考中,就可轉為八品的文職。
明法科在這個時代確實不難,既不考詩賦,也不考策論,主要的考題是八十道“帖”。
“帖”就是默寫,考試時會給出一段文字的頭和尾,默寫出中間空缺的部分即可。
考察的範圍僅僅是此時的律令和幾本儒家的經典。
此時不比和平時代的宋明清,能讀書的人是很少的,社會上的識字率連百分之一都沒有。
所以此時科舉考試的難度,除了進士科外,其他的幾科可以說是並無多少難度,隻需死記硬背即可考上。
作為穿越者,經曆過後世高考錘煉的李延慶,自認為論死記硬背,這個時代自己是難有對手的,更何況自己早已將要考的幾本儒家經典爛熟於心。
隻要進入國子監學習一年律法,拿個及格是沒有多少問題的。
屆時李延慶年滿十七,虛歲十八,正是為官的最低年限,八品的文官,都能當一州的推官,主管一州的刑名了。
李延慶認為,進入官場為官,更細致地了解這個國家的廟堂和江湖,對於達成自己的目標是必不可缺的一環。
軍中有父親李重進在,自己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籠絡一些文官,為以後舉事積蓄實力。
所以李延慶現在隻需按部就班,同時暗中將烏衣台建設好即可,宋州現在這趟渾水,李延慶肯定是不打算蹚的,就讓他們折騰去好了。
……
日暮黃昏,秋風瑟瑟,陶文舉仰頭,望著宋城西門三丈高的土黃色城牆:“宋城,我又來了。”
陶文舉回頭看了看身後跟著的禁軍,初次來宋城時是一個滿員的指揮,共五百人。
現在還剩四百七十二人,除了死在宋城的四人外,在河南征稅的途中跑了一些,被陶文舉派去執行任務,又消失了一些。
這折損的二十八人,都被陶文舉聯合柴貴上報成了逃兵。
帶著宋州官吏出城相迎的竇侃不滿地抖了抖馬韁:“天色已晚,還請陶舍人盡快入城。”
“那就進去。”陶文舉麵帶微笑,帶頭進入宋城。
還是熟悉的兵營,還是熟悉的院落,陶文舉又住進了當初住的那間院子。
從竇侃辦的接風宴回來,陶文舉喝了口熱茶,和侄子陶爽坐在房中論事。
在這一個月裏,陶爽成長了不少,辦事越來越精練,幫了陶文舉的大忙。
陶文舉對這位侄子現在是愈發滿意了,決定等宋州竹奉璘的案子了結,回到開封就向朝廷舉薦陶爽。
向朝廷舉薦官員要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陶文舉覺得自己的這位侄子,勉強夠資格當官了。
“二郎,你可知,範相公讓我來宋州的本意?”陶文舉帶著考校的意味望向自己的侄子。
經過一月的曆練,上千裏的跋涉,陶爽從外貌上看顯得穩重了不少,頜下也蓄了短須,略加思考後陶爽答道:
“王諫議位高權重,又是陛下近臣,是陛下派來監察此案的;
彭推官是審訊老手,精通刑名,他才是真正負責審案的官員;
至於叔父,叔父之名已經傳遍官場,小侄以為,範相公之意,是想讓叔父威懾宋州官場,畢竟此案很有可能涉及官員。”
陶爽陪同叔父這麽久,已經知道自己的叔父就是一名令人生畏的酷吏,能夠鎮住不少官場裏的魑魅魍魎。
此行陶爽也陪同叔父去過陳州,對於彭美這個陳州推官有些了解。
陶文舉聞言欣慰地笑道:“二郎所言不錯,範相公之意,便是要讓我盯著這幫宋州的官員,關鍵時刻,用點刑應該也是可以的。”
自古就有有所謂的刑不上大夫的說法,但這隻是官場上默認的規矩,並未明言寫進律法,隻要不懼怕背負罵名,動一動刑是很管用的。
陶文舉猜度,範質派他來宋州,恐怕就有這麽層意思在裏麵,竹奉璘一案裏的水很深,必然有官員參與其中。
“彭推官今日上午已到宋城,要小侄去叫他過來嗎?”陶爽提出了建議。
彭美離得近,隨行的人員也少,就帶了個跟隨多年的老仆來宋城,所以來得最快。
王敏此刻還在路上,預計要明天下午才可到宋城。
像王敏這種級別的官員離京,一般都需要應付幾場宴會,以及郭榮的一到兩次召見,才能出發,需要耽擱不少時間。
陶文舉搖了搖頭:“不急,彭推官他知道的恐怕也不多,此事我們可以明天去拜訪宋州的吳書記。”
“節度掌書記吳觀?”陶爽語氣忽然軟了下來。
陶爽在宋州就是被節度使府的人騙得很慘,心裏有了陰影,一聽到吳書記就下意識地有了反應。
“嘿,就是這位吳書記。”陶文舉笑道:“上次我們與他是敵,這次卻並非敵人,可以尋求合作。”
“侄兒不懂,叔父為何能斷定竹奉璘一事,與節度使府沒有關聯呢?”陶爽想不明白叔父的自信從何而來。
陶文舉並未急著作答,不慌不忙地用手指捏起桌上一顆糖炒栗子放入嘴中,很甜,陶文舉連著吃了幾顆,怡然自得。
陶爽知道叔父又是在考察自己,便苦思冥想起來。
凝神思考一陣後,陶爽猜測道:“李使相與竹奉璘之死應該並無關聯,所以這次節度使府並不會與叔父作對。”
“沒錯。”陶文舉伸出右手的食指在空中點了點:“李重進現在沒這個膽子,要是被陛下知曉,他這個節度使就當不長了。”
“難道其他官員就有這個膽子了?”陶爽仍然不解,他還理不清官場的這些門道。
陶文舉拿起絹布,細細地擦著剛才捏栗子的手指:“京中現在沒有誰敢觸怒陛下,但地方上卻多得是人敢這麽幹。”
伸出手指觀察了一下,陶文舉接著說道:
“說一句誅心之言,在這地方上,陛下的話,有些時候還不如一個書吏的話好使,你還記得在亳州發生的事情嗎?”
“侄子當然記得。”陶爽有些明白了。
在亳州時,陶文舉一進城,亳州判官就向陶文舉打包票,說是能五天收完賦稅,讓陶文舉不要濫殺。
結果陶文舉等到了第六天,那亳州判官隻收上來區區一千貫。
無奈之下陶文舉大開殺戒,殺了十個鄉長,沒動靜,又殺了二十裏正,也沒收上來多少。
最後陶文舉忍無可忍,帶著兵闖進州衙殺了五個收稅的胥吏,還有三個管賬簿的書吏,第二天開始稅就源源不斷地收上來了。
“在這些州縣裏,有太多根深蒂固的大族,他們才是地方真正的掌權者。”陶文舉輾轉多地征稅,對於這些隱於水麵下的勢力很是了解。
“要想讓一個人死在監獄裏,並不難,宋州的這幾個主官都能做到,可要想悄無聲息地殺死竹奉璘,再瞞過所有人,將其偽造成自盡,這事情連節度使都是難以做到的。”
“要買通所有的獄卒,讓他們口徑統一,要擺平管州獄的司法參軍,要勾結主管刑名的節度推官。”
“李重進當節度使才幾個月?他絕無可能在宋州有這種影響力,隻有那些在此地耕耘幾十年,上百年的書吏家族才能做到。”
聽聞叔父的分析,陶爽恍然大悟。
“在宋州能做到這一點的,最具嫌疑的就是節度推官趙興業了。”陶文舉已然下了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