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計
七十。
薑尚七十封神。
範增七十反秦。
這兩者也許沒有什麽太大關係,但真正來說,到了七十這樣的一個高齡。
在時機到來之後依然還能夠抓住,是非常的難得的。
雖然,一個沒成,一個成了。
但這裏麵的原因其實就顯得很複雜了,以至於並不是一回事的樣子。
薑子牙反商,是正應了商朝的氣數已盡,天意歸東周,這是大勢所趨,子牙順應天意行事,所以能成功。
反過來,範增可能就不太一樣。
首先他和項羽在性格上麵的不合,這種摩擦作為最初的征兆,首先就已經奠定了西楚的問題。
換而言之,時逢亂世當道,在這天下紛變之時,難能可貴的,可不止是君選擇賢臣的時候,還有臣選擇一位明君的機會。
範增選錯了,當這個主要方向一旦錯誤,那麽對應的道路就沒有出頭之日。
一條道走到黑頗有士人的無奈,卻也正是因此,才能體現出“士”這樣的字的含義。
這樣的例子是有很多的,而放到如今,就現在來看。
如果再有一個機會,這個機會,他能不能夠把握得住呢?
現在來說,應該不存在什麽“天意”的說法了吧。
在姬烏和刃心之間,難道還有什麽天意歸屬?
可卻在刃心看來,天意雖為天意,實則何嚐不是由人來決定?
「範增」
次元卡,等階:S
屬性:地,身份:謀士
效果:奇計。
攻:5守:5
應該說,姬烏明顯反而是不如「項羽」的,而實際上,不如「項羽」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無論其是不是婦人之仁,是不是錯失過多少的機會。
可其勇武,首先就是大多數人所不具備的。
而作為「項羽」來說,他貪如狼,狠如羊的特點,又何嚐不是大多數人的缺點?
如同「劉邦」那樣的人,真正意義上才算是少數呢。
「項羽」有蓋世之勇,為家國天下,可怒發衝冠破釜沉舟,萬人不敵,這是大丈夫。
然事到臨頭,其對於權力的貪求,以及對於愛情的執著和終守,又不難看出,他隻是一個老實人罷了。
他對那位「虞姬」的情感,始終如一,對於力量的力量貪婪渴求毫不保留,即使其手段顯得急功近利而缺乏遠見。
甚至於,不乏做出,殺雞取卵,拔草除根的舉動,這其實就是羊和狼的不同兩麵。
羊表麵上溫和,乖巧,可實際上它吃草的時候反而比其他的任何動物都要狠心很多,因為它直接將草連根拔起,所過之處幾乎“寸草不生”的,而狼的貪婪自不用多說。
這個形容可以說非常到位了,羊的“善”,實則和他的“惡”是對應的。
受到欺負的人,一旦反抗起來,做事往往反而更加的心狠手辣,而不顧及後果。
這是“破釜沉舟”,卻是真正輪到做事情,他反而缺少智慧,甚至於,看上去被欺負也不會反抗的羊,其本身未必就是善的。
實際上「項羽」的所作所為,也正是因為都是不義的,所以最終無法成功。
他沒有從心裏打算立楚帝,而隻想獨尊,這首先就寒了楚人的心,其後更寒天下人的心。那也許他的目的和「劉邦」是相同的,但他做事的手法,因此就落了一個下乘。
諸如「項羽」,他麵對秦軍的時候,有萬夫不當之勇,他在戰場上斬殺敵將時也毫不心慈手軟,甚至於連在話語惹怒他的人,他都不會輕易放過,可卻唯獨針對「劉邦」,他沒有辦法。
因為「項羽」如狼似虎的表麵之下,始終他還是一隻羊的本質。
反過來,其實看看「劉邦」後,大概才能知道什麽是真正的狼子野心吧。
真正的狼,是富有遂取天下的深邃智慧和宏大謀略的。
於是「項羽」這樣的人,也可稱為英雄,但是難以平定天下,尤其是他遇到了「劉邦」這樣的人的時候。
「項羽」是一位英雄,可縱觀古今,真正能夠成就霸業的,又有哪一個人是真正的英雄?
集大善者,哪一個不是集大惡?
兩個相同目的的人,不一樣的做法有了不一樣的結果。
那這到底是天意,還是人為?
這個才是關鍵的關鍵吧。
天意,某種程度上就是人為導致的。
命運實則,也是握在自己手中。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這個時候就不難看出一些東西了。
姬烏手上的「範增」也許會因為一定程度的糾正,而減少一些犯錯誤的概率。
可實際上,那「範增」在姬烏的手上,怎麽可能比在「項羽」的手上,還要厲害呢?
姬烏比不過「項羽」的,而姬烏既然能夠成為西楚霸王的對決者,這兩人之間,難道就沒有相似之處?
婦人之仁。
或者說屬於羊的特點,可能早就已經體現出來了。
這裏麵其實有一個很直觀的不同例子,就是諸如是姬烏或者是「項羽」這樣的人,對於凡事逆著自己的人,要殺要剮的決定都會下的非常的果斷,而甚至於不留情麵,而這當中,彼此是不會在乎,到底是對自己真正有好處,還是對自己有壞處。
而一旦反過來,諸如「劉邦」那樣的巧言善辯的人,口腹蜜劍的人,笑裏藏刀的人,這樣的小人,兩人卻是恰恰最沒有辦法的。
他們沒有辦法對一個,對自己看上去有善意的人動手的,即使有可能,他存在著欺騙自己的可能,但這種可能隻要沒有出現,就隻是可能而已。
哪怕對方會一步一步的將自己置入死地,哪怕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欺騙,可他們依舊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這其實就是說明了兩人狠如羊的一種特點在裏麵。
這種人的內心通常都有著明確的界限,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實際上,還算是一種本分的善吧。
且正常情況下,他是不會整天想著,怎麽樣將對方置入死地。
這就是本質的區別,當「劉邦」和他手下的「張良」這樣的謀士們,整天盡想著怎麽算計別人謀取天下的時候,這正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那換算過來的話,其實現在,也是一樣的。
比如麵前的姬烏到底在想些什麽,而刃心又在想些什麽。
這兩人的想法,大概本質上就決定了,己方戰場上的精靈,其上場的意義。
包括諸如「範增」這樣的精靈,其特性效果[奇計]發動的動機。
想來,姬烏最初用「項羽」進攻的時候,絕對是不會想到,「陳宮」的「神鬼之影」,一開始就是為了配合「高順」的「解甲歸田」對「項羽」完成“誘殺”。
那他又知不知道,刃心到底是什麽時候對「項羽」動的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