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兩難抉擇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昨夜招待了吳國來的那位使者。
第二天。
兩封一模一樣的書信。
在孫權給刃心的轉書前一天到達之後,這次是曹操的書信,這才送了過來。
那麽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這不是沒有緣由的。
不是因為曹操心血來潮,而是由於在幾個月前發生了一件更大的事情,才會有了如今突如其來的兩封書信。
這不外乎其他,正是曹操在和刃心休戰的這段時間內,從劉備和孫權的手中火速拿到了荊州。
這不得不令刃心感慨,在陸地上,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包括他在內都不是這位魏武帝的對手。
隻是一不留神的一點功夫,刃心沒有看住,讓曹操緩了口氣,便已經再度南下,拿到了劉備和孫權兩個爭了幾年的荊州。
至於具體怎麽打下來的,刃心當然是不清楚的,否則他也就不會還待在冀州不動了。
這一次,刃心又是慢了一步。
不過卻也可以理解,刃心這段時間是比魏蜀吳三國各自還要忙的,現在漢獻帝在刃心這裏,上一次刃心也是打了敗仗回來。
內部不安定的分子在這個時候浮出水麵可以預想到。
由於各種這樣的那樣的,各種各樣的因素,他恢複元氣的速度遠遠要慢於其他三國。
加上河北內部摻雜了刃心本部,來自漢獻帝的漢室殘黨,以及河北本土士族和外來士族的矛盾衝突,這三部分力量的明爭暗鬥。
一共四股力量的風起雲湧間,這樣的派係鬥爭儼然令刃心如同在河北大本營的內部本身,就已經在經曆著“三國”,乃至於“四國”的鬥爭縮影,這樣的黨爭程度可遠遠比其他三國要激烈的多。
這更加令刃心很難將注意力全部放在向外征戰的問題上。
“攘外必先安內”,這個問題什麽時候都要放在眼前看的,否則不說刃心前方打的怎麽樣,到時後院起火,內憂外患很容易令刃心首先敗給自己。
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刃心也隻有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
且這個內部鬥爭的問題,尤其是在刃心剛剛回到冀州本部的時候,表現最為明顯。
那差不多是勢同水火不容的一種地步,陳宮在此期間勉強抑製住了事態的不可逆發展,可真正的問題,還是等到刃心和呂玲綺回來之後,憑借強有力的武力這兩年的時間著手才勉強解決的差不多。
該殺的殺,該抓的抓,各地的平叛不說,憑借呂玲綺和高順手下優勢兵力,以及這這兩員大將在內戰中的無往不利,對於整個河北境內形成高壓的同時,也是最為消耗刃心這邊的精力,令他一時之間也是焦頭爛額。
簡而言之的話,曹操丟掉了一個本來就比較棘手的徐州,把屠戮徐州的惡名交到了孫權手上,自己那邊的內部反而在將刃心打敗之後,頗為安定。
怎麽說曹操那一戰之後也算是再一次證明了自己,連刃心十萬軍南下這樣作為大多數人的指望都打敗之後,可能也有不少人開始明白,反抗曹操似乎失去了什麽意義。
且從某種方麵來說,雖然戰亂之中漢獻帝從許昌被奪走,但除了失去相應的優勢之外,曹操的仇恨反而同時消減了大部分。
“亂臣賊子”,“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帽子近些年卻是扣在刃心的頭上,指的是這位大將軍,不,是現在的晉公,而不再是那位“奸雄”曹操。
刃心打掉了曹操用來擴張名正義順的旗幟,可這樣的旗號如今給刃心帶來的,實際上更多的反而是各種麻煩。
曹操失去了漢獻帝這張牌,就幹脆以一方諸侯的身份爭奪天下,怎麽說孫權和劉備這樣的諸侯,都可以被世人默認,曹操成為了和孫權以及劉備一樣的諸侯,同時卻也少了許多有色目光時刻盯著他的壓力。
倒是刃心一下子成為眾矢之的,反叛和暗殺更多的開始發生在冀州的鄴城,曹操那邊倒是消停了許多。
這樣一來,刃心也不算是單純的損人利己,而是某種程度上損人不利己。
曹操沒有了漢獻帝讓刃心從心理上舒服了很多,可相應拿到漢獻帝的刃心沒有好過多少。
在現實問題上他麵臨不小的損失,卻隻能說,即使這樣,刃心在這件事情上也是不曾後悔。
受製於人是最容易觸及刃心逆鱗的一個點,漢獻帝起到了這樣的一些作用,故而就算是吃一些虧,刃心把漢獻帝奪回來,他的內心卻是過得去的。
他的命運始終要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對於這種“自由”的執著和渴求,刃心自己也不可控製。
至於內部問題,一個兩個也好,三個四個也罷,都是遲早要解決的問題。
這一次由於戰爭產生的動亂,也相當於進行了一次“釣魚”,把忠誠刃心的人,和不忠誠刃心的人,差不多都試了出來,如此既然已經區分開來,幹脆就一攬子計劃,全部都放在一起解決。
刃心這兩年差不多是在幹著這樣的事情,恢複經濟和練兵的事情有著陳宮和高順在,倒是不用他太操心,他和呂玲綺比較忙的地方是在於整合整個冀州,整個河北四州,將原本分散的力量逐一收回,變成屬於自己的力量,將其徹底擰成一股繩,然後在戰鬥的時候能夠以重拳出擊,直擊對手的命脈。
這是刃心想要達成的一個效果。
隻有這樣,刃心的晉國,才能算是一個國,而不是一盤散沙。
反過來,其實曹操能夠打敗孫權和劉備拿下荊州,不外乎有這樣的一個原因在裏麵。
曹操的內部遠遠比剛拿下雍涼的劉備和開始受到質疑的孫權要團結,這才能夠以一國之力在荊州同時擊敗蜀吳兩國。
在劉備和孫權各自心懷鬼胎的同時,利用一些謀略,連同武力雙管齊下,將荊州巧取豪奪,從結果來看是嚇人的,可仔細想想,不是沒有可能。
可也就在刃心真正開始消化河北全境和漢獻帝的這段時間,這樣的可能變成了現實。
這就是令刃心無法接受的事情了。
現如今刃心終於坐穩了河北的四個州,但他的優勢也在現在慢慢流逝,現在的刃心勢力已經不如剛開始的時候那麽強勢。
兩年前的官渡之戰差不多打空了整個河北,這隻是其中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這個時候其他的三個國家也已經分別發展了起來。
曹操現在有兗州,豫州和荊州,兼並司隸一共統領四州。
劉備平定益州,雍州,涼州。
孫權則占有徐州,揚州,交州這三個州。
剩下的並州,幽州,青州,冀州則是歸刃心所有。
這四分天下的局麵由此而來,可也因此現在隨著四國的體量越來越大,各自的根基都越發穩固的時候。
都開始麵臨起來各自的一些問題,除了各種內耗的加劇之外,刃心現在除了麵對曹操和孫權這兩個對手之外,還有需要麵對新進產生的,在並州與劉備產生的衝突,同時麵臨來自三方潛在戰亂可能的局麵。
同樣的,劉備,孫權,曹操現在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故而各自將戰線分為了三麵的同時,接下來怎麽打便成了一個問題。
刃心這邊,由於之前打敗了滅,幽,白,這三個人,暫時不缺兵將,白無疑是發揮了最大的作用。
袁紹和袁術分別鎮守並州和青州給刃心這邊省了很大的功夫,關於對抗異族的入侵方麵,滅這些年在這方麵做得也非常不錯。
這一點上陳宮的計謀堪稱絕妙,白的問題直到現在也沒有出現什麽問題,正是由於這樣的安排。
袁紹和袁術不一定可以正麵打敗劉備和孫權,可作為軍事上差不多五五開的這麽一種情況,在各自統領一州的情況下,其實至少袁氏這兩個兄弟,防守一州還是沒有問題的。
如今曹操打下了荊州,正是打破了這個安靜局麵的導火索。
曹軍在荊州大敗劉備和孫權的同時,俘虜了兩家十幾萬兵士,這些降兵戰鬥力不說,可都是水軍。
曹操文書上的“治水軍八十萬”明顯是誇張了,可結合他當前擁有的軍隊,十幾萬將近二十萬還是有的。
如此一來,沒有了河北的曹操依然是曹操,隻能這麽說了。
赤壁之戰隻怕接下來免不了還是要打的。
也是這個原因,刃心現在麵臨起一個比較關鍵的抉擇。
也就是無論曹操,劉備,孫權怎麽樣。
接下來,他要怎麽打?
占據了河北的刃心如何按照當初的戰略構想,南向以爭奪天下,這個具體如何實施的問題迫在眉睫起來。
要是這麽一回過頭來,其實曹操和孫權兩個人書信的來意就顯而易見了,是要說明這樣的一個問題。
孫權的意思,連同昨天那位“密使大人”親自前來的意圖,自然是希望可以暫時繼續和刃心複合上一次破裂的盟友關係了。
隻是這個友誼的小船一旦翻了,有沒有那麽好翻過來,還很難說。
曹操的書信同理,“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這句話是一句話,卻是可以被理解成很多個意思。
也是這份有意思的書信可以兩方通用的緣故,問題已經不在於書信的內容如何,而是刃心願意如何去理解。
是與曹操這個將軍一起會獵於吳,還是與孫權這個將軍會獵於吳。
都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援助幫忙打,一個則是單純的打。
雖然嚴格來說的話,兩種選擇都是一樣的結果,都是要打的,但打和打,到底還是不一樣的。
按理來說,孫權屢次三番的反叛,上次一更是差點讓刃心命喪黃泉,刃心這一刻根本不應該援救他,何況孫權要刃心援救的地方,還是刃心曾經的本部徐州。
那麽刃心這一刻就應該按照曹操的意思,在曹操發兵攻打孫權的時候,與他一同出兵攻打孫權的徐州,這樣一來,雙方大軍浩蕩南下,最後一同“會獵於”孫權所在的“吳”地?
可這樣的按理,仔細想想卻是有些問題的,首先以孫權屢次三番的反叛這個理由作為不應該援救他的憑借,本來就是錯誤的。
這和劉備當初為什麽要放過刃心,“以德報怨”是一個道理。
刃心處於如今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能夠以摻雜個人情感的傾向,從而去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