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趙氏子真相
“本宮記得此前趙昭訓與太子妃關係極好?”太子眉頭微蹙。
“去年蓮池宴之前,太子妃與趙昭訓確實常來往,”闌兒緩緩說道:“但蓮池一事過後,趙昭訓恨毒了太子妃。”
蓮池蕭良娣落水一事,太子暗自查了查,大約是與太子妃有些沾染,但是那事做得隱諱,隻是猜測罷了,沒有實質的證據。
“趙昭訓被貶時,口口聲聲說有人害她,還道是蕭良娣所為,怎麽後來又恨上了太子妃?”太子回溯了下去歲之時。
“因為太子妃才是算計昭訓之人,”闌兒看向太子,“且昭訓認為太子妃謀殺了她的孩子。”
太子眉心緊蹙,微微坐直身體。
“那孩子,不是自娘胎裏便不好嗎?出生便是死嬰。”
那些日子他忙得緊,趙氏生產他並未在東宮,後來晚間回來後才知曉此事,醫師們都說趙氏是心緒不大安寧,胎兒在母體時便不大好,才導致出生便是死嬰。
一出生便沒了的孩子不是沒有,他隻道是自己運辰不好,趙氏沒有兒孫福。
“醫師們一直都說趙昭訓胎像安穩,並無不妥,昭訓生產之後便昏厥過去了,因此也未曾見過小皇孫,本來昭訓就認為是有人謀害小皇孫,後來又偶然聽說給昭訓接生的兩個婆子一個不明緣由的死了,另一個也被放出了宮去,昭訓查詢了好一陣子,逼問了一個與那死去的婆子同住的侍女,那侍女才道,那婆子晚間囈語不斷,說讓小皇孫別去找她,都是太子妃讓她做的,沒料想第二日那婆子便不明不白的死了。”
太子眼神漸漸變了。
“那侍女呢?”太子聲音有些微顫。
“昭訓找過她的第二日,那侍女因犯了大錯,被杖責了,沒幾天便沒了。”闌兒說著心中有股涼意。
侍女們的命,從來就是不值錢的。
“那侍女說接生婆子囈語一事時,你可在一旁親眼見著?”太子沉聲問道。
“奴婢在的,那時昭訓身子不大好,殿下憐惜昭訓失了孩子,解了禁足,但昭訓身子虧損,那段時日走路總需得人扶著。”闌兒如實道。
“你既知曉此事,又知曉趙氏與青霜的交易,也不難探知趙氏恨毒了太子妃,她讓青霜給大皇孫用水銀粉之時,你為何不製止?”太子聲音冷酷。
闌兒跪得直了些,“那段時日昭訓像是突然醒悟了一般,時常對鳴喈閣裏的人說,太子妃寬仁待下,定不是太子妃所為,是那婆子胡言亂語罷了,還說日後要巴結好太子妃,才會有榮華富貴。”
“此事殿下可詢問鳴喈閣的侍女們,本來奴婢不大信,但正是因為昭訓與青霜交易一事,奴婢才相信了,水銀可解涎喘,這是咱們都知曉的事情,但氣虛的孩子忌諱水銀粉,奴婢確實不知。”
太子冷眼直直看了闌兒許久,闌兒也並未表現出任何心虛的意思。
門外傳來輕輕的腳步,李忠玉已然回來了。
“殿下,奴婢在鳴喈閣找到了此物。”李忠玉將手裏厚厚的絹布呈給太子看,“奴婢已問詢過段醫丞了,此物上麵確有極淡的迷香,正與那錢袋上的一致,若是那迷香置於錢袋子裏頭,外麵再有此物做遮攔,手上確實不易沾染上迷藥,這才查驗不出來。”
太子瞧了瞧那絹布,心道:若青霜是貪財之人,拿到了錢袋子,第一時間便是打開來瞧,如此便會瞬時吸入許多迷香,這才叫趙氏鑽了空子,憑借她那孱弱的身子,也能將青霜推墮水中。
大皇孫遇害一事到此處就算結了,隻是太子妃是否殺害小皇孫,卻是不能聽取片麵之詞。
“你與兩件事都有沾染,在事情尚未水落石出之前,你不能與外界有沾染。”太子冷冷看著闌兒。
闌兒也料到了此番景象,倒沒什麽好懼的,隻磕頭應了。
另一邊的廂房裏,何良娣走來走去,煩躁得緊。
“到底還有多久才能放本良娣出去!”她向門邊怒聲詢問。
那人不卑不亢,“還請何良娣再等待些時候,太子殿下一旦下令,便即刻放您出去。”
何良娣真是難熬得不行。
早知道就說了那事了,也不至於在此處待這許久的時間。
不行不行。
她趕緊搖了搖頭。
怎麽能將那種事當眾說出來,以後豈不是要遭人恥笑?不妥不妥。
何良娣正在自個兒思慮之際,門扇突然開了,她正開心,以為要放她出去了,結果進來的是李忠玉。
“殿下呢?本良娣何時能離開這個鬼地方!”
李忠玉默默縮了縮頭。
鬼地方?這即便是後殿裏頭不起眼的小廂房,但因著處在太子妃的居所裏頭,即便一個小廂房那也是收拾得幹幹淨淨的,哪裏就是鬼地方了。
李忠玉不再暗自牢騷,清了清嗓子,道:“殿下特讓奴婢來問一問良娣,今日到底是和緣由來遲許久?若是良娣還不說,就直接送去檢案司了。”
何良娣皺緊了秀眉,想說又不想說的模樣。
李忠玉悄悄瞥了眼何良娣,心裏焦急得不行。
哎喲喂,奴婢才知曉這凶手不是良娣您,如今有什麽天大的事情,您倒是趕緊說,奴婢也好去複命啊!
“良娣,”李忠玉壓低了聲音,“如今也就您與奴婢在此處,您有什麽難言之隱盡可與奴婢說,奴婢也好向殿下證實您的清白啊,檢案司那種地方,即便您貴為良娣,去了也得吃些苦頭啊。”
何良娣看了看門外的侍衛,倒還都離得遠。
李忠玉是殿下跟前的人,應該不會四處亂說才是,但這事,殿下就會知道了……
檢案司又駭人得緊……
糾結了半晌,何良娣終於低聲說道:“本良娣,吃壞東西了,夜間睡不著……”
李忠玉先是皺了皺眉頭,何良娣何意?
何良娣見他愚笨,心中氣得不行。
“腹瀉!腹瀉!”
還好聲音壓得低,除李忠玉外,倒無人聽到。
李忠玉瞪大了眼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