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斗『聯』
沈默這首『觀刈麥』一出,震驚全場,顧然及他身後的那些人,心知差距甚大,連詩都懶得作了,直接認輸。
第二道題輪到顧然出題,只見這顧然思索再三。
方才崔凱出的第一題乃是民生之類,沈默就技壓全場。
這第二題可不能再給他出風頭的機會,自己雖然想與其結交,可也有著屬於江南才子的驕傲。
踱步片刻后,命人取來一個包裹,打開一看,若然是一副山水畫。
顧然將這山水畫徐徐展開在眾人眼前,眾人也看清楚了這畫上的內容。
畫山水難就難在山與水的融合上,那是靜與動的搭配。
而這幅畫將山水搭配的非常融洽,單調與精彩的結合,也就組成了最美的風景。
山堤上,小草密密匝匝,在陽光下爭綠鬥豔;
岸邊,一棵棵柳樹排成行,柔軟的枝條垂在明鏡似的河面上;
水中,小魚成群,有的輕游,有的蹦跳,有的貼在河底,一動也不動;
河面上,燕子飛來飛去,唧唧地叫個不停,還不時地用翅膀拍打著水面。
簡簡單單的曲線就在這紙上構畫出一副上好風景,讓眾人嘖嘖稱嘆。
「此畫不錯,不錯,顧家小子,你拿出此畫是何用意,讓吾等觀賞嗎。」
顧然朝詢問的邱老施禮,然後恭敬地回道。
「邱老,此畫乃小子偶然得知,經人考證后,確為兩晉時期顧凱之真跡。
此次帶至洛陽本意是想贈予國子監收錄。
又剛好碰上與沈兄,崔兄等人的比試,小子藉此機會將此畫取出,順便以此畫內容。
作為我等第二次比試的題目,每人根據此畫賦詩一首。」
(顧愷之(348—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東晉傑出畫家。
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
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
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
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以及提出的「六法」。
)
說完后便當場作詩一首,雖算不得上佳絕句,也可以稱之為中規中矩。
方才那一場比試是崔凱先作,這第二場自然就該輪到沈默了。
崔凱及邱老等人皆看向沈默,看他還能做出何等文章。
以畫為題,這可難為到沈默了,不知該如何描繪這山水,可是見他們都用期待的眼神看著自己。
不行也得行,拼了。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畫原作者王唯,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
唐朝著名詩人、畫家,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而今是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王唯還沒出世,所以請不要誤解。)
在邱老等人看來,沈默作的這首詩,雖然簡單,也並未描繪山水之景。
可這字裡行間中,竟清晰明了的表達出了一幅畫的靈性。
「好,好一個『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這兩句詩給這幅畫增添了不少靈韻啊。」
邱老和顧繼紅都對沈默做出的詩讚嘆有加,崔憬笠自然不服,可是看到崔凱瞠目結舌的樣子,也無話可說。
出言也跟著稱讚了沈默兩句,崔凱聽到沈默的詩。
再拿自己腹徘出的內容與其對比,發現根本沒有可比之性,也跟上一場的顧然一樣,直接認輸。
現在輪到沈默出題了,第一場與第二場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他們二人出的題,沈默剛好會背,僥倖贏了。
可沈默也掏空了肚子里的這些東西。
在後世自己只是個普通人,怎麼會研究那麼多古詩呢。
現在第三場輪到自己出題,自己也想不起來有什麼合適的題目,繼續比試作詩的話,那不是自己砸自己招牌嗎。
「崔兄,顧兄,方才某聽你們所作之詩,從中也學習到很多沈某不曾掌握的技巧。
因此這第三題沈某就不出了,甘願棄權認輸。」
邱老及顧繼紅等人剛才看他們比試,對沈默所做的詩都齊口稱讚。
正側耳準備聽沈默出什麼題,又能作出什麼詩時,竟聽到沈默自甘認輸之言。
幾人面面相覷,眼神交流了一番后,看向沈默的眼神也變得更加熾熱。
年輕有才的青年才子,這些老人也見過不少。
可是像沈默這般能屈能伸,在自己連勝兩場后,還甘願認輸的卻不多見。
崔凱也以為是沈默這番是在給自己兩人台階下。
不然的話,自己與顧然前來比試,比三場輸三場那傳出去還得了。
「沈兄大才,小弟佩服,既然沈兄相讓,我等也不好推諉。
這第二場比試就由沈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