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謀定而後動
吳芷嫣又想到自家目前的狀況,沒有一個有力的男人,叔叔們一量老去,如何立足?
她很鄭重地說:「若不是公子在,這山頭也不一定能保多久,一個付笛,足以讓墨家滅門。若是公子把這當成自己的家,想怎麼辦都可以,大不了就是被攻山,大不了再次家破人亡,已經經歷過太多次,對奴家來說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小女子願與諸位共生死。」
「若是要發展壯大,必然為人所不容,有道是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遠的不說,長沙太守必不容我,我們要生存下去,必然要與他對著干,從此便不再有安寧的日子了。」
公子心裡,其實也只是想著如何能安生,也沒想過要稱王稱霸,所以他用習慣性的,緩慢而溫和的語氣說道。
吳芷嫣豪氣地說道:「公子怕是不知道,奴家被追殺過多少次吧?何懼之有?」
公子望著她那稚氣未退的臉,嘆息道:「征途上沒有小說中見到的鮮衣怒馬,更沒有波瀾壯闊,有的是不願意見到的殘缺與死亡,家破人亡后的凄慘,戰火過後的悲涼。是不是能承受得了,你們想清楚了沒有,這可是一條永遠不能回頭的路。」
馬靜站了起來,心情沉重地說道:「天下大亂的原因,不在於我們出不出手,而是舊的官僚體系的問題。朝中不穩,漢帝無德無才,貪圖享樂,加上小冰河時代,天災人禍相逼,百姓永遠寧日,你可記得,三國末年,中華大地上才剩下幾百萬人?不是我們想不想的問題,是已經沒有退路。」
「我們若是出手,以江南之地,或許能讓中華民族一半人口存活,雖然死亡以千萬記,是慘不忍睹,可是,至少能讓大部分人免受刀劍之禍。若是像我們這樣有能力的不出手,那才是天下百姓的悲哀。」
有了馬靜的衝鋒陷陣,車寧隨即使起身,揮手笑言。
「大道理都懂,但要真要凝聚人心,卻不是易事,若是人心不齊,便是一幫烏合之眾,談何成事?當然,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不出手,獨善其身也實現不了,可是是不是她們都這樣想呢?人是會變的,這想法能堅持多久呢?」
公子從二女口中聽出了野心,他可不願意以殺人為樂,更不想爭什麼皇帝,所以他神色凝重地說著。
車寧道:「方致和阮遠上戰場的機會不大,我也了解她們,皆有大仁之心。吳穎是已經著手發展諜戰部隊了,這個就更不用操心了。大環境如此,大家都看得見,不需要做工作的。」
吳芷嫣根據墨家的情報,又將國內的情況說與大家聽,確實如此,艱難困苦中的百姓,鹽鐵專賣,柴炭專賣,酒水重稅,徭役賦稅之重,官府加成,導致到處民不聊生。
不等公子表態,大家都說要做好武裝鬥爭的準備,否則沒有活路,一時之間眾女凝成一股繩。更有多事後人題《探親》嘆曰:
奸雄鐵騎亂中原,風獵旗旌過驛垣。
塵沒渡頭舟子死,惟能夢裡探家園。
眾人意見發表完畢,皆把眼光投向公子,公子自然是不願意起什麼兵,造什麼反的,他說道:「我不反對練些步曲,但是堅決不造反。」
車寧站了起來,蹙眉道:「我們也沒說要造反呀,只是說強大自己,不被別人欺負而已。」
公子沉思了很久,終於下決心道:「既然是這樣,那依大家的意思,那好,一起努力吧!」
車寧在地上劃了一個草圖來,與眾人分析道:「目前我們還是有優勢的,漢昌之地,四十八寨,寨寨都有其特色,出入四面皆有大山相阻,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所,如何謀划圈地養人,持續發展成根據地,那是目前的關鍵所在。」
隨後她又把方致她們請過來,一起商議這些,把前面的事給她們聽,眾人皆道,若是不進則退,有可能逃亡都保不了命,遂同意一起努力,改變大局面。
車寧冷靜地分析道:「我們還是有優勢的,我們帶過來的種子,如果一旦大面積展開,不是同樣的地,至少可以多養活五倍的人,所以如何推廣,便是癥結所在。」
吳芷嫣贊曰:「吾見識到了,那個玉米、懶人稻和紅薯,太棒了,產量好高。」
車寧這麼一說,要圈地救更多的人,公子能說什麼?只好笑著說:「車寧你把情況說明一下,具體的計劃、安排等事項也說說,」
車寧便將實際情況,發展規劃,及有什麼作用,進行說明。
荀悅《前漢紀·文帝二年》載有晁錯復說上之言曰:「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過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三百石。」
若是用後世記量的話。粟的摺合后也就是二百八十斤。
而水田耕種改良過的懶人稻、常規稻,畝產千斤以上,南方可以年收兩次,相當於八倍左右。
山上可以旱稻、玉米、土豆、紅薯,就拿紅薯來說吧產量可以達到五千到一萬斤每畝。
在這個時代,有糧就有兵,有兵進可攻,退可守。
所以目前的關鍵是如何推廣新種。
漢昌四十八寨,目前已經清空,到時候可以駐兵,養牛馬等,其人員,可以屯田和做雜務。
吳芷嫣豎起大拇指說:「這個真是造福人類的好東西。」
公子笑道:「你這個演算法是不對的,漢之斤,西漢約二百五十克。」
車寧滿臉疑惑地說:「有這麼回事?」
公子微笑著說:「車寧你是學是藥理專業,必有小電子天平。我們的裝備,都有準確的重量,你可以試試。」
吳芷嫣著劍奴取來稱一試,果不其然,一斤只有二百二十四克左右。
馬靜說:「西漢一斤大約二百五十六克,東漢一斤約二百二十四克。」
(馬靜又介紹了一下度量發展,秦統一度量衡后,反映在衡制方面為五權法:即銖、兩、斤、鈞、石,非十進位制。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1兩=24銖。漢承秦制,據《漢書·律曆志》記載:「權者,銖、兩、斤、均、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24銖),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這就是用黃鐘律管所容一千二百黍的重量(7.8克)來定義衡器的單位兩的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