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新犁
太建二年二月,淮陰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春耕。
郊外杏花坼,林間布穀鳴;原田春雨後,谿水夕流平。
淮陰人全體上陣,壯勞力犁田,老人婦孺也盡量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就連那些剛剛放下刀槍的士卒,也被韓端攆到了田地之中。
時下的農業生產水平,與兩漢時期比起來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農具種類增加,農作物品種增加,輪作中加入綠肥以地養地,以耕——耙——耱為體係的精耕細作技術也非常成熟……
但韓端很快發現,農人們使用的還是直轅犁。
長長的直犁轅,固定的犁箭,大多是兩牛拉一犁,也有一條牛拉的短直轅犁,但非常費勁,人和牛都十分吃力。
見過後世曲轅犁的韓端,自然是一眼就看出這種直轅犁的缺點:回頭轉彎不便,耕地深淺度不能靈活掌握,起土費力功效低,最關鍵是還費牛。
他當即將軍中的工匠叫來,按照前世的記憶畫了一副草圖讓他們打造。
由於年代久遠,記憶並不是很清楚,但他明白其中的原理,經過三次改進之後,終於打造了一把曲轅犁出來。
韓端笑吟吟地看著匠人們鑲嵌犁鏵:“柯師傅,你覺得這種新犁怎麽樣?”
“這犁比其它犁精巧,不過效果如何,還得讓他們拿去試試才知道。”
試犁的兩名老農早就等在一旁,犁剛鑲好,他們就牽來一頭健牛安了上去,開始犁起地來。
和笨重的直轅犁比起來,曲轅犁就要輕便得多,一人單手掌犁,另一隻手還可以空出來控製耕牛,而且構造也更加精巧,新增加的犁評能夠調節,可以適應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求。
改進成圓形的犁壁可將翻起的土推到一旁,減少前進的阻力,而且還能翻覆破碎土塊,斷絕雜草的生長。
不用試犁的農人回來稟報,大家都能從他們的神態上看出操縱這個新犁並不需要耗費多少力氣,而拉犁的牛看起來也沒有那麽吃力。
嚴友元忍不住挽起衣袖親自去試耕了一會,回來之後便讚不絕口。
“郎主,新犁回轉如意,耕作平穩,而且入土深淺、起土寬窄隨心所欲。”嚴友元抬袖擦了一把臉上的汗水,“有了這種好犁,耕種可就輕鬆多了。”
韓端笑道:“輕鬆是一回事,最關鍵是能夠省下畜力。有了新犁,就可以將兩牛拉的犁改成單牛,功效至少能提高三成。”
嚴友元有些埋怨地道:“早該讓郎主來田地裏看看,要是去年就將這新犁造出來,那得多收多少糧食?今年也有些遲了,哎……”
以前韓端的心思都放在打造兵器和賺錢上麵,在山陰時一到耶溪莊就直接去了鐵冶和銅冶,哪兒會注意到這犁鏵的事情,他摸了摸毛茸茸的下巴幹笑了一聲,說道:“今年也不算遲。”
“這曲轅犁打造簡便,馬上讓人打造些出來分發百姓,廣陵那邊可以帶一把回去讓工匠們仿造。”
嚴友元無奈地道:“郎主,馬上就要插秧了,田地都已經耕得差不多了,淮陰周圍這些地是前幾天和齊軍交戰時又踩實了的。”
“趕不上早稻,那中稻晚稻總趕得上吧?再說早稻收割之後也還要種植其它作物,總之……今年的收成肯定會比去年好是不是?”
“那倒是。”嚴友元點了點頭,抬頭問道:“郎主,這新犁一旦大量打造出來,難免會傳到其它地方,這個要不要控製一下?”
韓端擺了擺手。
這個根本沒法控製,也根本沒法保密,他此刻想的是要如何利用曲轅犁來為自己刷一波聲望。
“要不,給這新犁取個名字,就叫作……淮南犁?”嚴友元也覺得很有這個必要,開口就給這犁取了個名字。
“不好,別人隻知這犁是淮南所造,但卻不知是誰造出來的,於我家聲望無益。”
“那……韓郎犁如何?這樣誰都知道是我們韓家造出來的犁了。”
韓端又搖了搖頭:“太直白了些,怕惹人恥笑。”
他低頭思索了一會,開口說道:“就叫作淮南將軍犁,鑄犁鏵時就將這幾個字鑄上去,趁別人還沒仿造之前,我們先打造一批出來運往淮北、江南和荊襄一帶去販賣,既然賺些錢帛,還能賺取名望,一舉兩得。”
名望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在有些時候,它卻比錢帛還更加有用。
嚴友元深以為然:“我正準備春耕之後,便派人偷偷去淮北招攬百姓南逃,郎主名望越高,百姓自然聞風而至,我等也能少費許多力氣。”
時下韓端控製的地盤,在籍人口已經超過了一百五十萬,比陳國的在籍人口也少不了多少,但陳國地隱戶遠超在籍戶數,相比起來,淮南的人口還是太少。
其實不光是淮南,無論南北人口都少,針對這個問題,各國都采取過不同的措施,陳國不止一次清查戶籍,希望將那些隱戶挖出來,周國則實行“滅佛”運動,勒令僧尼還俗,甚至在當年還做出過把江陵十萬人全部遷往關中的舉措。
淮南無隱戶可清,滅佛時機未到,強行推動有害無益,眼下能做的一是招攬流民,二是派人去淮北鼓動百姓南逃。
韓端道:“招攬百姓南歸之事,可以交給商隊去辦,他們本來就要北上打通商路,正好將此事一並給辦了。”
“明白了。”
嚴友元走到水田邊洗幹淨手,然後走回來向韓端問道:“郎主,高氏逃走之後留下來的田莊土地,現下是他家原來的佃戶在租種,這一部分是劃入韓家的私田還是充作公田?”
淮陰高氏在韓家軍還在山陽時,便嚇得渡河逃到了潼州(安徽靈璧),韓端對此也不是十分在意,此刻聽嚴友元問起,便想了一想道:“還是照例行事,錄入公田。”
“今年秋收過後,家裏的蔭戶若有想要入籍的,全部將他們歸入民籍,若想留下來的也可以留下來,不必勉強。”
除了廣陵之外,其它郡縣仍然有不少地主,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蔭戶,韓端也沒有強行讓這些蔭戶入籍,而是取其自願,有願入籍的錄入民籍,分給田地。
不願入籍的納入主家的戶籍,賦稅一體由主家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