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517-一石激起千層浪(四)
大唐朝堂上,聰明人可不止一兩個。
“中書令”李義府,被人私下稱“李貓”,足見其狡智。
可如今,他的日子很不好過,倒不是失去了聖寵,而是因為“太貪”。
位列宰相,又是“廢王立武”一事上最初發聲的“功臣”, 無論皇帝還是皇後,對其都很欣賞,視為“信臣”,大事小事上,諸多縱容。致使李義府膽子越來越大,手越伸越長。
在朝廷官員任免,以及舉薦官員等方麵,大肆收受賄賂,甚至於發展到主動索要錢財地步。
事多了,太過了,當然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尤其是和他向來不對付的杜正倫回朝任職後,更是屢次三番在皇帝麵前“彈劾”,而且舉有實證。
雖然皇帝隱而不發,但李義府感覺到,皇帝對自己已漸有不滿,指不定哪天觸怒聖顏,就得罷官回家了。
因此,李義府一直都想等馮寶回來後,向其請教應對之策,哪怕當不成宰相, 換一個官做也是可以的。
可偏偏出了馮、謝互毆,一起辭官這事,李義府甚感意外,同時心裏疑惑叢生。
李義府是大唐官員裏和馮寶接觸比較多的一個人,所以他對馮寶還比較了解,雖說為了一個女子出頭,這事馮寶肯定幹的出來,但那也得看對方是誰。
謝岩可不是普通人。
在私,他們是同窗,在公,是上官,於公於私,那都是以下犯上,隻要腦子但凡正常點的人,都不會這麽幹,可馮寶還偏偏幹了,而且還揚言,做謝岩“一生的對手”!
那這事兒就有點兒怪了。
對手可不是敵人,通常而言,是指兩個人之間,相互競爭,相互攻訐, 但又稍留有餘地那種。
可為什麽要這樣呢?彼此親密無間,共同步入人臣巔峰,不是更好嗎?
“不對!”想到這裏的時候,李義府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兩個關係非常好的人,同時出任朝中要職,且位高權重的時候,無論是誰坐在皇帝的寶座上,恐怕都不會安穩。
“是了!一定如此!”李義府感覺自己找到了問題所在。
順著這個思路繼續想下去,李義府越來越覺得自己想的沒錯!謝岩和馮寶兩個人,應該是當眾演了一出戲,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讓皇帝安心,讓一眾朝臣放心。
可是,李義府又覺得哪裏有些不對?因為眼下他們兩個人的官職,還遠遠到不了那個程度,還有,他們並非在朝中任職,作為地方官員,那個影響力實在太小了。
這有問題,那又不對,到底又會是怎樣一回事呢?
盡管李義府百思不得其解,但並不妨礙他肯定謝、馮二人辭官一事並不如表麵看起來簡單。
幾經思量,李義府自己得出一個結論——即不管他們二人日後之間真實如何,至少在明麵上,和過去大為不同。
既然如此,李義府感覺到自己的機會又來了。
他為什麽會這樣想呢?
原因倒也簡單,甭管是什麽樣的對手,勢均力敵才最要緊。
謝岩受皇帝提攜,乃當之無愧的天子信臣。僅此一條,勝過官職爵位。而馮寶,同樣才學過人,功勳卓著,可在皇帝心裏的分量,卻遠不如謝岩,那麽,真要是成為“對手”,自然需要“盟友”,或者一些合作者,李義府認為,憑自己的地位,以及與馮寶的交情,無論合作還是聯盟,都是不二人選。
雖說李義府是位極人臣的宰相,但眼下現實情形,留給他的時間真不多了,而謝、馮二人衝突一事,又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朝堂,那麽,提前選擇站位,就是一個必須的事,李義府相信,馮寶一旦接受這種聯盟,必定會想辦法解決自己目前的困境。
因為,即為盟友,相互間解決困難,乃理所應當之事。
既然打定主意,那自然就得付於行動。
次日,早朝之上。
皇帝李治在議政之後,先是告知眾臣:“本朝大軍克‘泗沘’,俘‘百濟義慈王’,受降‘百濟新王泰’,至此,世無‘百濟國’矣。”
一眾朝臣那自然是賀喜連連……
稍後,李治再道:“神丘道正副兩位大總管,皆因故請辭,眾卿家以為如何?”
謝、馮之事,朝臣們大體上都知道,隻是誰也沒想到皇帝這麽快就拿出來商議。
短暫沉寂後,一名官員出班上奏道:“啟奏陛下,大軍在外,不可無將領統率,兩位大總管因私廢公,實屬置國事於不顧,應予問罪。”
“此言差矣!”另有官員出班稟道:“兩位大總管渡海平‘百濟’,是為大功也,怎可輕言問罪?況,兩位大總管請辭之際,亦有‘平遼策書’呈上,足可見‘心有國事’,何來‘廢公’之說。”
“吳禦史所言極是。”又有官員出班道:“陛下,微臣以為,是功是過,可日後商議,當務之急,實為大總管一職,屬何人?”
“善也!”李治微微頷首,道:“軍中不可一日無帥,謝、馮二位卿家既因故無法統軍,召回便是。”
“陛下,萬萬不可!”
“杜卿家,緣何不可?”李治向出班諫言的杜正倫問道。
“啟奏陛下。”杜正倫行禮道:“以區區三萬大軍攻克一國,非勇冠三軍者不可為也,輕易主帥,當動搖軍心,不可取也,老臣以為,召回馮安撫使即可。”
杜正倫的意思非常明確,既然兩個人有矛盾,那就弄回來一個。
這個做法,李治並非沒有想過,在他想來,要召回那也是謝岩,畢竟其大婚之日早已定下,而且按照最初的軍略,大軍立足“百濟”,至“新羅”撤軍即可完事,真正的大戰,當於明年開啟,謝岩有足夠時間回鄉完婚。
可誰知道,他們居然在那麽短的時間內滅了“百濟”,而且會在軍前為當年那樁婚事,大鬧起來,以至於到了如此地步。
有一點,李治很清楚,單獨召回謝岩,並不合適,因為從馮寶當初突然南下一事中,即可看出其率性而為,並不在意官職爵位,如果讓其獨領大軍,搞不好會是一個無功無過的結局,而如此一來,誰還不好指責,畢竟戰爭中,各種意外太多了。
再者,謝、馮二人呈上的策書中,各有詳盡軍略,李治看得出來,他們都寫的很用心,而且非常實用,基本上隻要照做,不出大錯就行,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換一位統帥,也不無不可。
正因為李治心裏多少有了主意,故而沒有對杜正倫的諫言表態,而是側首望向“英國公”李績,問:“英公以為,如何?”
“陛下,老臣無異議。然據老臣揣測,兩位大總管當有舉薦接任者,不知為何人?”李績恭聲而道。
“水師副都督,賀蘭敏之。”
“哦——甚好,甚好!”
看著李績頻頻頷首的模樣,杜正倫忍不住道:“英公,賀蘭都督並無從軍經曆,亦無功勳可言,獨領大軍,老夫以為,不妥。”
“非也。”李績回道:“‘神丘道’所屬大軍,過半出自水師,都督卸任,副都督繼任,乃慣例,有何不妥?”
“然軍中精銳出自‘羽林左衛’與‘衛崗鄉’。”杜正倫言下之意,那就是擔心賀蘭敏之鎮不住。
“陛下,臣附議英公所奏。”李義府適時出班,行禮而道:“召回兩位大總管一事,當由陛下聖裁,後繼主帥一職,賀蘭都督足可勝任。”
“哦,何故?”李治淡淡問道。
“回陛下,據臣所知,賀蘭都督過往於‘皇家學堂’進學兵法,深明奧義,後隨馮都督出海遠航,自熟知水師上下,況‘羽林左衛’與‘衛崗鄉’府兵,從軍械到戰法,一脈相承,非熟悉者難以統率,賀蘭都督久隨馮都督征戰,自是明了,故臣以為,兩位大總管之舉薦,甚為得當。”
李治盡管在表麵上未置可否,但心裏還是很認同李義府的說法。當然,中間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即武皇後那也是大力舉薦。
有一件事,李治並不知道。
馮寶托王福來私下給武皇後遞了一句話:“有‘火藥’為憑,天下無城可守。”
雖然有關“火藥”的事情,謝岩和馮寶都在策書裏提過,但是馮寶單獨告之武皇後,那裏麵的意思可就多了。
首先,是“示好”,這個很容易理解,武皇後過往也有此意;其次是明確一件事,即賀蘭敏之如果能夠繼任大總管,幾乎沒有什麽風險,畢竟有“火藥”的存在,那就沒有攻不下的城池;最後一層意思,那就是希望武皇後進言皇帝,將自己召回。
不管怎麽說,他們兩個人不回來,賀蘭敏之也不可能成為大總管。
正因為如此,在昨晚,帝後閑話時,武皇後極力舉薦賀蘭敏之。
李治當時雖未表態,不過武皇後看得出來,此事八九不離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