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太子李弘(一)
朝堂風雲,謝岩曆來不大關注。
可有些事情,壓根兒躲不開。
皇帝有意擴充水師,其中蘊含的信息量,那可就太大了!軍隊不比其他,牽扯人、財、物等諸多方麵,而每一個方麵,都足以吸引到各方注意。
要想從中分一杯羹,探知詳情可謂捷徑。因此,“謝府”很快收到許多“請柬”、“拜帖”……
謝岩大致瀏覽一下,沒發現什麽特別重要的人物,便放到一邊不予理會,而後對一旁侍立的吳成道:“去看下,給劉公府上的禮物備好沒有。”
非年非節,謝岩很少去“劉府”,今日前去,其一為恭賀其遷任“右武衛中郎將”,其二因有些事情需當麵說清。
得益於謝岩當初建議,輔佐太子李弘成功遴選第二批“軍官使節團”,劉仁實再一次進入皇帝視線,成為繼老國公劉弘基後,又一位擔任軍中實際執掌兵權的將領。
“侄兒見過叔父。”劉家嫡長子劉浩親自出府門迎接道。
“劉兄言重了,吾等年紀相仿,平輩相交為好。”謝岩很是不耐這些“虛禮”,每次見著劉浩都得說上一番。
劉浩也不分辯,隻是道:“父親已在書房恭候。”
謝岩無奈地暗自搖首,情知自己又白說了。
“多日不見,警官氣色著實不錯啊。”劉仁實於書房門前,含笑而道。
“托福、托福!”謝岩還禮道:“久為登門,某失禮了。”
“自家人如此客套作甚?”劉仁實一麵將謝岩迎進書房一邊道。
因為沒有安排下人,劉浩隻能臨時充當一回,端茶倒水,忙活了片刻,最後走到劉仁實側後而立。
大家族裏規矩多,謝岩不便多話,權當沒有看見,率先展開話題道:“仁實兄升遷,吾有事不曾親至道賀,今日特此前來,恭賀榮升。”
“警官太見外了,吾等兩家,何分彼此,心意到了就好。”
謝岩也知道有些話說多了顯得太假,便含笑頷首以作應和,跟著轉換話題道:“吾前來,尚有一事,需仁實兄相助。”
“但且直言。”
謝岩道:“馮縣男上書‘重建水師’,此事陛下有意恩準,想來仁實兄已然知曉。”
“不錯,聖意滿朝皆知,所議者不外‘督領水師’人選。”說到這裏,劉仁實突然想起什麽,疑惑地問道:“警官可欲行薦才之舉?”
“非此事。”謝岩道:“吾所說之事,乃不為外人知也。”
“哦——?”劉仁實聽出了那麽一絲“秘密”的味道,緊跟著道:“浩兒,且去屋外候著。”
“不必如此。”謝岩搶在劉浩回應前道:“非朝廷機密,無妨。”
劉仁實似乎更加疑惑,不解地看著謝岩,靜等其說。
謝岩先在腦海裏組織了一下語言,再道:“馮縣男此刻在南方,而後停留‘廣州’,無論誰最終‘督領水師’,建造新式戰船,非其不可,吾有意請仁實兄出麵,集眾勳貴、官員之力,同時另建一大船,行‘海客’之舉。”
“海客?行商賈事?這……這如何使得?”劉仁實著實被驚到了。
雖說這些年商賈“投獻”日漸減少,諸多勳貴、豪門命自家旁支出麵行商,已不是新鮮事,但在明麵上,誰也不承認,稱得上是“默契”,可謝岩卻想提到明處來,怎能不讓劉仁實大驚?而且他非常清楚,這種事,沒有哪一家會答應的。
劉仁實的反應,謝岩並不意外,故視而不見,繼續道:“兩千料大船,造價至少三十萬貫,‘皇家學堂’出五萬貫,五十人,官員均分二十萬貫,勳貴之家平分五萬貫,但需提供十名甲兵,上限五百。”
劉仁實徹底覺得腦子不夠用了!
“兩千料大船”?不僅聞所未聞,且想象不出來!還有,無人不知“皇家學堂”其實分兩部分,作學問屬於朝廷、屬於天下人,可那些“學堂”名下作坊,實際是陛下真正“內府”,皇宮大內每年大半支出,幾乎都是作坊產出,難道說陛下缺錢了?開始打“海客”的主意?劉仁實可不敢多想;而最最令劉仁實難以置信的是“五百甲兵”一說。
不管在軍中,亦或是各勳貴家裏,“甲兵”實際是“悍卒”的代名詞,“五百甲兵”在很多時候可以左右一場戰事,“行商賈事”,緣何需要?可若說其他……劉仁實不認為謝岩會有何“意圖不軌”舉動。可那又是為什麽呢?
劉仁實深吸一口氣,以平複心境,再理了理紛亂的思緒,最後苦笑道:“警官啊,汝究竟葫蘆裏賣的什麽藥?不說清楚,老夫可辦不成——”
謝岩道:“海上流寇眾多,海外蠻荒之地蘊含莫大危機,非強大武力不可。”
劉仁實想了想,覺得理由倒是很充分,隻是他還是追問道:“勳貴、官員,何必出海冒此風險?”
“因為獲利巨大!”謝岩跟著反問道:“兩千料大船,可裝運貨物數萬斤,難道還不足夠?”
“化外之地,有何好貨?”劉仁實再問。
“那可就太多了。”謝岩說著停了一下,不急不忙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先潤潤嗓子,再說道:“倭國產銀、安南產好木材,至於蠻荒部落數百年之積累,想必更多。”
“警官之意,莫不是……”劉仁實看著謝岩,終究沒有把那個“搶”字給說出來。
謝岩淡淡笑道:“以大唐物資換取矣。”
“原來如此。”劉仁實仿佛聽懂了一般,也跟著微笑起來。
謝岩卻是心中暗自歎息,他估計劉仁實應該還是理解成了“搶”,畢竟這個字,有傷大唐顏麵,實在難以直說出口。
不過謝岩也知道,無論以哪一種方式征服異族,血腥和殺戮都是少不了的,物競天擇,弱肉強食,此乃自然規律,唯有在實際過程中,盡可能的減少罷了。
“仁實兄,朝堂勳貴中,宗室者除外;官員之中,出身世家者亦不可也。”
劉仁實聞言一怔,好像有些不大理解,可他畢竟久居官場,稍稍一動腦筋也就明白了謝岩意思。
在大唐,勳貴之中,完全依靠戰功起家者,其實數量並不太多,更多是皇室宗親以及世家豪門,官員裏同樣如此,而這些人對皇權本就具有一定威脅,其勢力隻能削弱不可增強。也就是說,謝岩在這件事上,維護皇權之心很是明顯。
與皇帝始終保持一條心,是老國公劉弘基生前給家族定下的“家規”,也是劉仁實一直奉行的處事之道,如今謝岩又特意說了一番,他自是應承下來,無論如何,“劉家”離開皇權庇護,什麽都不是了。
很多時候,事態發展總是超出預料。
劉仁實動作很快,在接下來的兩天時間內,聯係了六家勳貴,其中有三家表示不便參與,另外三家倒是有意加入。
原本這都是正常且可以預見的結果,然而,不知怎地,知道的人逐漸多了,而其中,有些自詡“正義化身”的大臣,非常警惕勳貴與官員勾連利益的作法,準備聯合起來,於朝堂之上,合力阻止此事。
不過,他們中,有大臣卻認為,在朝會上當眾提出,或許會起到反作用。一來,此事嚴格來說是一件私事,不涉及朝堂,所謂“勾連”,也屬臆測,皇帝陛下即便有心,也不大可能直接表態;二來,眾臣聯合,表麵看盛勢浩大,實則另有“逼宮”之嫌,此為龍之逆鱗,觸之者死,不可以試。
這不行那不行,難道視而不見?當然不可能。
身為飽讀聖賢書的臣子,本著替君父分憂,為黎民伸張正義的高尚想法,決定另辟蹊徑,曲線救國……
李治有個習慣,每隔一段時日,便會陪武皇後、太子李弘及潞王李賢(比李弘小三歲,武媚與李治次子)共進午膳,既可享受天倫之樂,亦有捎帶檢查太子學業之意。
今日休沐,李治閑來無事,命王伏勝宣召兩位皇子入宮,至於皇後那裏,自有他人相請。
午時,“貞觀殿”內,大唐皇帝陛下一家四口齊聚,共享天倫……
期間,太子李弘應對得當,舉止合宜,顯得少年老成,令帝後夫婦深感欣慰,頻頻點首,以示嘉許。
當李治問及近日所學之時,李弘忽然言道:“先生授《晉書》,言:兩晉罔顧百姓,致亡,此其一;勳貴坐擁兵甲,囤積錢糧,不思報國,其二也;宗室不和,皇權不彰,其三也!三者之中,勳貴有力而無心,尤為惡也。孩兒以為然也。”
李唐王朝起於前隋,本為勳貴,對於個中隱患,比誰都清楚。
自先帝太宗起,一直有意削弱豪門世家,所為即是打壓勳貴,鞏固皇權,但此事可做不可說。
今李治耳聽太子借所學指出其中弊端,且深惡痛絕,不禁心中甚慰,然口中卻道:“我朝勳貴有大功於國,無可比較。”
李治簡簡單單一言,不言明態度,其實已是讚許,他相信,以弘兒之智,定能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