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第十章 問政(一)
「我結婚了!老頭子,你在天之靈安息吧!」馮寶在踏進新房之前,抬首仰望星空,心裡暗自念叨:「可是你應該想不到,我娶了一個少數民族姑娘,可惜啊,你是看不見了。」深深吸了一口氣,馮寶整理一下心情,推門而入……從這一刻開始,他終於成為一個有家的男人了。「月兒。」謝岩掀開妻子的紅蓋頭,看著那張絕美的面龐,眼神有些迷醉。「夫君……」賀蘭敏月臉上飛過一抹嬌紅。「不早了,歇息吧。」謝岩怎麼說也是過來人,主動去吹熄燈火。夫妻人倫之禮,乃大事也!一番雲雨過後,賀蘭敏月在疲憊中,帶著笑意安然入睡。謝岩卻無睡意,眼望屋頂,右手輕輕撫摸摟在懷裡的妻子秀髮,心裡頗有感慨——前塵往事,如同放電影一般,在眼前一幕幕滑過!謝岩完全不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睡著,他只依稀記得,自己想到了父親、母親,還有,很多不能忘記的人。唐朝沒有「度蜜月」的說法,官員婚假九天,不算短。在九天當中,謝岩很清閑,每日與新婚嬌妻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再時不時看看兒子,間或授課於弟子王勃,日子過得別提多舒坦了。相比之下,馮寶可就忙多了。雖然按照後世的說法,他娶狄萱萱為妻,明顯是為了結婚而結婚,並不涉及「愛情」,但是既然娶回家,該有的尊重那是一分也不會少,生活上也過的很舒適。不過,他在府內,倒也沒閑著,請來王禧和房元昭二人,連日在書房內策劃……與此同時,還找來匠人,製作他心目中的「寶莊鄉」沙盤。幾日內,一封由馮寶口述,王禧執筆,房元昭參與的「奏請新設一鄉疏」大功告成,只要配屬「沙盤」製成,就可以拿到皇帝面前了。世上很多事,其實很奇妙。馮寶儘管主動和謝岩斷了聯繫,但從不限制其他人。因此,作為兩位參與者,王禧、房元昭太難理解馮寶的「後世思維」,所以,不得不經常出了「馮府」大門就進了「謝府」,向謝岩請教。也正因為如此,謝岩才推測出馮寶的想法。「衛崗鄉」看起來很成功。百姓富裕、朝廷滿意,號稱「天下最富之地」。但在謝岩和馮寶眼裡,實際根本算不得什麼,不足之處太多。所以馮寶心目中的「寶莊鄉」,其實是彌補「衛崗鄉」不足,用一句後世名言就可以概括——錯位競爭、共同發展。比方說那個「精英學堂」。光聽名字,謝岩就知道馮寶打算把後世的私立教育弄到唐朝來辦;還有諸如「戲院」,以及包括「便宜坊」在內的一個個百姓居住區等,實際都是照搬後世成功經驗,而這些,當初「衛崗鄉」興起時,根本沒有考慮到,或者當初條件不允許,算是缺失。至於發展一個地方最為重要的「領軍行業」,馮寶同樣有自己的設想。「衛崗鄉」實際財富的主要來源是各家作坊,而其中,「冶鐵」、「水泥」、「成衣」三大塊,用人多,利潤高,是最核心部分。而馮寶卻對未來的「寶莊鄉」,初步定下的是「成藥」以及配套「造船」兩大方面。謝岩很清楚,「製藥」與「造船」產業鏈都很長,在千年之後都能夠屬於某一個地方的「龍頭行業」,養活區區一鄉,綽綽有餘。不得不承認,馮寶真要做事,還是很有些想法的,起碼他勾勒出的「寶莊鄉」,非常有前景。謝岩讚賞之餘,也給了一些建議,同時心裡也做好了向皇帝進言的準備。或許馮寶清楚王禧他們的建議從何而來,但表面上佯裝不知,將諸多「建議」寫在了奏疏內,剩下來的事,那就是時機了。至月底。「百濟皇族」主要成員,包括新、舊兩王以及隨同赴大唐的商賈,在「衛崗鄉」府兵和「武平堡」老兵押送下,一萬多人浩浩蕩蕩,進入「洛陽城」。大唐皇帝李治,在文武百官擁戴下,當殿接受了「百濟」的降書、降表,並正式宣告:取消「百濟」國號,納入大唐版圖。按理說,作為這一次平滅「百濟」的最大功臣,謝岩與馮寶也應該出現在朝堂,可不知道什麼緣故,他們似乎被有意「遺忘」了。只不過,兩位當事人都不在意,謝岩忙著在鄉里「官衙」處置事務;馮寶卻召集包括黃守義、洛克然在內的大商賈們,在「馬場」最大包間里議事。馮寶沒有提及「寶莊鄉」構想,主要說起在「百濟」時招募作工農人、匠人與種植藥材的事情,並明確指出,「成藥」售賣供不應求,乃藥材缺失所至,故需大量種植,「百濟」多山,適宜此事。「侯爺,收購『百濟』藥材,恐難脫『資敵』之嫌,怕非良策矣。」商賈中還是有人不缺政治頭腦的。哪知馮寶卻道:「此舉乃效『石漆』舊事也。」對於用大唐貨物換取「波斯石漆」一事,經過較長時間運作,已經取得比較良好的經濟收益,商賈們雖然不懂政事,但他們背後大多數,都站著官員及世家豪門,所以多多少少也知道些內情,知道此事朝廷極為看重,乃「掌控西域」的良策,今馮寶所言,其意直指「國策」,故而無人再敢多言。實際上,馮寶心裡的的確確有這麼個想法,那就是通過經濟因素,誘使「百濟」人減少或者放棄糧食種植,從而削弱其力。倒不是說馮寶想法有多麼深遠,而是他在後世就明白,無論多麼富裕的國家或者個人,在強大武裝面前,本質上不堪一擊,而糧食,作為人之根本,也屬於「力量」的一部分,只要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人,糧食對外產生依賴,那麼,他的命運,其實也已經不在自己掌握之中了。藥材屬於經濟作物,價值超過糧食很多,只要打通產供銷整個供應鏈,不管將來「百濟」是否作為一個獨立國家,都將無法擺脫被控制的局面。只不過這種想法,只能對皇帝說,而不能告之世人。在招募「百濟人」入大唐做工一事上,眾商賈們那倒是舉雙手贊成,因為隨著「衛崗鄉」作坊的崛起,很多商賈連同他們背後的人都意識到,比起「收田租」,「作坊」產出收益那是大多了去,所以,無論是在「長安」,還是「洛陽」,均掀起一股興辦「作坊」熱潮,以至於造成勞動力短缺,雇請農人支出,逐年提高。現在有「百濟人」可以招募,當然是大好事!緊接著,馮寶又將開辦「物品交易所」的事情說了出來。所謂「物品交易所」,那就是將整個「衛崗鄉」各家作坊打包成一個整體,分門別類入駐,方便各地客商採購,同時明碼標價,杜絕彼此間惡意競爭。這種規範化的商業交易模式,各家商賈們均有些抵觸,畢竟這與他們的習慣相差太大。不過,先進模式終歸有獨到之處,在馮寶不厭其煩,詳細解說之後,眾商賈們雖然仍有疑慮,但卻均願意嘗試,不似最初那麼抵觸。在前期所有準備工作完成以後,自十一月初一起,已更名為「洛陽日報」的原「衛崗日報」上,連篇累牘發文,熱議「衛崗鄉」現狀,大致指出「一鄉之地,作坊林立,人口稠密,再發展,地方有限……」諸篇文章,話里話外都流露出一個意思,即「衛崗鄉」太小了。輿論的力量又一次顯現!一些學堂的學子、先生,乃至部分官員,紛紛撰文發表自己看法,有支持者,亦有反對者,報上爭論,好一番熱鬧。不過,很快人們便發現,爭議的焦點並不在於「衛崗鄉」是否太小,而在於「新安縣」。「新安縣」管轄很大,除了縣城有過大動作外,其他地方和十年前幾乎一樣,那麼問題便來了,「衛崗鄉」沒地方了,幹嘛不去「新安縣」呢?要知道,謝岩是「新安黜置使」,擁有全權。民間爭論,很快波及朝堂。有官員當殿上奏,稱:「『衛崗縣侯』馮寶指使旁人發文,妄議朝政,理應問罪。」李義府當場站出來反駁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此乃謬也,聖賢皆有云:不可取。先皇太宗,從諫如流,魏公屢次冒犯聖顏,皆無罪也,何故為區區文章而興師問罪?此舉乃陷今上於不義,居心不良也。」李義府搬出先帝李世民容忍魏徵之舊故,指責說話官員有意給當今皇帝「挖坑」,實際才是真正「居心不良」。只是他言之鑿鑿,理由充分,哪怕如杜正倫,也不好明著站出來說話。幸好李治沒那麼糊塗,知道李義府痛恨上奏官員曾舉證彈劾,現在這麼說,顯然是在打擊報復,所以一語帶過,無意追究。不過,李治有一點很明白——馮寶在私下裡搞的那些小動作,似乎到了需要問個清楚的時候了。